接上文,历史人物叱咤风云,声名卓著,但也有关于他们的小事件所显露的真性情。承接上期文章为一个系列(一),本文为其(二)。本文继续列举多个历史人物逸事,以飨朋友们。 1,那些初次温馨的相见,感觉津情有味。 比如庞统初见司马徽这一段。载于《世说新语》: 庞士元闻司马德操在颍川,故二千里候之。至,遇德操采桑,士元从车中谓曰:吾闻丈夫处世,当带金佩紫,焉有屈洪流之量,而执丝妇之事?德操曰:子且下车。子适知邪径之速,不虑失道之迷。昔伯成耦耕,不慕诸侯之荣;原宪桑枢,不易有官之宅…… 襄阳名士庞统少有盛名,年轻时他经人介绍,不远千里去求见司马徽。遇上司马徽,正在树上采桑叶。庞统也没下牛车,在树林下,仰头对他笑着说:"我听说大丈夫应带金印配紫绶,哪能做些妇人做的事呢?"——庞统小司马徽30多岁吧,他也真敢说。 司马徽事先知道是他来。他一低头,看着下面的庞统,说:"小子,你先下车吧。小子,你只知道抄小路便利,却不考虑迷路的危险……" 一老一少就这样隔空对话,你一句我一句的,不拘小节,论道辩理。一个在树上,一个在地下,根本不讲究什么,是不是很有趣? 魏晋时期人们的洒脱、雅量和率真,至今让人欣慰而向往啊。 2,看看明末庸臣的丑恶嘴脸 。1644年3月,明王朝气数已尽,闯王李自成率大军攻入北京城。树倒猢狲散。之前还在崇祯帝面前信誓旦旦表示要效忠报国的大臣们,不待崇祯皇帝的尸首下葬,一个个就迫不及待地争相向新朝献媚了。 崇祯皇帝的头号宠臣陈演,和大明王朝末任首辅魏藻德,就是典型的代表。他们没有选择自杀笑中,没有选择隐姓埋名逃走。而是在京城等待。 话说那天他们一群前朝官员随陈演和魏藻德,来到承天门前等候。 魏藻德首先被李自成召见,李自成问他:"你深受崇祯皇帝恩宠,为什么不自杀殉国?"魏藻德胆战心惊,匍匐于地答道:"方求效用,哪敢死?"译成白话文就是,我正打算为您效劳,哪里敢先死呢? 好一个"方求效用"?! 这样的狗屁庸官节操在哪儿?大庭广众之下说出此等话来,可见平日里是多么的狡诈虚伪。 李自成、牛金星等人听了,都被他的厚颜无耻、见风使舵逗得哈哈大笑。首辅都如此不知廉耻,这样的王朝岂能不灭亡? 3,郭嘉给曹操的预测到底有多准? 三国时的曹魏一方,谋士济济一堂,郭嘉、贾诩、荀彧都是顶尖的。 曹操谋士郭嘉 这里单说郭嘉。 官渡之战时,东吴的孙策也来凑热闹,有打算进攻许都的架势。曹操临二敌,一度忧心忡忡,打算回援,却无兵可派。 旁边的郭嘉观察到了,发话说:"主公无须担心,不用抽调兵马回防许都,因为孙策根本就来不了。" 曹操问,孙策为什么来不了啊? 郭嘉说,我料定孙策必会死于刺客之手。 郭嘉突然给出这个理由,曹操一时不敢相信。孙策是一方诸侯,且武功极高的。 结果曹操还是信了。不知是真信了,还是因为无兵可派。没多久,孙策还真的被许贡的刺客在襄阳习家池凤凰山附近的凤林关被乱箭射死。 哎呀,一个敢说,一个敢信,也真是服了。 有人评价郭嘉,说他"多智而近妖",说他未卜先知,能与诸葛亮有得一比。但是诸葛亮的治理国家、带领打仗的才能,又将郭嘉甩过五条街了。这,不可相提并论的。 4,陆绩其实是个好官、清官 。《三国演义》第38回,写诸葛亮舌战群儒。起因是东吴那方的文臣瞧不起诸葛亮,集体对他发难。而诸葛亮又以自己的口才逐一破之。 其中就有陆绩问亮一段。原文是这样的:陆绩曰:曹操虽挟天子以令诸侯,犹是相国曹参之后。刘豫州虽云中山靖王苗裔,却无可稽考,眼见只是织席贩履之夫耳,何足与曹操抗衡哉? 孔明视之,乃陆绩也。孔明笑曰。 —— 孔明这一笑,含有轻蔑之意,明显的瞧不起他。 陆绩拿刘备早年的生活经历与曹操相比较,有点唯出身论。这是陆绩的错。殊不知,英雄不怕出身低。也难怪诸葛亮轻而易举就驳倒他了。 诸葛亮曰:"公非袁术座间怀橘之陆郎乎?请安坐,听吾一言:曹操既为曹相国之后,则世为汉臣矣;且高祖起身亭长,终有天下;织席贩履,又何足为怪乎?公小儿之见,不足与高土共语。"陆绩语塞。 诸葛亮话中引用了"陆绩怀橘"的故事,嘲笑陆绩"小儿之见"。这就欠妥当了。试问,孝敬父母难道错了? 陆绩怀橘的故事 演义毕竟是演义。正史上的陆绩不是腐儒,而是个好官,是一方百姓的信任爱戴的清官廉吏。 陆绩一生只活了32岁,但他容貌雄壮,博学多识,学养深厚。 陆绩承其父业,做了郁林太守。他清正廉洁,体察民情,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建安22年,陆绩从太守位置上卸任,他携家眷欲取海路回吴郡。一家四口,除了几箱书籍和行李铺盖卷儿外,别无他物。船家说,你的东西还不如一介寒士呢,帆船出海,吃水浅,狂风大浪容易翻船。 陆绩想办法,买了两个大咸菜瓮放在船舱。船家说,还是轻了点。陆绩不得已,请人搬来一块大石头,压在船上,这才一路安全到达。 这就是著名的"廉石"的来历。 陆绩的清廉正直,一心为民,是诸葛亮看走眼了,是诸葛亮后来没有预料到的。 各位朋友,@世说新旅感谢欣赏赞评,咱们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