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逃妈 东西儿童教育 2022-12-08 发表于美国 大家好,我是逃妈。 这几天家长群里的讨论几乎都围绕着同一个问题,包括我们团队内部的几位妈妈,也很拿不准: 娃该不该复课? 孩子在学校安全吗? 疫情放开管控后怎么保护好孩子和家人? …… 我忍不住也上去插了几句: "这个我有感啊。 先是‘不敢送,观望’; 接着是‘大家都去了,也去吧,生死有命’; 然后是每次接到班里有阳的通知心头一紧; 再是‘噢,又是covid positive的邮件,都懒得点开了 ’; 后来阳得太多,家长开始闹‘烦不烦啊,要不索性让阴的回家去,阳的去上学’; 最后就不统计了,眼不见心不烦~" 伙伴们一看,对啊,逃妈你就是「过来人」啊,赶紧和大家聊聊你们在美国的抗疫经历吧。现在刚刚放松管控,各地操作也不统一,大家心里挺没底的,多了解了解,多做些准备总没错。 的确,这几年我们全家算是亲历了疫情的全过程。从担心到淡然,从复课到中招,从"一听到学校有阳就紧张"到"久没听到有阳还很不习惯"……总之,好的坏的,我们都给碰上了。 今天咱们把学习什么的先放一放,就和大家聊聊这个缠了人类好几年的新冠吧。 说说我家的亲身经历,也提醒大家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准备的。 当我们充分了解它,能预想到最好和最坏的情况大概是什么样子,心里就有底了。 不过得先声明一下: 以下都是个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样本空间不够大,各地情况也不一样,所以仅供大家参考。 PART 1 孩子复课后 我们都经历了些什么? 我们这边完全100%的居家学习其实只有2020年春夏那几个月,后来孩子就可以自由选择了,有些返校早些,有些返校晚些。老师还是在同样的教室里上课,但面对的学生有些是在教室里,有些是家里看现场直播。 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差不多有一年多吧,家长们都在观望。一边是盯着数据变化,一边是掂量自家承受能力。有条件的坚定不送;有些实在遭不住娃在家里闹腾,还是陆陆续续送回校。 逃逃算是最晚返校的那一批,一直抵到2021年秋季,学校要求全员到校上学,没有特殊理由不能缺席的时候。 尽管如此,我记得当时还是有不少家长帮娃找了些借口,拖上一两周,再度观望。 对了,得插播一下背景。 美国在疫情管控方面很放飞。而我们所在的得克萨斯州,更是放飞中的放飞王。 老师学生没有核酸检测要求,没有强制配戴口罩要求。阳性病例要求居家隔离10天,密接会收到通知,但没有检测隔离要求。 学校倒是做了不少工作,比如更换教室里的通风设备,食堂设置单人单桌装隔板什么的,不过也只是让部分有要求的孩子坐过去,喜欢聊天凑热闹的,就还是三三两两地坐一块儿吃饭。 总之,学校有引导,有倡议,但没啥强制性的规定。 不放心的家长,就只能靠自己。 头几个月有些家长索性中午自己到学校把娃接出来吃饭,时间很紧张,只能在车里吃,但总比想象着娃们在食堂里谈笑风生口沫横飞要心里安稳些。 家长们为了让学校要求师生戴口罩,专门跑到学区举牌子争取了好几次。但最后也只争取了个"不完全条约":孩子默认到校后都得戴口罩,但如果家长提供了"免戴声明",则可以例外。甭说,还真有不少这样的家长。 开学头一两个月,情况还算好,零零星星会收到班里有阳的通知,家长当然也很紧张,但频率不算高,尚可接受。我想主要也是因为刚开始全员上学,各方都比较谨慎。 转折点在几个大假 ,11月底的感恩节和12月底的圣诞节、新年之后,学校里的阳性病例突然急剧上涨。 原因主要有两个: 开学后的短暂平静让大家放松了警惕,假期满世界乱跑,把病毒都带了回来。 奥密克戎来了,它比之前的变种有更强的传染性。 那时每天都能收到又有多少学生、老师"喜提"10天居家隔离的通知,数目惊人,学校里很多活动都开展不起来。真的,记得有段时间,校际间的球赛,只要哪个学校能把球队的人凑齐,基本就赢了搞得后来有家长提议"要不索性让阴的回家待着,阳的到学校得了,人数还多些"。 当然,大家有心情开玩笑,也是因为虽然新增很多,但症状并不严重,至少我没听说过有特别严重的。 这种层不出穷的连翻轰炸大概持续了有一两个月吧。 后来,有比较长的一段时间我没收到过班里有阳的通知,就问逃逃怎么回事,难道学校里真没有新增病例啦? 他想了想说, "可能是因为改规定了。之前但凡因感染居家隔离而拉下的作业、测验什么的,都不用补。现在要求统统补上,大家就不那么愿意得covid了……" 我细品了一下,似乎有点道理。 当然,更有可能的是,数据回落了,或者索性就不统计了,总之,收到的邮件越来越少,这事就慢慢淡出大众视线。 现在国内放开管控,孩子们陆续复课。我觉得 最好的情况是 ,病毒本身已经很弱,要不传不起来,要不即便传起来大家也感觉不到,就这样不了了之。而 最坏的情况是 ,蓄势一段时间,比如在春节过后,会有个数量上的小高峰。但也不用过分担心,因为遭了大概率也没多恼火。 PART 2 孩子感染了新冠 是怎样的一种体验? 逃逃在学校平安无事地过了一整年,周围几乎都阳完了,他依然阴着……直到今年暑假。 真是应了那句"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网上有一份比较权威,来自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小汤山方舱医院医疗专家李侗的奥密克戎"感染症状"分析: • 发病第一天: 症状较轻。可能感到轻微咽干咽痛、身体乏力。 • 发病第二天: 开始出现发热症状,部分年轻人高烧至39摄氏度左右。同时咽部不适感加重。 • 发病第三天: 症状最重的一天。高热39摄氏度以上,浑身酸疼乏力,咽痛加剧。 • 发病第四天: 体温的高峰开始下降。很多人从这一天体温降为正常,不再发热。但仍然咽痛咽痒。一部分人开始流涕、咳嗽。 • 发病第五天: 体温基本降到正常。但是鼻塞、流涕、咽痛、咳嗽,身体乏力仍然存在。 • 发病第六天: 不再发热。咳嗽、流涕等症状加重。前期病毒导致的呼吸道黏膜破坏,人体通过流涕、咳嗽排出坏死的细胞。可能出现核酸转阴。 • 发病第七天: 所有的症状开始明显好转。核酸很大可能转阴。 逃逃的症状也大体类似,他第一天感觉不舒服有点儿微烧,早早就倒头昏睡时,我们还没反应过来,第二天加重后,才想起有没可能是新冠,一测果然中招。 稍稍有些不同的是,逃逃烧得不是很高,一直没上过39度,也不怎么咳嗽、流涕,就是无缘无故地突然发热,喉咙痛,乏力犯困的症状很明显,持续有5天左右。 期间我们和家庭医生通过视频电话,他看了逃逃的状况后说问题不大,如果难受就吃泰诺缓解一下。 所以 整个过程除了多喝水,多睡觉,吃泰诺,就没别的了 ,7天后再测,就已经转阴。 根据我了解到的周围孩子的情况,逃逃的症状大概属于"中等偏上水平"。 这个病个体差异蛮大,很多孩子症状非常轻微,连个小感冒都不如。但也有个别孩子,烧得比较高,比如我一朋友家的娃,9岁多,40度烧了几天,中途还说胡话,家长还是挺焦心的。 但无论如何,基本上7-10天左右都会好,至少我没听说过有孩子重症的情况。 PART 3 会有后遗症吗? 很多家长会担心后遗症问题,也跟大家说说我的观察。 "后遗症"这个词听起来有些吓人,感觉是会"遗留下来终身伴随"一样。而我们这边的叫法是long covid或post-covid,直译为"长新冠"或"新冠之后的状态",听起来感觉就好多了。 奥密克戎之前那几波其实不太了解,因为当时身边没什么案例,听说的都隔得很远,朋友的朋友的朋友,同事的同事的同事,信息倒过好多手。印象中提得最多的是一段时间内 味觉和嗅觉的丧失 ,短的一两周,长的一两个月,就会逐渐恢复。 奥密克戎流行后,周围的样本空间大了起来。据我观察,最常见的是 咳嗽会拖上一段时间 ,几周到一两个月左右的都有,其他就没啥了。逃逃就是这样,感染期间不怎么咳,反而转阴之后,咳了一周多。除此之外就没别的了,转阴之后该上学上学,该打球打球。 我自己观察的颗粒度可能比较大,其他一些更细节的情况应该也是有的,比如虚弱、气短、头疼、掉头发、失眠、注意力不集中啥的,但这些可能连当事人都很难判断究竟是不是由新冠引起的,而且一段时间后也消失了,所以听说得比较少。大家可以直接在网上搜搜看。 下图是日本大学做过的一份对比了原始病毒、德尔塔变种和奥密克戎变种引起的"长新冠"影响,可以看到奥密克戎引起的「咳嗽拖尾」的确比较明显。 PART 4 打疫苗究竟有没用? 从防止感染上看,似乎不起什么作用。 身边打过疫苗,依然感染的例子太多了。 逃逃也是打过两针的。 唯一可以解释的是,加强针有点用。 因为他感染了,我和逃爸却没有。一般来讲,家里只要有一个人阳,基本上都会连锅端,因为在同一个生活空间下,很难做到完全隔离。 而我俩和逃逃的最大区别是,我们疫苗打了3针,他只打了2针。 之所以没让逃逃打加强针,是因为我和逃爸打了之后反应都蛮大的,都有头疼脑热发烧的症状,持续了一天多。 我掐指一算,觉得即便感染上也差不多就这样吧,加上当时正好是橄榄球赛季,逃逃一天到晚都要训练打比赛,根本找不出空档来遭反应,于是就算了。 当然,我家可能是个例,虽然后来的确也听到有"打了加强针感染几率要低一些"的说法,但都是口口相传的不完全统计。 关于疫苗, 更普遍的说法是,防重症。 从2021年底开始,奥密克戎排山倒海地在海外传播,但并没有造成多大影响,应该跟大多数人都打过疫苗有一定关系。 虽然打疫苗后身体也会有反应,但都是"期望之中"的反应,你几乎可以预计它会在什么时候来,什么时候走,心里总归要踏实些。 PART 5 怎么最大程度地 保护自己和家人? 先说说要准备的。 网上有非常详尽的药品准备清单,我这里就不重复了,不过可能绝大多数都用不上,囤就是图个心安。因为轻症不用吃,严重也不敢乱吃。 我家用上的,其实就这三样东西: 退烧药 体温计 抗原测试盒 另外, 戴口罩、勤洗手、少聚集 ,依然有效。 我身边有严防死守的家庭,几乎不在外就餐,要求孩子打篮球时都得戴着口罩的,至今全家无恙。 逃逃感染,我觉得就是后来我们自己放松警惕,托大了。 当然,做好这些事,也不能100%完全避免。 但我觉得能拖一天是一天,从趋势看,这三年新冠的毒性越来越弱,越晚中招越无碍。 另外,要格外注意的是,其实孩子还不是重点, 老人才是更需要保护的对象 ,尤其有基础病的老人,一场大号感冒对他们来说可能都有风险。和老人一起居住,或者经常和家里老人接触的家庭,更要保护好孩子,保护好自己,不感染,或者尽可能晚感染,就是最大程度地保护老人。 EASTWEST 最后,还是得再声明一下,以上都是根据我们所在的地区,我们自己的经历,总结出来的,样本空间非常有限,而且,和大家的情况也有很大不同: 时间点不同 ,逃逃是在奥密克戎之前就复课的,当时的病毒还比较强。 人口密度不同 ,总的来说,无论学校还是住家,这边的人口密度都要低不少。 疫苗种类不同 ,我们这边没太多选择,打的基本上都是mRNA疫苗,和国内的也不一样。 所以, 我的体会和分析,仅能供大家参考。 不过不管怎样,现在的新冠变种,肯定是强弩之末了。 做最充足的准备,然后,就是好好锻炼身体,保持积极良好的心态,2023年,我们肯定会迎来一个真正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