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妈 CD爸妈 前阵子,不是又居家办公了几天么,其实早在居家办公之前挺长时间,C妈这里中小学就已经开始居家上网课,幼儿园更是直接停课了。 孩子们一停课,带着娃来上班的老母亲不就多了么 有一天正好和办公室的小伙伴一起,在电梯里碰上这样一对母子: Can you press the elevator for Mom? What floor should we go to? The twenty-third floor. Ok. 大概就是这么一段话吧,小男孩也不大,看起来最多也就是小班的样子。 这几句话可不要紧,直接把我同事听焦虑了: 这别人家的孩子也太典型了吧,我闺女都2岁半多了,中国话还说不好呢,更别提英语了,唉,这跟别人比起来,得被甩出多少条街啊~ 是不是大家也有这样的疑问: 孩子连话都说不好,还要不要做英语启蒙? 不瞒你们说,C妈曾经也有过这样的疑虑,并且实实在在地踩了坑。 所以呀,今天C妈特意结合自己曾经踩过的坑,来跟大家聊一聊,英语启蒙的误区。 误区一:孩子连母语都说不出来,就不用做英语启蒙了 这个误区呢,可以说是C妈曾经踩过的最大的一个坑了。 初为人母的我,也曾经觉得,连中国话都说不好的孩子,做什么英语启蒙啊?等孩子会说话了再引入英语也不晚。 所以,CC小时候我就没有那么重视。 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到过,著名的儿童语言发展研究专家Patricia K. Kuhl在TED演讲中讲到的这句话: 每个婴儿刚生下来,都是世界公民,他们可以分辨世界上六千多种语言里包含的所有的声音(大概有150个音素)。 也就是说,其实孩子的大脑天生具备学习各种语言的能力。 所以,没必要等孩子会说话了,再进行英语启蒙。 还有呢,虽然孩子刚出生的时候可以分辨出来所有的因素,但是,这个功能也不是一直存在的。 因为我们的大脑天生有一个修剪的功能,不经常用到的部分,我们的大脑就默认它没有用,时间长了,就把它清除了。 举个简单的例子: 比如:湖南地区,"Ne"和"Le"是不分的,导致"南"会读成"兰"。 这就是因为,孩子刚出生后"Ne",这个音素没有对大脑进行刺激,所以,时间长了孩子就没办法分辨"Ne"和"Le"这两个因素了。 所以呀,从这个角度看,如果真等到孩子会说话了,才进行英语启蒙,黄花菜都凉了。 还有最后一点, 孩子不会说,并不代表没在学。 不仅是英语,所有的语言都是如此。 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教授,在 "语言输入说"中也提到: 语言习得者没有足够讲话能力的那段时间,是语言的沉默期。在这期间,幼儿对接触的语言进行理解、吸收和消化,逐步内化成自己的语言能力,加快语言的学习进程。 就拿孩子们学习母语来说,孩子们不说话之前,我们就不跟孩子说话了吗? 显然不是这样的。 就是因为我们经常和孩子叨叨来,叨叨去,孩子们呢,天天听、日日听、夜夜听……不知不觉也就学会了。 量变和质变的的规律的方法论中不是有这样一条吗: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必须首先从量变开始,没有一定程度的量的积累,就不可能有事物性质的变化,就不可能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我觉得这句话用到孩子语言启蒙这里就再合适不过了,虽然说量变不一定能引起质变,但是 如果连量变都没有的话,那就必然不能引起质变了。 所以,任何语言,就算是孩子不开口说、不会说,也不要忽视输入的重要性。 因为只有在孩子会说之前,帮助孩子积累了足够多的素材,才能让孩子在开口的那一刻有话可说。 就好像我们经常提到的厚积薄发。 英语启蒙也是同样的道理。 误区二、磨耳朵就是让孩子不停地听英语 比起前面的这个误区啊,这个误区踩坑的人可能更多吧。 可能也是现在的妈妈们早就注意到英语启蒙的重要性了,所以,也有好多妈妈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给孩子听SSS儿歌了。 这么做也不是不对,就是对了一半,因为至少咱们已经从孩子小时候就已经给孩子提供了一个英语环境了是吧! 但是,一定要注意, 咱们要给孩子提供可理解的英语环境。 咱当然不能像我们学英语的时候老师教的那样,敲着黑板,指着单词:apple--苹果;orange--橘子。 而是要用适合小朋友的方式。 可以试试这样: 听儿歌的时候,顺便和孩子进行肢体上的互动。 小时候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帮助孩子理解儿歌中的内容;等到孩子大了的时候呢,也会因为儿歌中有音乐的加入,削弱英语学习的枯燥性,最大程度的降低孩子的畏难情绪。 而且儿歌的内容也简单易学,朗朗上口,非常容易模仿,绝对堪称让孩子开口的不二选择。 好的儿歌数量也很多啊,对于3岁之前的宝宝来说,输入的量也是绝对够的。 看画面的时候最好是可以带入场景的。 比如,唱到"brush our teeth"时,画面中的人物就开始挤牙膏、刷牙了, DD在跟做的过程中,自然就知道,brush our teeth是刷牙的意思啦。 绘本呢,也最好选这种能让孩子好理解的: 比如之前给大家推荐的《Maisy goes to bed》,讲的是Maisy 的睡前程序: Maisy brushes her teeth. 大部分娃一眼就能看明白,不明白的通过动作和手势孩子也能明白了。 咱们总说的提升认知力,不也是这么操作的吗? 轻车熟路的,孩子也跟起来,很容易产生成就感哦! 误区三、学英语不能受中文干扰/必须一字一句翻译 当初给CC做英语启蒙的时候啊,不是开始的比较晚么,然后母语的发音啊,语法什么的,都已经非常霸道了。 所以,我给CC英语启蒙的时候,为了恶补,就尽量少说中文。 因为,我总是害怕她中英文对号入座,就是怕她去翻译,形成咱们经常说的中式英语。 一直到什么时候呢? 我发现只要我一碰跟英语有关的东西: 英文儿歌——妈妈,不听英语歌; 英语绘本——不看英语书 英语动画片——妈妈,出去玩…… CC甚至特别正式的奶声奶气地跟我说过:"妈妈,我不喜欢英语。" 后来呢,我就开始反思自己啊,之前CC不喜欢,可能是因为听不懂,一本绘本停下来,一点有意思的信息都没获取到,天书一样,孩子怎么能喜欢呢? 所以后来呀,我又开始一字一句地给她翻译,今天读哪本绘本,听哪首儿歌,我都提前做好工作。 好给孩子最准确的答案啊~ 然而,CC还是不买账。 人家说了:"妈妈,你直接说中文吧。" 那时候啊,我简直一度被CC气得要暴走,老娘花了这么多精力,难道就是为了把英语绘本帮你变成中文绘本来讲? 你看,当年的我,从一个坑爬出来,又掉到另一个坑里面了。 然后,我是怎么发现的呢? 因为我看见了这句话:语言的本质是沟通! 是呀,我们学语言是为了交流,就算是孩子学完了,不受语法的影响,每个单词的含义也都能对应的上,但是她不能说,何苦来哉。 所以呀,后来我又改变策略了,我会用简单的翻译帮助孩子理解英语的大概意思,但是又不要求她完整记住每一句话的意思,点到为止,只要她大概理解的今天的主题,动画片/绘本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就OK。 读中文绘本的时候,我可能也会夹杂一点英语的内容: 我还记得,有一次我们看一本书上面画着一个青蛙,我跟她说青蛙是绿色,用英语说就是green。 她居然好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指着路边的草:"green" 妈妈的手机壳:"green" 爸爸的牙杯:"green" 路人的衣服:"green" …… 后来还经常追着我的屁股后面问我,这个用英语怎么说,那个用英语怎么说…… 所以呀,不管是纯英文的输入,还是一字一句的准确翻译,效果都不如给娃一个可以应用的环境。 只要孩子能理解,能和身边的事物联系起来,再加上联系上之后的成就感,他们的接受程度还是蛮高的。 其实,说到底,英语也是一门语言,尤其在小时候,我们无需把它当成一门学科,非要学会点什么。 越是功利,就越容易钻牛角尖,陷入误区。反而放平心态,才能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