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02年10月(宋真宗咸平五年),北宋王朝发生了一件轰动朝野的大事:当朝两个宰相被同时降职!起因让人目瞪口呆——两个宰相争娶一个寡妇! 1
先说说这位寡妇何许人也。 这个寡妇原来是左领军卫将军薛惟吉的老婆。 提起薛惟吉,大家可能不熟悉,但是要提起他老子,就大有名气了。 谁啊?薛居正。薛居正是宋太祖赵匡胤时期的宰相,二十四史你肯定知道,二十四史里的《旧五代史》就是薛居正主编的。 薛居正写文章行,可是说起治家就有点儿业余了,而且是个典型的"妻管严"。 他娶的老婆是个女汉子,性格剽悍,不但没给他生个一男半女,还不准他纳妾娶小。 薛居正无奈之下收了个养子,起名就叫薛惟吉。 薛居正没有亲生儿子,对这个养子那是百般宠溺。除了一两星星半两月、炒干的雪花来半斤弄不到,只要是拿钱能买的,都是有求必应。 由于薛宰相的娇纵,这个薛惟吉长大后就成了个问题少年,摔跤踢球、打架斗殴、吃喝嫖赌样样在行。和那位靠踢球上位的高太尉没发迹前没啥两样。 薛惟吉的浪荡名声后来都传到宋太宗赵光义的耳朵里去了。薛居正死的时候,宋太宗赵光义亲自到薛府吊唁(皇帝亲自登门吊唁,面子确实不小),祭奠完了,他问薛宰相的家属:"你们家那个混小子在吗?他现在还不务正业吗?" 薛惟吉披麻戴孝就跪在灵棚不远处,赵光义的话他听得真真的。 连皇帝都替自己焦虑,薛惟吉又怕又羞愧,佯装哭泣连头都不敢抬。 宋太宗走后,薛惟吉下决心改邪归正。 有句话叫浪子回头金不换,洗心革面的薛惟吉后来改正得还不错。他扶危救困,仗义疏财,辅助弱小,渐渐地,他的名声好转了过来。 以致于到后来,开封府的人一提起薛惟吉都点头称赞,说他是个人物。 不过薛惟吉和他爹薛居正都是粗线条的人,管不好自己的老婆,所以才有了后来的"寡妇门"事件。 柴氏是薛惟吉的填房,也就是薛惟吉的原配死后又娶的。 柴氏正值壮年就成了寡妇,她又和薛惟吉原配生的两个儿子薛安上、薛安民合不来,于是柴氏一门心思想改嫁出门。 柴氏暗地里寻找着自己未来的靠山。当然,她不可能下嫁给平民百姓的,起码也要是个官宦之家。 功夫不负有心人,柴氏挑来找去,还真找到了意中人——当时的"大肚宰相"张齐贤。 为什么叫"大肚宰相"呢? 因为张齐贤长得人高马大,饭量惊人。 老张不但饭量大,还特别爱吃肥猪肉,一次能吃好几斤! 大胃王张齐贤肚子吃得滚瓜溜圆,所以人称"大肚宰相"。 张齐贤当时任右仆射,官高位显,他怕别人笑话他娶一个寡妇,便暗暗地和柴氏定了婚约。到了二人约定的婚嫁日子,他悄悄派府上下人驾车到薛府后门去接柴氏。 本来柴氏觉得自己做事很缜密的,但是不知谁走漏了风声,被薛惟吉的儿子薛安上知道了。 薛安上听到柴氏马上要走,立刻就急了,他心里腾地燃起一股无名火——好你个柴氏,屁都不放一个就想把我爷爷和老爹多年的积蓄卷走开溜,世上哪有那么便宜的事儿?! 一腔怒火的薛安上迅速找人写好状纸告到了开封府。 开封府府尹(开封府最高长官)一听案件涉及门第显赫的宰相府,心里有点儿打鼓。 他不敢自作主张,于是他赶忙去见宋真宗,请示领导该如何断案。 宋真宗赵恒一听说案件牵涉到薛居正,心里也觉得此案审理不能太张扬。 宋真宗像 赵恒在御书房里走了几步,突然回头对开封府府尹说:"这个案子你不用管了,朕让司门员外郎(宋代官名,地位相当于司法局副局长)张正伦接手这个案子。" 2
张正伦接到皇上旨意,不敢怠慢,他迅速召来柴氏查问。 谁知不问还好,一问柴氏说的情况和薛安上状纸上的状词根本是两回事。 张正伦把查问情况报告给宋真宗,宋真宗觉得案件有点儿真假难辨。 举棋不定下宋真宗决心要把此案查个水落石出,最后他决定案件交由御史台(宋朝官署名,监察机构)审理。 哪知御史台还没正式开审,柴氏那边又出幺蛾子了。 咋回事儿呢?原来柴氏不顾宰相儿媳的身份,直接跑到皇宫外击登闻鼓喊冤。 在宋朝,击登闻鼓可了不得! 按照规定,凡是有人在皇宫外击登闻鼓,皇帝不管在干什么,都必须放下手头的事情上朝。 这个登闻鼓只有边关有紧急军情或者国家突然发生重大事情才能敲击。登闻鼓旁有专门的官吏看守,如果有人击鼓,看守官员必须立刻立即受理或者上报。 宋真宗听到鼓声和上报,心里有点儿烦感,心里说:薛居正怎么娶了这么个儿媳妇,虎了吧唧的搅得人不得安生! 无奈的宋真宗只好坐上龙椅听柴氏的申诉。 柴氏跪在宋真宗面前涕泪交加地说:"陛下,臣妾冤枉啊!……" 柴氏"告御状"告的是当朝宰相向敏中。 她说:"向敏中想低价买下薛家祖宅,又向我求婚,我没答应他,他就翻了脸,指使薛安上诬告我!呜呜呜……" 这里我们要插播一件事,因为薛安上兄弟俩平常不成器,宋真宗看不过去管起了薛家的家事,他曾下诏令不许这哥俩卖祖上的产业。 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宋真宗急召向敏中问话。 向敏中见了宋真宗赵恒,他回禀赵恒:自己确实花了500万钱买薛家宅邸,自己老婆也确实没了,但是他不承认向柴氏求过婚,还说自己从来就没有结二茬儿婚的想法。 向敏中暗地里买薛家的祖宅,显然已经违反了宋真宗的诏令。 但是碍于君臣脸面,他不想深究,于是他以和稀泥的态度劝解柴氏别再较真了,放向宰相一马吧。 哪知柴氏不乐意了,她跑到登闻鼓那里继续击鼓喊冤。 宋真宗被柴氏搞得哭笑不得,既然这个婆娘爱较真就随她的意吧。赵恒随即宣旨,将此案件重新发回御史台审理。 3
御史台见皇上决意要查清此案,便不敢怠慢,随即紧锣密鼓地传讯相关人员。 《清明上河图》(仇英版) 可是御史台越审越感到此案牵涉到的问题越多,而且越来越棘手。 这个案件因为宋真宗的亲自过问,引得朝野议论纷纷。 正在这时,朝中有个盐铁使叫王嗣宗的又插了一杠子。王嗣宗和向敏中一向不对付,他想趁机搞垮向敏中。 王嗣宗告诉皇上:"向敏中对您不忠诚不老实,他在忽悠你!他说他从来没有再婚的念头,完全是胡说八道!您不知道皇上,他最近正在找媒人向驸马都尉(宋朝官名)王承衍的妹妹提亲,婚约都定了,就是还没娶进门。" 宋真宗悄悄把王承衍的妹妹找来一问,还真有这事儿。 这下宋真宗火了,心想:好你个向敏中,你死了老婆再娶也不是坏事儿,朕也不拦着你。你何必对我说你没有再婚的想法?朕要是就此事较起真儿来可以治你个欺君之罪! 宋真宗转头又想:这厮如此忽悠朕,八成他先前没有向柴氏求过婚这事儿也靠不住。 正在宋真宗赵恒为向敏中的谎言生气时,御史台的人报来了柴氏案的审理结果。 原来柴氏告状的状纸草稿是太子中舍(宋朝官名,即太子的秘书)张宗诲执笔写的,张宗诲是谁?大肚宰相张齐贤的儿子!这下清楚了,张齐贤和此事肯定脱不了干系。 御史台还审问了柴氏的心腹家仆,又有了重大发现:原来柴氏还背着薛安上兄弟私自埋藏了好多金银财宝,价值达两万缗(宋代量制,一缗即一贯)。 宋真宗看完御史台呈送的审理报告,心里恍然大悟:两个宰相争娶一个寡妇,不是因为柴氏姿色出众也不是因为柴氏聪慧贤淑,而是因为柴氏私藏的两万贯家私。 说实在的,宋真宗心底里很恼火:我的两个宰相,贵为一品大员,为了那碎银几两争娶一个寡妇,而且还有人欺上瞒下,事情传扬出去这也太丢我大宋皇朝的脸儿了! 案情真相大白,宋真宗召来文武群臣在朝堂上亲自宣布处理结果: 向敏中免去宰相一职,降为户部侍郎,出知永兴军; 张齐贤免去宰相一职,降为太常卿,分管西京(今洛阳); 张齐贤的儿子张宗诲贬为海州別驾; 薛安上违反皇上诏令卖祖宅,判笞刑(打屁股,让你不长记性!),把卖掉的祖宅再赎回来,并且吩咐御史台、开封府随时监督(再敢卖祖宅,重判不饶!) 临了宋真宗还有点儿不解气,又把翰林院学士宋白叫来,命他写一份制书,好好训斥一下那个"大忽悠"向敏中! 可巧这个宋白跟向敏中有旧怨,啥旧怨呢?以前宋白曾经跟向敏中借十锭银子,向敏中小气没借,宋白心里一直无法释怀。 逮着了机会的宋白可有了出气口,一篇制书洋洋洒洒地把向敏中训斥得体无完肤。 制书是按宋真宗的口吻写的,主要是骂向敏中昧着良心说瞎话。("对朕食言,为臣自昧!") 宋白手持制书念得声色俱厉,向敏中跪在朝堂上痛哭流涕,表示今后一定谨记圣言,痛改前非。 至于那个剽悍的"女汉子"柴氏呢,想嫁给张齐贤张宰相的美梦也破灭了,还被罚铜八斤,薛安上赎回旧宅的钱也是用她私藏的金银换来的,唉!真可谓是"赔了丈夫又折金"吆! 至此被大宋吃瓜群众传得沸沸扬扬的两宰相争妻案,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大宋吃瓜群众虽然散了,但是当时的理学家程颐(就是"程门立雪"典故里的那个程老师)却意犹未尽,他追加了一个神评:两个宰相争老婆,无非因为柴氏是个女富婆罢了!(为其有十万囊橐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