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抢滩养老金2022年的经济迷雾环境中,一个值得关注的动向
#11月财经新势力#
这是熊猫贝贝的第1409篇原创文章:
2022年,对于面对主流市场的普通中国投资者群体而言,虽然还没有正式结束,但是从过去10个多月的表现来看,注定是一个魔幻而又艰难的年份。
为什么这么说?
基本上全渠道的投资市场,赚钱效应都很差:
理财亏,股市亏,基金亏,债券亏,楼市亏,汇率亏……主流的,普通人能接触到的资产市场,基本上无一幸免,基本上都是一个亏多赚少的局面。
更别说什么实体生意,商业贸易了,线下有疫情,线上也不乐观,2022年双十一的战报,各大电商平台都心照不宣,不约而同的没有拿出来炫耀了,个中意味,实际上非常明显。
要是真的有爆发,成绩还看得过去,还有不拿出来得瑟的?
实际情况大概就是这样,也没有必要用幸存者偏差的案例抬杠,大环境是什么情况,绝大多数个体和家庭面对的是什么现实情况,实际上大家心里都有数:当今这个世道,想保值都有难度了。
不管从什么角度来看,似乎中国在2022年第四季度开始,有了明显的钱荒表现:房地产不行、股市不行、大宗商品不行、债券也不行、大额存单不断降息,哪哪都投不了,钱似乎只有贬值一条路。
所以,迷茫情绪才是主流,而且共识已经形成:国家层面的经济 调整还没有结束,不要轻易尝试抄底。
在这样的环境和背景之下,在中国的经济和金融领域,有一个银行扎堆的动向,就非常值得关注了:
11月18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印发商业银行和理财公司个人养老金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下称《通知》),并披露了首批开办个人养老金业务的机构名单。从名单来看,主要包括六家大型银行、12家股份制银行、五家城市商业银行和11家理财公司。
图片来源:网络
正常的征求意见反馈一般留有30天余地。这次11月4日征求意见,反馈截止日期为11月13日,去除周末仅有5个工作日的时间,可见银保监会方面希望加速推进方案落地的决心非常坚定。
同日,证监会发布个人养老金基金名录和个人养老金基金销售机构名录(截至2022年11月18日),涉及129只基金和37家销售机构。
其中,16家商业银行入选,包括六家大行、八家股份行和两家城商行。
图源: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官网
这一动向,之所以值得关注,是因为在主流银行的动向中,体现了中国的经济调整和金融管理的一个全新的方向:伴随个人养老金开闸,金融机构已蓄势待发,竞相逐鹿这片万亿级新蓝海。
对于所有的老百姓和经济个体而言,这就是时代和规则环境转变的力量和趋势信号。
这篇文章,就将基于银行扎堆抢滩养老金这个经济动向,进行有依有据的专题解读梳理,并且对后续中国金融管理的趋势和方向,进行理性客观的研判和分析。
关注动向,把握本质,看清主线,研判趋势,指导行动。
本文已反复自查合规,不碰红线,语言平和公允,不带价值导向。
内容有依有据,分析理性客观。
硬核内容,错过不再。
以微见著,洞察先机,把握趋势,指导决策。
PS:文章略长,内容的阅读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耐心,并且需要进行思考。内容不求讨好所有读者,写作分享也是一个阅读群体和写作群体互相选择的过程。每个人的认知层次不同,不做强求,这篇文章的内容不是什么大路货,也不是什么看完能够带来轻松愉悦精神满足的爽文,请结合自身需要和认知需求理性看待。头条独家文章,抄袭搬运必究!
(如果这篇文章在其它资讯平台被看到,不用怀疑,就是抄袭搬运,厚颜无耻)
选择大于努力,思维决定层次,是任何时代任何环境下的重要规则。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1全军出动:个人养老金开闸,为何银行和金融机构如此积极?
个人养老金政策开闸,引发了新一轮中国的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全面竞争:
不少具有个人养老金业务开办资质的银行,已在账户、产品和服务等方面做好充分准备;
有理财公司则在近期陆续向监管上报养老理财产品,同时正在研究符合监管要求的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
值得注意的是,在个人养老金账户开立方面,部分银行已开始加大攻势,意图抢占更多市场份额。
2035年个人养老金规模或将达到12万亿元。
由于个人养老金账户具有唯一性,为率先抢夺更多用户,银行已加足马力备战个人养老金市场。
当然,这游戏门槛很高,也不是有个牌照就能入场那么简单。
对于首批开办个人养老金业务的34家机构,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指出,个人养老金制度处于初始阶段,覆盖面大、业务要求高、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对参与的商业银行和理财公司业务经营、客户服务、风险管理、社会责任等均有较高要求。
基于此,《关于印发商业银行和理财公司个人养老金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确定,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一级资本净额在1000亿元以上、具有跨区域服务能力、主要审慎监管指标符合监管规定的全国性商业银行和具有较强跨区域服务能力的城市商业银行,以及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已纳入养老理财产品试点范围的理财公司,可以开办个人养老金业务。
基本上,符合条件的银行和金融机构,都在卯足马力,全力加速地扎堆这个个人养老金业务。
银行层面,在账户开立准备上,在账户、产品之外,银行的服务亦在扩展。
销售机构层面,在账户和产品的跑马圈地上,预计明年一季度就需完成,时间非常紧张。
所以,全军出动,此言不虚。
对于政策管控,逐利本能的银行和金融机构如此的一致性动向,就非常值得关注和有看头了。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2个人养老金到底"香不香"?未来发展趋势如何?
动态地看,由于个人养老金及其账户投资采取在部分城市先试行一年再逐步推开的渐进方式,后续极有可能推出政策新配方,尤其是财政税收优惠方面的想像空间最大。
2022年,可以说是中国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启动元年,主要的两个节点如下:
2022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标志着个人养老金制度正式"出炉"。
财政部、税务总局牵头制定的《关于个人养老金有关个人所得税政策的公告》、银保监会牵头制定的《商业银行和理财公司个人养老金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证监会牵头制定的《个人养老金投资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业务管理暂行规定》也于同日发布。
这些配套政策是对个人养老金制度的进一步细化,以便参加人能够看明白、搞得懂、好操作,让市场各参与方有章可循。
11月,人社部、财政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个人养老金实施办法》,对个人养老金参加流程、资金账户管理、机构与产品管理、信息披露、监督管理等方面做出具体规定。
这意味着各方关注已久的个人养老金制度进入实质性推动落地阶段。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其实这和所有中国人都有关系,只不过该有的关注和热度,显然不够。
个人养老金实行个人账户制度,每年缴纳个人养老金的上限为1.2万元。账户里的资金可以用来购买符合规定的理财产品、储蓄存款、商业养老保险和公募基金等。
个人养老金产品具有多样性,有利于满足不同群体的投资需求,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市场竞争,促使金融机构开发更好、更多的金融产品,参与到个人养老金制度。与一般金融产品相比,个人养老金产品要具备运作安全、成熟稳定、标的规范、侧重长期保值几个方面的属性。
值得注意的一个关键点: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是封闭 运行的,也就是说长期保持"只进不出",参加人需要达到一定条件,才可以按月、分次或者一次性领取个人养老金。
与购买普通银行理财或者基金、商业保险的另一个区别是,人们用个人养老金投资金融产品,可享受延期征税等税收优惠政策。
《关于个人养老金有关个人所得税政策的公告》明确,个人向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的缴费,按照12000元/年的限额标准,在综合所得或经营所得中据实扣除;
计入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的投资收益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
个人领取的个人养老金,不并入综合所得,单独按照3%的税率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规则其实已经公开展示,现在银行和金融机构着急的,其实就是市场份额的争夺了。
那么,从个体和普通老百姓的角度来看,个人养老金到底"香不香"?
老龄化问题和人们养老需求等因素的加深催生我国养老金融体系发展,无论是五部门针对个人养老金制度的政策加码还是公募养老目标基金近两年的加速发展,都在表明加速个人养老金制度建设,承载着弥补我国养老金缺口和助力资本市场发展的双重使命。
几个必然的趋势分析,一目了然,供大家参考:
政策加码:加快个人养老金发展已是必然趋势
体系失衡:第三支柱发展是我国养老体系的重要环节
产品视角:养老目标基金将会成为主流发展方向
这其中值得注意的,就是第三条,结合现实中国经济环境和各个投资渠道的当下表现来看,个人养老金作为中国老百姓和经济个体未来的财富"底仓"逻辑,其实已经非常清晰。
银行理财,稳健债基的暴跌之际,个人养老金入市的信号和动作就骤然加速。
有这么巧的事?连市场行情都要位个人养老金铺垫和让路?
国家意志,顶层设计,打出明牌,毋庸置疑。
从过往表现来看,多数投资者往往更多的是在追涨杀跌,在人声鼎沸时买入,在无人问津时唾弃,虽然上证指数目前仍在3000点附近徘徊,不过多数基金长期年化收益仍是较为可观,比如中证500指数自2005年至今年化收益率大概在11.3%左右,从长期投资收益角度来看,年化收益还是比较不错的。
所以养老金账户可能解决多数投资者拿不住的问题。
同时,政策提到坚持普惠金融降低服务费让利个人投资者,比如个人养老金账户投资的基金份额不得收取销售服务费,可以豁免申购限制和申购费等销售费用,对管理费和托管费实施一定的费率优惠,要求相关机构设立针对个人养老基金投资业务的服务专区,提升业务便利性,相较个人平时参与的传统基金体验而言是多方位的提升,会让更多人学习了解基本金融理财知识,建立理财习惯,进行长期投资,因为个人养老金账户封闭运行,多年后才能够从账户中提取。
最重要的,是安全,这一点,从个人养老金业务参与机构的名单和规格,就能看得很清楚,不再多说。
基本的逻辑和现实主线就是这样,个人养老金是大趋势,至于香不香,有没有价值,大家可以在留言区留下自己的认知和看法,文明交流。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3对个人养老金的几点分析和建议分享
经历了将近五年的试点之后,个人养老金实施细则于2022年终于正式出台。
递延式缴税、每年12000元额度、相对应的3%的个税税率……《个人养老金实施办法》的出台补齐了我国养老保险"第三支柱"的拼图。
相关的细则就不再多说,文章最后,谈几点独家对于个人养老金制度和未来的观点和建议:
1,对于个人而言,参与个人养老金账户,其实相当于是给自己的未来增加了一个养老金的来源,以提升未来退休之后的养老和生活的水平。
以最低年限15年的缴费期限去看,缴费15年的社保养老解决的是退休之后生活的基础的物质保障。
现在个人养老账户包括个人商业养老第三支柱,解决的是未来更多层次的养老需求。
2,每个人的风险偏好肯定是不一样的,可能有的人觉得养老金账户就是要做保本保收益,只是定期有一个账户能够储备未来的养老资金,所以可能会去选择存款。
但是从个人的角度而言,像理财和基金这类的产品,在整个个人养老金的账户之中的比例,可以更高一些,因为它毕竟起到的作用是对于未来退休资金收入的提升作用,
3,从适应人群的角度来讲,目前,对于个人养老金,包括个人养老账户关心更多的人群,可能主要是30岁至40岁的中青年人群,他们距离养老退休的年龄还相对较长的,如果是以一个长期的目光去选择投资产品,就需要看到未来资本市场发展的趋势,比如利率下行的趋势,需要根据趋势去选择产品,而不能把目光放在过于短期目标上。
4,从个人利益的出发,明确建议只要达到缴纳个税的标准的普通的老百姓都应该购买个人养老金产品,提早为退休准备好养老金。
5,当然,个人养老金制度有缴纳上限,要看懂本质:
限制缴纳金额,主要是为了避免高收入群体通过这一渠道避税,美国个人退休账户制度也设置了年缴纳金额的上限。相关部门表示,这一缴费上限将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发展情况等因素适时进行调整。
这个制度设计非常明显,那就是主动降低经济环境中资产性收入增长效率的意图,非常明显。
赚快钱,躺在规模资金上吃利息的好日子没有了。
6,作为个人和经济个体而言,对于接下来中国经济环境中增量规模和效率,要降低预期。
个人养老金制度的本质,是一种强制储蓄和生存托底,这种属性的社会资金,是追求稳健和安全的,共同富裕版图中,一块重要的拼图。
基于这样的逻辑,房价,股票,还有利率的走向,一并关联,并不复杂。
文章不长,门槛不低,建议大家结合自身情况,加深了解。
以上,就是对中国经济和金融领域,关于个人养老金制度的推进重要动向,进行专题分析和深入解读内容,和各位读者朋友们,进行一个分享和交流。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最新规定,本文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关于置业,投资等行为的明确建议,入市风险自担。)
以上正文,来自@熊猫贝贝小可爱
交个敢说真话,会说实话,善于观察的年轻人朋友,可好?
原创写作分享不易,如果觉得文章不错,欢迎转发点赞。关注本人
实力原创,头条独家,如有抄袭搬运侵权行为,必究!
有问题欢迎留言,再不行就私信也行,文明交流,有问必答,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