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城市户口,无房无正式工作无社保以后怎么办?国家有这方面的政策吗?
我城市户囗没钱没房没正式作没医保没社保,带仔和父母挤在6o平的老房里,仔的开销是父母帮衬着,自己应聘在一私立学校做辅教老师工资低没任何三险一金,只够自己的平常日常开销不敢乱花,但自己买了一份保险和社保十五年的那种还有就是居民医保二百多的,所以也没大的存款,人上年纪总要为自己老了谋点福利,这钱虽不多但省省也出来以后老了捡一分钱也难,不管以后社保能拿多少有点总比没有强吧,这医保报销不多也知足了上次我做小手术一万多后来只出了八千也行吧,我收入低无房无正式工作申请公租房没申请到那只有再接着努力啦,现在这情况也只能是尽力工作让仔健康成长,自己别出什么大病所以吃呀喝呀多注意外加锻炼,平平安安过好每一天自我安慰还有比我苦的
这些一部分人还是很多的,其自身原因和客观原因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
比如我和哥哥,老公还有我的同事这些有城市户口没有住房,以前有工作单位后来改制下岗了,辞职了。自己在找工作或者创业。自己交公积金。可是工资很少根本不够,生活也就勉强。那里有多余钱交公积金,只可以二选一。哥哥住着父母的房子,我和老公外面租房子一个月600最低的了。为了可以老了有养老金生活保障,省吃俭用。都在努力工作。
还有一部分我的邻居本村的人和我们一样有城市户口,可是年轻时不工作混日子,吃父母喝父母。一辈子没有工作到处打麻将,现在还有低保拿廉租房住着,身强力壮的,日子过得不要太爽。
如题主所言,城市里无房,无正式工作,无社保的"三无"人员,大约属低收入群体,国家十分关注,有相关政策扶持的。
具体可到所属社区进行相关咨询。相对来说,纳入低保体系的困难人群,扶助项目和力度更大些。
先说无房困难,这个无房应指夫妻名下无商品房,房折房,以及福利房自建房等。各地标准不一,如属低保户则可申请廉租房或有房人均面积不足标准的,年收入属于低收入标准的,即可申请经适房,或按不足面积领取房租补贴。
再说无正式工作。城市失业,待业,下岗人员可去就业局办理失业证,凭证参加相关就业培训,安排就业困难户从事工益性岗位等,参加工会街道等相关部门组织的专场招骋会,有利就业和再就业。
最后讲无社保的问题。由于无正式工作,谈到"五险一金"无着,大多也只能自己买社保,因从事临时性工作收入也偏低,面对年年攀升的职工医保和社保,很多人无力缴而纳断保。
其实这种情况转而买居民社保更可行,毕竟一年两三百的医保很划算,社保也不高过千元,压力不大只要努把力,节省一下还是可以的。对于纳入低保体系的,医保都有补助不自己交钱。
因此对于有残疾,年龄偏大丧失劳动能力,供养人口多,真正困难的人员,可以申请低保资格,有利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和扶助。
一般人如果因重疾,意外事故等生活困难的,也可申请相关救助。应当说国家下了大力气扶贫的,也许各地实际情况有不同,"应保尽保"这条原则一样的。
只是救急穷不救懒穷,有劳动能力而"等靠要"的懒人,指望坐地等花开并不现实。尽己力加扶持,努力争取更好的生活才是硬道理,毕竟低保金也好,救济款也好,终是有限的。
何况天行健,做人当自强不息。
这类人小县城最多,一类是是父母有正式工作随父母农转非的,但父母又不是官,只能按排到县企业上班,企业改制后下岗了,二类是当年县政府为解决财政困难向农民售卖的城镇户口,这些买户口的只有很少部分有背景关系的找到了事业编工作,多数成了无业游民,三类是县城老区农民,土地房子很早被政府征用了,当年补贴很低,现在成了无业游民,四类是大中专毕业生,国家取消分配工资,但农村又回不去,留在县城成了自由职业者。由于这类人占县城居民多数,县政府也无财力照顾他们,他们只能自谋职业,或干每月一二千元的工作,无钱买职工社保医保,更吃不上低保,是一个最惨的群体。希望今后国家注意他们。
作为一个有血有肉,四肢健全的人怎么开始担心这些?有这个功夫不如想想明天怎么多赚一元钱来的实际。
我和你一样,就是所谓的城市户口,无房、无正式工作、无社保,但已经开始为自己和父母的将来作打算了。而且国家肯定是会有这方面的政策的,但我奉劝你一句,趁着年轻多努力,别指着国家养老。
现在开始改革了,农村户口与城市户口除却原有土地分配问题,两者的权益几乎一样了,也就是说城镇户口也好,农村户口也罢,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除非你是全国一线、二线城市在福利方面会高一些。
至于你所说的工作与社保,社保一般都是企业帮忙承担一部分,如果没有正式工作的话,可以想办法自己缴纳啊,城镇养老保险,最高的档次是一年缴纳5000元,连续缴纳15年即可在到达退休年龄时领取养老保险金,大概在600元左右。
如果自己比较懒惰,又不想努力,想要靠着国家养活的话,我劝你打消这个念头,虽然国家对贫困户有补助,但补助也不是非常多,靠这些救急可能只够生存,但对于生活来讲依然是艰难的。
我不知道您有大岁数,如果还不满40岁,那就应该给自己留一点养老钱,虽然现在的钱难赚,但一年攒下5500元还是非常轻松的,5000元缴纳养老保险金,500元缴纳城镇医疗保险,有这两样虽然不一定保证你晚年衣食无忧,起码患病和失去劳动能力时有个基本的生活保障。
这种人还真的不在少数。居住在城里,表面繁华风光,车水马龙,但还有很多题主所提的人群,生存在城里好象被遗忘的角落,他们大部分有的上了年纪的,因为各种原因,搭不上条件好的工作,或以前进入属于所谓的国营单位,后来被兴起的个体户冲击而倒闭,破产后成为闲散人员(或下岗,待业),住在原单位的房子又被整体出卖,转让,又无法、无钱交纳社保,现在可能只有领取政府发给的最底生活保障几百元(这个卡得很严,层层审批,不是想要就得),或城镇退休金一百多元,彼时大部分只有一个子女,要依靠子女赡养好象雾里看花,要摆个小摊,资金有限,又被整天追赶,他们真的难以为计。现在政府针对这些群体好家没有什么好药良方,撒手无策,只有上述所说几百元够油盐酱醋开支,其他的也只有等天下雨,以弥久旱了。
这个问题真的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应该引起代表的重视。这部分人占城市人口的比例有多大?年龄机构组成?男女比例?文化程度?现在状况等等需要一个深入的社会调查报告,"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觉得让数据说话,这个问题一定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确实是这样,他们的子女上学,个人看病,住房等等基本的生活保障是否达到最低标准。个人觉得我身边的这样的人基本上都是户口不在生活地的,年轻人都可以打工,岁数大了就不知道咋生活了?我认识一个没有固定职业的,五十多岁了到处找工作,干一些保安、超市收车的,工资不高没什么技术含量的,基本够生活费,假如有一天他干不动了,生病了他咋办啊?他们是否可以有一份低保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条例》第二条:持有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均有从当地人民政府获得基本生活物质帮助的权利。
有。吃低保,这里有个条件无子女或子女也贫困。不过这不是光荣的事情。有些人贪吃懒做挖空心思想着国家的政策从来不找自己的原因。
临近春节的时候就看到一个人从社区走出来好像视力不太好工作人员扶着。该人嘴里说着谢谢,工作人员说:也不多不用谢。暗想大概是年底补助吧?心里涌上一股暖流。忽然边上有人说此人到年底长来其实他有退休金的。顿时感到不舒服了,这不是利用残疾的名义贪便宜吗?不要白不要,真的什么也看不见刚才一个人怎样过来的?真的残疾人社区人员为什么不把钱送上门?看来是自己来讨要的给点钱就打发了。
这个其实和有高血压,糖尿病,肾病,心脑血管病是一样的。结果也是明确预后的。
有的人病在身体上,有的人病在心理上,有的人就病在社会关系和物质上,本质都是病了。有的病得轻,有的病得重,有的病到初期,有的病到末期。
所以有病早治疗,性格造成的就改性格,能力造成没有的就提高能力,踏实的做事,一点点的把啥都没有,变成啥都有。
不然这也没有那也没有,怎么能渡劫呢,自然界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相当的博爱而无情,你不行你就被淘汰,抹去你的一切痕迹。
而社会保障,以及人类社会的基础本来就是建立在自然竞争基础上的,为了人性化一些,以人为本一些,会有一些社会保障,又因为国情不同而不同。所以,失火后不能寄托在一场及时雨上。而是要学会乏善可陈,备下不时之需的。
不然整个社会都会眼睁睁看着你生老病死,能救你的不知道你,救不了的和你在一个层面的人,只能看见你的今天如看见自己的明天。
社会尽量保护,但是,社会反应,总赶不上你的变化的。所以有病早治,缺什么补什么。自备和国家备,两条腿都占了会更好一些。
我身边很多这样的人,很多是单身(离婚的和从没结过婚的),有的夫妻俩都没有工作,也没房子,背井离乡在外打工,年龄为40到60岁之间,60岁了一直打短工,工地看大门维持着生活,没房,没工作,没劳保,没家庭,这些人都很老实本份,也找不来低保和廉租房,都是干一天活一天的心态,有病就等死,治不起!说农民可怜,他们还不如农民,农民有房子有地,他们什么都没有,真的很可怜,也不知道国家有没有相关政策让他们老有所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