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养育孩子过程中,我们需要让孩子知道一些做人的基本道理,但又怕太过于说教,引起孩子反感从而反其道而行之。 后来智慧父母们就发现了,如果将深刻的道理用轻松明朗的画面表达出来,孩子们会更加容易接受且影响深远。 所以,好的动画片就是孩子成长路上不可多得的营养品。 为孩子甄选好的动画片可不是那么容易的,因为质量参差不齐,所以很多家长都认准了老牌动画工作室的出品,比如说皮克斯 。但对于皮克斯的动画,大家仍然将目光聚焦在家喻户晓的明星作品上,比如说《玩具总动员》《机器人总动员》《飞屋环游记》等等。 其实,除了动画长片,皮克斯每年还会出很多优质的动画短片,虽短小但精悍,每一部都带孩子讨论不一样的议题,充满童趣又意义深刻、启迪思考。 下面就给大家盘点一下那些经常被人忽略的皮克斯动画短片集,欢迎收藏转发哦。(*拉至文末查看观看方式) 《小逗的日子》 Dug Days 《Dug Days》是皮克斯全新的衍生剧集,故事将承接 2009 年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飞屋环游记》(UP)的结尾,讲述卡尔爷爷和小逗在回到美国后的生活。 看过《飞屋环游记》的影迷们一定对小逗(Dug)不陌生,它就是那只总是透过高科技项圈与人类沟通的大狗狗。片中它的粗神经和天真烂漫,经常使人捧腹大笑,为观众创造了美好的时光。 《Dug Days》一共有5集,五个小故事,每一集片长大约 10 分钟,非常轻松,适合孩子在做完作业后,短暂的休息时间观看,一口气看完也没问题。而且也很温情,每集的开头部分和《飞屋环游记》的开头一样令人感动。 另外,也推荐喜爱小逗的影迷们还可以去看另外一部短片《小逗的特殊任务》( Dug’s Special Mission ) ,除了可以了解小逗和它以前的伙伴,还能进一步对他从前的生活有更多认识! 《叉叉问了一个问题》 Forky Asks a Question 《玩具总动员 4》(Toy Story 4)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台词之一,莫过于:「我是垃圾!」(I’m Trash!),而说出这句话的主人翁──叉叉(Forky)现在也有了自己的专属短片剧集。 《叉叉问了一个问题》,其实又可以称为"叉叉的十万个为什么",因为它总是有很多问题想问:什么是钱?什么是朋友?什么是领导者?什么是时间?什么是爱情?什么是艺术?......这些问题看起来都是如此的宏大、抽象,但用段子诠释的比较巧妙,是一部充满童趣的科普片,适合年龄较小的孩子观看。 这部剧集的时间线设定在《玩具总动员 4》之后,总共约 10 集,每集约 3 至 5 分钟,在这个短剧集中,玩具资历较短的叉叉将会透过其他玩具朋友的视角,用全新的观点了解他所在的世界。 26 年来,《玩具总动员》系列带来了许多发人深省的故事,并且总是用动画包装现实,在电影各集陆续探讨了如何面对成长过程中的得与失,以及人生会遇到的种种困难。 而《叉叉问了一个问题》同样为观众带来意义深厚的主题,以较短的篇幅和浅显的方式,讨论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思考命题,同时利用叉叉跳跃式的思维,在笑料中穿插出人意表的深层意涵。 乍看之下,《叉叉问了一个问题》或许只是一部具有教育性质的儿童欢乐短片,但事实上也适合成人在休闲时刻观看。 《22大战地球》 22 vs. Earth 大家是否记得去年冬天《心灵奇旅》(Soul)带给你的感动?是否还记得那只在人生研讨会最令人头痛的 22 号? 尽管电影为大家带来完满的结局,仍有许多人感到疑惑:在与主角相遇前,22 号到底在投胎先修班做了些什么?为解答观众的疑问,皮克斯今年 4 月推出了《22 vs. Earth》 ,由《心灵奇旅》的原剪辑师执导,内容述说 22 号在《心灵奇旅》发生前的生活故事。 《22 vs. Earth》用极短的篇幅呈现 22 号寂寞的生活,他的「反地球」人格使他必须不停经历分离的复杂情感。片中他的亲密伙伴一个个完成修行,他却只能不停地为朋友们送行,即便故事只有短短 6 分钟,却能感受到 22 号期待有人作伴的心情,也能一窥他为何坚决不前往地球的原因。 另外,若是希望能接触更多不同风格的皮克斯动画,那么你可以尝试看看「Spark Shorts」 出品的短片集。 「Spark Shorts」是皮克斯于 2019 年成立的独立动画品牌,由皮克斯旗下的艺术家们主导,鼓励艺术家融入自我风格,创造市面上少见的主题,并且尝试利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带领皮克斯探索不同的可能性,也因此每部成品风格皆独树一帜,能给予观众不同的感官刺激。 "Spark Shorts"计划动画短片合集中,每一部都带领孩子探讨不同的议题,让人耳目一新,目前其推出的短片有:《毛线球布尔》( Purl )、《粉碎与掠夺》( Smash and Grab )、《小野猫与斗牛犬》、《漂浮》( Float )、《循环》( Loop )、《风》( Wind )。 下面就给大家介绍其中我最喜欢的4部。 《循环》 Loop 如果我们能用另一个角度来看,世界会是什么样子?由 Erica Milsom 编导的动画短片《Loop》,以青春期男孩的视角,去关怀和接触自闭症儿童的议题。 Erica 一直以来都相当关注身心障碍族群,她希望在此片中,能借助主角的直接和柔软,让观众以近距离了解自闭症儿童。为了切实描绘自闭症的行为特征和心理状态,Erica 的团队除了大量分析研究文献,更另外与自闭症专家合作,以完整呈现两位主角的互动。 虽然「自闭症」乍听之下可能有些遥远,但通过小男孩透彻的眼睛,让我更能体会:也许我们的表达方式不同,但若能保留更多温柔、多一些同理,尝试从他们的角度看世界,除了能更靠近他们一点点,也能减少一些误会,让少数群体获得更公平的对待。 《出柜》 OUT 《OUT》是皮克斯为庆祝 Pride Month(同志骄傲月),于 2020 年上架的首部同志作品,这象征着皮克斯的包容性与多样性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OUT》由《海底总动员 2:多莉去哪儿》(Finding Dory)的动画师执导,描述还未向父母出柜的同志情侣,在父母意外来访时所发生的奇幻事件。在短短的 10 分钟内,观众们或许能从鲜活的角色中找到许多共鸣,例如:不舍孩子远去的父母、难以向家长畅所欲言的孩子,两者共同的出发点都是爱,却也同时害怕说出口会带来伤害。 在本片中,创作者利用转换角色,给予了男主角一个契机,从新的角度看见父母无法在他面前表现的脆弱,一连串离奇的事件使两方的心得以重新凝聚。也让观众理解:也许在成长过程中,我们思虑多了、想法也多了,因此与家人的心疏远了,但是这部暖心小品可以提供让人勇敢说出藏在心底话的新可能。 《飘》 Float 这是一个关于身份认同与接纳的故事。 片中的爸爸在教儿子走路时,突然发现了孩子会"飞"的技能,他感到惊喜,但更多的是惊吓,因为在他们所处的环境,会飞的孩子完全是一个异类。 他想尽办法让孩子像个"普通人"一样生活,一句"你就不能正常一点吗?!" 却狠狠地伤害了孩子。 作为成年人,我们难免像片中的爸爸一样,认为「和他人一样才等于正常」,总是会打着"为孩子好"的名号违背孩子的天性要求孩子改变,甚至还带着无奈、厌烦的情绪。 殊不知,无法接受孩子最真实的样子,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 ;无法顺应孩子的天性进行养育,是对孩子天赋最大的浪费。 幸好,片中的爸爸最终也明白了养育的真谛,选择放下焦虑和恐惧,发自内心地接纳孩子,让孩子"做自己"。 敢让孩子做自己,或许这是每一位父母都需要上的一堂课。 《风》 Wind 这部短片讲述了一个亚裔的亲情故事,同时也是一个小男孩与其奶奶的科幻故事,没有对白,但非常的残酷。 这部短片的导演是皮克斯的一名模拟技术导演,这个故事的灵感来源于他家庭的移民故事:他的父亲带着自己移民美国时,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带奶奶一起。虽然后来奶奶也与他们团聚,但那段分离的时光给他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短片中的奶奶,在面对"亲情"和"生存"的两难选择 时,把前往"新世界"的门票心甘情愿地让给孩子,将"蓝天"给予孩子,自己则永远地留在了深渊,"亲情"于她而言,是"牺牲与给予"。 而她的孙子,在得知只有一个求生名额时,愤愤不肯独自离开。直到奶奶想出了一个新方案,才惊喜地决定尝试,"亲情"于他而言,是"信任与陪伴"。 可当亲情面临现实挑战,陷入处境时,有时候连"陪伴"都只是一个奢侈的愿望。 现实中很多时候,我们又何尝不是为了逃避生活中的陨石而来到一个新世界?回头望向家人,他们却早已没有力气追随我们了。 当你在生存的洪流中奋力往前时,请记得回过头,好好珍惜爱的选择和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