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在炊烟四起的小乡村落里看晒秋 大概是这个秋天最正确的打开方式吧 莫晓芬 摄 有人说 最美的秋天 不在山川河流间 不在唐诗宋词里 而是那遍地斑斓的丰收色彩 红的、黄的铺满屋顶 成串的、成捆的挂满房檐窗边 在秋的热烈里 农作物和阳光同呼吸 不经意中绘出了世间绝无仅有的丰收盛景 图源:景宁文旅 如今"晒秋"不仅仅是丰收的象征 还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农家叔叔阿姨用自己质朴的双手 晒出了一幅幅独特的共富风景线 今天,新妹就带大家去感受 "浙"里的"粮"辰美景! ↓↓↓ 又是一年秋风起,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特别是海边的"晒秋",是海边人家储存食物古老、传统的方式,极具地域特色。 大片嫣红的对虾、整排鲜香的鱼鲞......在浙东沿海地区,秋季开渔后大量捕上岸的新鲜海鱼来不及处理和售卖,渔民们便将海鱼剖开后用盐腌制,密密麻麻铺陈在特制的竹架、晾晒网、晾晒笼中。天气好的时候,晒上两三天就变成鱼干了。 渔嫂正在晾晒嫣红的对虾。吴立高 供图 当地家家户户晒鱼鲞的历史,至少已传承了上百年。近年来,随着宁海湾滨海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当地政府搭建村级文旅共富平台,以产业兴旺带动共同富裕,助力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晒秋"渐渐成为渔村一项特有的旅游产品,鱼鲞远销全国各地,该村年销售额超2000万元,成为当地村民增收的一项重要经济来源。 紫藤长廊、樱花大道、梯台花田、农业科技园、七星公园……走进如今的寀卢村,风光无限好。 随着5G技术的发展,寀卢村将其运用到农业生产、经营、销售方面,赋能发展现代农业。例如,建设农业科技馆,打造"智慧田园",对生产环节进行无人化机械化改造,实现田园上无人化操作和全程在线监控,提升生产效率,着力提高农业产业化和企业化水平。 一名学生展示沉甸甸的稻穗。张耀 摄 诞生于田间的"寀卢经验"也并非一成不变的埋头种地。近年来,该村还融合现代农业、休闲观光、文化旅游等内容,打造的"共享田园"成了热门景点,众多游客前来"打卡"。这种既种粮食又"种风景"的模式不仅改善了村居环境,还为村民带来了收入。 今年以来,常山县新昌乡与慈溪市新浦镇合作,共同打造千亩丝瓜络山海协作共富产业园项目,成了新昌乡10个行政村的致富"法宝"。 据悉,常山县富好生态资源开发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积极探索以参股分红、导入业态、资源处置等形式,构建"收储-处置-反哺"利益闭环机制,在新昌村、对坑村、黄塘村等10个村发展丝瓜络产业,种植面积达1300多亩。 航拍丝瓜络基地一景。 俞国文 供图 眼下,丝瓜络产业已经成为今年新昌乡重点打造的特色农业产业。为突破"靠天吃饭"的局限性,延长和完善产业链条,新昌乡正在筹建丝瓜络用品加工厂,通过调整产品结构,开发出鞋垫、沐浴用品、床上用品、药用食品以及美容护肤产品等丝瓜络制品,延伸产业链条,做优做强丝瓜络产业。 此前,浙江省首个"菌光互补"项目落地上端头村。近2万块多晶硅太阳电池组件代替了香菇种植大棚的遮阳网,同时为大棚空调设备供电提供保障。 上端头村党支部书记李海军介绍说,该村香菇产业目前已形成亩产鲜菇超100吨、亩收入超100万元的"双百"科技项目,成为当地科技推广新型农业示范园。上述"双百"项目在武义正在"复制"推广。 长在菌棒上的香菇。朱翚 摄 据悉,武义已研发、建立日产2万个香菇菌棒的智能化、自动化生产线,建成多个优质香菇工厂化生产示范基地,每年带动菇农户均增收超10万元。 近年来,温州袁隆平海水稻团队通过现代农业种植方式,改良土地盐碱化现状,化滩涂为良田。"海水稻"的成功种植,对充分利用瑞安盐碱地和海洋滩涂、推进东海沿海海水稻发展、扩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提高粮食产量有着重大意义。 农民用机器收割海水稻。孙凛 提供 此番场景源于他十年前的一个决定。"以前靠人工耕种、收割、烘干,630亩农田需要80个人18天才能完成。现在靠机械,同样18天却只要几个机械操作手就行,成本大大降低。"盛桂有说,机械化仅是种粮提质增效的第一步。 几年下来,他累计购买智能化育秧机1台,插秧机2台,烘干机3台,无人植保机、播种机、施肥机等机械4台,种粮全程基本实现机械化,彻底改变了"靠天吃饭"的状况。 盛桂有在田间。 田双双 摄 婺城区蒋堂镇拥有近1.85万亩富硒土壤资源,随着民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富含硒等人体有益微量元素的土壤孕育出的生态富硒稻受到欢迎。随着市场需求越来越大,盛桂有开始收购其他农户的余粮,累计带动民众增收100余万元;倾囊相授自己的"种粮经",帮助周边农民增收;联合多个种粮大户成立专业合作社,涉及粮田14000余亩。 近日,得知婺城区正建设推广集育秧、机插、无人机植保施肥、收割、烘干等托管式服务于一体的水稻农事服务中心,他更是喜上眉梢。"以后依托这个‘田保姆’,种粮更轻松、效益会更高。"他说。 "现在正是红菱口感最佳的时候,一天可以采12000多斤,市场价基本在10元一斤。"宋正康说,比起过去的"单打独斗",如今红菱种植户有了统一的合作社,种植规模和标准都有提升。 一只只红菱恰如一只只"元宝",鼓起了百姓的腰包。近年来,胜山镇深挖田园式"共富工坊"优势,打造红菱"共富工坊",带动片区农业、餐饮、旅游等产业实现融合发展。目前,该镇红菱基地种植面积超千亩,每年有550吨的红菱供应到各地市场,亩产值超1.1万元,带动菱农收入同比增长10%。 菱农在菱塘采收菱角。胡立琼 供图 如今,胜山镇通过抓规范生产、强基础设施、促产业融合等综合举措,搞种植、做旅游,拉长产业链,将红菱基地打造成为集观光旅游、田园采摘、农事体验于一体的新晋农旅休闲网红打卡地,累计吸引游客达8万余人次,蹚出了乡村家兴村富新景象。 下蔡岙村海拔高、昼夜温差大、光照时间长,出产的"蔡峰米"颗粒饱满、色泽光洁、口感香甜,备受省内外消费者的青睐。近年来,该村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村里不少土地出现了抛荒现象。 "田地长久抛荒会影响水源地生态,而此前村民们种水稻一直都是分散种植,没有规模化种植的能力与精力。"下蔡岙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毛增岳说。 转机出现在今年5月。沙溪镇强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浙江钦寸水库有限公司、下蔡岙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签订《"钦寸源"保护合作协议》,开展"国企+村集体+农户"产业化发展,成立了共富专班。通过流转下蔡岙村抛荒和非粮化基本农田,开展土地生态修复和有机农业生产,种植优质"蔡峰米",实现水源地生态保护和增收致富双赢。 图源:浙江新闻客户端 据悉,这场"共富行动"既为村民带来了租金收入,也为10多名低收入农户带来了家门口就业的便利,低收入农户人均增收8000元左右,项目预计能为村集体增加经营性收入30万元。 沉甸甸的丰收 写在中华大地上 映在乡亲们心里 晒出浓浓丰收味 亦是晒出对幸福生活和未来的憧憬 这种充满烟火气的人间美好 也吸引了游客们前来欣赏拍照 游客吴桦燕说:"这里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我感受到了与大城市快节奏生活完全不一样的舒适惬意感,这种田园生活令人非常向往,忍不住多拍几张照片。" 八卦田吸引了不少向往田园生活的"尘世人"。图源:诗画浙江文旅资讯 "五谷蕃熟,穰穰满家" 多姿多彩的农耕文化 凝结着中华文明的澎湃力量 奋斗不息的中华儿女 让农业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如今,浙江正在全域推进 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基础上 全力打造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 集成"美丽""数字""共富" "人文""善治"的未来乡村 将成为更美好生活的代名词 相信,新征程上 千万个"小乡村"还将 一笔一划、一步一履 绘就更多共同富裕的"粮"辰美景 今 日 话 题 你还有哪些私藏的晒秋美景?快来告诉新妹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