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9月9日,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北京溘然长逝。从此,天安门观礼台上再也看不到他的英姿,银幕上也再也看不见他那亲切的笑容了。 一种莫名的失落感萦绕在全国人民心中,久久不能散去。人民怀念毛主席,希望能够在银幕上再次看到主席的形象,再次看到他那光辉的革命事迹。 应人民要求,1978年,国务院文化部决定在全军范围内挑选适合扮演毛主席的特型演员。经过不懈努力,终于找到了20多名与毛主席样貌极其相似的青年文艺兵。这20个人里,有的是话剧演员,有的是歌唱家。 确定好候选人后,文化部的领导却不敢轻易定夺,如果演员选得不好,不仅会受到处分,更会遭来全国人民的不满。 图|叶剑英 正当他们为此事发愁时,他们想到了当时还在世的叶剑英,或许叶帅可以帮他们挑出最佳人选。 1979年秋,文化部的领导向叶剑英提出了这个请求,得到他肯定的回答后,立即请耿飚将这20名候选人的彩色照片,送到了他的办公桌前。 忙完公务,回到办公室的叶剑英,看到了桌上的照片,暂作休息后,他左手拿起放大镜,右手拿起照片一张一张查看。看着这20多名精挑细选的候选人,他也是难以定夺。 许久后,叶剑英翻动照片的手停了下来,嘴里自言自语道:"太像了,真的太像了!" 为了确定自己没有看走眼,叶剑英让一旁的耿飚也看了看,耿飚也表示此人和毛主席很像。 那么,这个人究竟是谁?为什么连叶剑英看完都不敢认? 请看笔者细细说来。一、告别毛主席 1976年是一个多事之年,1月周总理辞世,7月朱总司令辞世、唐山大地震。 当时,毛主席的身体状况也令人堪忧,他一天大部分时间都在昏迷状态。在主席生命垂危之际,叶剑英走进了主席的病房。 看着昔日容光焕发的领袖变得如此憔悴,叶剑英心里揪心地疼。可面对生老病死这条生命的铁律,他能有什么办法呢?只能默默擦拭眼角的泪水罢了。 正当叶剑英泪眼模糊,沉浸在悲伤中时,毛主席的意识突然清醒过来,他认出了眼前站着的叶剑英,活动双臂,轻轻招手。可惜,叶剑英光顾着伤心去了,并没有察觉到毛主席回光返照般的举动。 待叶剑英走出病房,毛主席又奇迹般清醒过来,用手示意,招呼他回来。细心的护士见状,追上去拦住了叶剑英:"首长,毛主席醒了,他好像在叫您!" 听到护士的呼唤,叶剑英赶紧跑回病房。他看到双目微微睁开的毛主席嘴唇正轻微抖动,尽力想要发出声音,却苦于生命垂危,到头来却连蚊子扇动翅膀的声音都比不上。 叶剑英紧紧握住了主席轻微摆动的右手,焦急询问:"主席,您想要交待什么?" 可惜,直到主席再次陷入昏迷前,他也没有听清主席在说什么。最后,他只能默默移动脚步,离开病房。 离开医院的路上,叶剑英一直在思考:"主席焦急地让自己回到病房,到底想要交待什么?难道他还有什么未了的心愿,或者没有公开的遗嘱吗?" 一系列的猜想,让叶剑英更加难过,曾经与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已经走了大半,如今毛主席也快撑不住了,这意味着,自己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也更孤独了。 图|毛主席 9月9日,毛主席与世长辞,在举国哀悼的日子里,叶剑英承担了主席交待自己的使命。28天后,他与其他几位中央领导一起完成了权力的平稳过渡。二、挑选特型演员 毛主席去世后,人民群众无不怀念毛主席的英姿。为了满足人民的愿望,国务院文化部开始筹备拍摄以毛主席为主要角色的系列影片。 于是,寻找适合扮演毛主席的特型演员,成了他们最重要的任务。 毛主席是新中国最伟大的人物,成为主席的特型演员,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条件:政治思想方面必须根正苗红;个人形象上要尽可能接近毛主席;个人品质上要能够吃苦耐劳。 稳妥起见,文化部决定从军队中寻找合适的候选人。功夫不负有心人,几个月后,20多位候选人脱颖而出。 手握这20多位候选人的个人资料,文化部的领导又犯起了难。他们与毛主席见面的次数屈指可数,虽然在画像上看过不止一次,但画像终归是画像,没有本人来得真实。如果仅凭一星半点的印象随意定夺,恐怕选出来的人选,不能让全国人民满意。 怎么办呢? 1979年1月,刚担任军委秘书长的耿飚,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或许可以找叶帅帮忙。" 谁提议,谁执行。文化部委托耿飚,将20名候选人的彩色照片,以及个人资料送去叶剑英办公室,交由他定夺。 同年入秋后的一天,耿飚带着照片来到了叶剑英的办公室,简单寒暄几句后,交代了自己的来意。 叶剑英没有推脱,拿起桌上的放大镜,便开始仔细甄选。大概看了十分钟,他的表情由平静转为惊讶,嘴里嘟囔着:"像,真的太像了!" 他拿起那张"毛泽东"的照片,起身离开了办公桌,走了几步,一屁股坐到了沙发上,对耿飚说:"耿飚同志,这张照片确定是演员的照片吗?我看完不敢认。" 耿飚连忙接过照片,仔细看了一眼,肯定地回答:"没有错的,他确实是20位候选人之一。" "你给我介绍一下这个人吧!" "叶帅,这个人叫胡诗学,是昆明军区文化科的一名科长,是胡可同志发现的,是不是很像毛主席?" 叶剑英激动地点了点头:"像,真的太像了!十分酷似年轻时期的毛主席。" 耿飚见叶剑英对胡诗学很感兴趣,便将自己了解到的情况详细汇报给了他。 胡诗学,1937年出生于武汉,是一名烈士遗孤,战争年代流落到桂林孤儿院,被解放军救出来后,部队就成了他的家。 图|耿飚 耿飚将叶剑英的选择递交文化部后,胡可借到昆明军区出差的机会,找到了胡诗学家,打算当面了解此人的情况。 胡可开门见山说:"这次拜访,是有一件重要的事想与你们夫妻俩商量。" "您说。" "文化部联合解放军总政治部,决定在全军范围内挑选适合扮演毛主席的特型演员,这份文件你们应该有所了解吧!" 胡诗学点点头:"了解过,了解过。" "文化部的领导,还有叶剑英元帅都看过你的照片,都觉得你的形象和外形与毛主席接近。如果你能出演,对自己的前途和党的事业都是一件大好事,你觉得呢?" 胡诗学,长着1米8的大高个,气度不凡,眉眼间透出一股伟人的气质,他身边的同志,不止一次说他长得像毛主席。 得到文化部副部长胡可的肯定,胡诗学本人也很高兴,但同时他又犹豫不决,扮演伟大领袖毛主席可不是一件小事,万一声张出去,以后自己又不符合要求被"赶"回来,下半辈子,自己的脸都不知道往哪放了。 正当胡诗学还在犹豫之际,他的妻子桂萍插嘴道:"确实挺像的,部队里同志都这么说。可是他不是演员出身,没有表演功底,我担心他表演不好,坏了主席的形象。" 胡可连忙劝说道:"这都不是问题,当年也没有人教过毛主席打仗,主席不照样带领我们建立了新中国吗?不会表演可以学。" 军人以执行命令为天职,既然首长已经下达了命令,胡诗学作为一名军人,没有不执行的道理。他只好遵从胡可的指示,去拍了一套定妆照。 胡诗学的定妆照,是在云南省话剧团拍的,因为那里认识他的人很少,即使没有试镜成功,对自己的影响也可以降到最小程度。 令胡诗学自己都没有想到的是,当他穿上话剧团《西安事变》中毛主席的衣服,再经过化妆师简单处理后,效果马上显现出来,连化妆师看完都惊呼:"简直比我们团里专门演毛主席的演员还要像……" 胡诗学听完,起身去照镜子,他感叹道:"没想到和别人说的一样,我还真有扮演毛主席的潜质!" 胡诗学立刻有了兴致,拍照时,他刻意模仿自己在报纸上看到的毛主席的一些习惯性动作。 定妆照洗出来后,胡诗学亲自交到胡可手里,让他带回北京,底片则留在家里珍藏,然后出差去了。 图|胡诗学(古月) 胡诗学出差几天后,北京打电话通知他,叫他将底片也寄到北京去。妻子桂萍在家里翻箱倒柜好久,才找出底片,寄了出去。 其中的原因,胡诗学后来才从朋友那打听到。原来胡可将定妆照带回北京后,文化部的领导都看了一遍,都认为胡诗学化妆后,和毛主席更像了。 他们甚至找来延安时期美国友人斯诺给毛主席拍的照片,一起进行比较,几乎分辨不出真假。任务完成了一半,胡可等人如释重负。 为什么说任务只完成了一半呢? 因为拍板决定谁出演毛主席,胡可并没有绝对的权力,甚至文化部的正部长也不敢妄自定夺。要求桂萍将底片寄到北京,正是为了方便多洗出几套照片,交给中央的其他老领导审阅,给出最后的决定。 于是,胡诗学等20名候选人的定妆照,又一次由耿飚送到叶剑英的办公桌上。三、叶剑英拍板决定胡诗学出演毛主席 看到照片后,叶剑英笑着说:"解放军部队真是人才辈出,我们有义务爱护好他们!" 站在一旁的耿飚点了点头:"叶帅说得是。" "当年,苏联拍摄列宁的纪录影片时,专门找到了一个名叫史楚金的人。他们为了培养这个人,花重金将列宁当年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环境,给还原了出来,你知道他们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吗?" 耿飚如实回答:"可能是希望通过环境,让史楚金尽可能接近列宁这个形象吧!" "说得很好,他们创造这一切的目的,就是希望让演员能够忘记自己,在合适的氛围中感受列宁的气质、心理和生活习惯,使他最大限度与自己所要塑造的角色融为一体。" "原来如此。" "那么,我们在培养特型演员时,也可以借鉴苏联的有效经验。虽然我们的情况特殊,经费和环境不同,不可能完全还原毛主席的工作环境,但是其中有一点不能马虎。" 耿飚虚心地问:"叶帅,是什么呢?" "我们要尽可能为演员提供毛主席各个时期的照片和影像资料,并要求他多读毛主席的著作,多查资料,刻苦钻研,这样才能演好毛主席,你说是不是这个道理?" 耿飚边点头边记录叶剑英的讲话要点。 图|叶剑英 叶剑英站起身坐回办公桌前,拿起案头上的红笔,在胡诗学的定妆照背面画了—个圈。这意味着,叶剑英同意胡诗学出演毛主席系列影片了。 1980年1月,在众多领导的举荐下,古月顺利进入八一电影制片厂学习,开始走向了一条不同的人生道路。 当上"毛主席"后,性格内敛的胡诗学,想要保持低调,于是他效仿老舍,将自己的姓"胡"分开,为自己取了一个艺名"古月"。 半年后,叶剑英在北京玉泉山休养,解放军总政治部的领导前去拜访,向叶帅表示了谢意:"叶帅,这次前来拜访,主要是为了感谢您帮我们找到‘毛主席’!" 叶剑英一时没反应过来,经旁人提醒才想起,原来是挑选毛主席特型演员这件事。他幽默地说:"这没什么好谢的,举手之劳而已。对了,我女儿叶向真是学电影的。如果你们需要的话,我还可以帮你们再找一个‘列宁’或者‘马克思’。" 在场的领导都被叶剑英的幽默逗得笑开了花。 叶剑英补充道:"说真的,如今在世的老领导中,我和毛主席相处的时间应该是最长的。我对主席的神情、举止还是历历在目的。所以,我相信我的选择是没有错的。至于拍电影,我看不出来,只能看这个人的艺术造诣是深还是浅了。" 不久,古月主演的《西安事变》在全国中小学校轮番播放,赢得了全国观众的喝彩,其中的努力只有古月自己知道。 1988年11月20日,在历史大作《开国大典》的拍摄过程中,古月扮演的毛主席站在当年毛主席宣告新中国成立的位置。身临其境的他,也许是被现场的氛围感染了,不知不觉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古月感慨道:"站上天安门观礼台的那一刻,我仿佛梦回40年前。我很荣幸能够以演员的身份,站立在全中国最神圣的地方扮演毛主席。这段经历,对贫苦人家出身的我而言,是毕生难忘的呀!" 从拍摄第一部电影《西安事变》开始,多年来,古月在《开国大典》、《大决战》、《大转折》、《毛泽东的故事》等80多部影片中成功塑造了一代伟人毛主席的形象,为全国人民能够在银幕上瞻仰毛主席的英姿,默默做贡献。四、一生只塑造一个角色 图|古月 1993年,古月带着影片《毛泽东的故事》来到美国洛杉矶。影片结束后,带着妆的他走进加勒剧院(华人剧院),全体观众顿时起立,掌声如雷。 更有甚者,激动地高声大喊:"毛主席万岁!" 那一刻,古月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他感叹:"伟人不愧是伟人,即使过世多年,在人民心中依旧占据极高的地位。" 结束剧场的演出后,卸了妆的古月,身穿便装去当地唐人街游玩。路过一尊孔子像,他摘掉眼镜想请工作人员帮忙拍照,一群华人围了上来,纷纷要求与他合影、签字留念。 这群人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两名来美国打工的俄罗斯女孩。她们与古月合完影后,举起大拇指说:"还是你们中国好,毛泽东领导得好!" 古月惊奇地问她们:"你们俄罗斯的年轻人,对中国领袖毛泽东的了解应该是不多的,请问有谁跟你们提起过他吗?" "我们爷爷那一辈的老人,经常向我们提起他。" 这一经历,使古月感觉自己的演出责任重大。他说:"毛主席对中国人来说,不仅是政治领袖,更是精神领袖。他的一生非常精彩,我一辈子也演不完。为了演好毛主席各个时期的影片,我一年内要多次增肥减肥,形体要求对我的身体损伤很大,但看到观众对我的反响,这种牺牲是必要的,也是值得的。" 在谈及他饰演的毛主席为什么会那么传神逼真时,古月解释道:"我的手边经常带着毛主席写的书,和别人写毛主席的书。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认真揣摩,大量研究相关的伟人生活资料,甚至还经常访问曾在毛主席身边工作过的人,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演好毛主席。" 但有些无良报社却造谣说:"古月是当年毛主席在上海走失的孩子。" 古月说:"我确实是孤儿,但我的身份组织鉴定过,与毛主席没有血缘关系,我也从来没有对外界说过自己是毛主席儿子之类的话语。" 尽管如此,还是有报社记者无中生有、推波助澜、造谣生事,以制造"花边新闻"来谋取个人私利。有的记者更是东抄西挪,把想象写成事实 对那些不公正的报道,古月总是保持沉默。但沉默并不是默认,他在收集有关材料,准备在有时间和精力的时候,通过法律手段为自己讨回公道。 不过在面对这些事时,古月经常引用一位已逝领导的话来安慰自己:"既然扮演的是毛主席,就要学习主席的胸怀,人不能为了舆论活着,得到了多大的荣誉就要承受多大的压力和委屈,这是成正比的。" 正所谓,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必有一个默默付出的女人。多年来,古月之所以能够顶住多方舆论的压力,与他身后那位善解人意的妻子是分不开的。 图|古月夫妇 古月的第三任妻子张燕,也是一名演员,她是我国第一位扮演宋庆龄的特型演员。在电影《廖仲恺》中,她第一次饰演宋庆龄。从这以后,她又一次次饰演了不同时期的宋庆龄,并得到了观众的好评。 张燕是一位演技精湛的好演员,古月对此从不怀疑,无奈张燕为了丈夫演艺事业的发展牺牲了自己的前途,一心扑到了家庭上。 对于妻子的牺牲,古月十分愧疚,他也想抽出更多时间与家人团聚,但为了演好毛主席,他不得不跟着剧组全国各地到处跑,一年中大部分时间,不是在路上,就是在拍摄现场。 作为一名演员,古月不是没想过饰演其他角色,各种角色他都想过尝试一下,但是组织规定,他只能出演毛主席。 古月并不后悔:"或许,对一名演员来说,一生只塑造一个角色,是一件非常不利的事,但于国于民,我觉得自己是值得的……毛主席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能饰演他,本身就是一种挑战。" 在每部戏中,毛主席的性格、生活细节、地位和角色都不一样。例如,古月在《中国革命之歌》中饰演过年轻的毛泽东,也在《毛泽东的故事》中饰演过老年的毛泽东。试想一下,有几位演员,一生只专注于塑造一个角色呢? 2005年7月2日,古月突发心肌梗塞,抢救无效逝世,享年6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