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 ",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中国的革命进程中,无数的先烈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也是为人父、为人夫、为人子者,但是为了民族的解放,他们甘心情愿的英勇就义。 他们剩下的亲人,只能在无尽的思念中缅怀逝者。 但是,如果原本已经确定的烈士有"复活"了,那不管对他们自己,还是对他们的亲人来说,都是一件喜从天降的事。 在1949年11月,这样的事就真真切切地发生了。 湖北省黄安县的一位老妇人,就收到了一封来信,写信者就是自己本已确定"牺牲"的儿子。 经过了岁月的洗礼,他的儿子不仅活了下来,还成为了新中国的高级将领。此次来信,就是要接自己的母亲去北京的。 那么,这位母亲和这位将军都是谁? 他们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红军"小将"徐深吉 这位"死而复生"的将军,名叫徐深吉 。他在1910年,出生于湖北省黄安县的徐家河村。 徐深吉 和许多开国将领一样,他的家庭也是贫农。为了生活,徐深吉从小就给地主家放牛,尝尽了人间的心酸冷暖。 但是,徐深吉的母亲石顺香,却是一个很有眼光的女人。她觉得,孩子不能就这样过一辈子。想要改变命运,必须让孩子读书。 于是,她节衣缩食,将徐深吉送入私塾读书,后来又让他上了小学。只不过,因为家里太穷,徐深吉的学习没有连贯性。一个小学,他断断续续地读了10年。 徐深吉的家庭并不幸福,他的父亲徐金楼本来是个本分的农民,但是不知什么时候染上了赌博的恶习。家里的东西,渐渐地被变卖光了。石顺香对此无能为力,只能暗自哭泣。 半大小子徐深吉,也看不惯父亲,又一次他抱住父亲的大腿,死活不让他出门。徐金楼一股邪火上撞,一巴掌就打在了徐深吉的脸上。 谁能想到,看着一巴掌反倒把徐金楼自己"打"醒了。他突然发现,自己为了赌博,已经成了一个六亲不认的混球!再这样下去,还算是个男人吗? 于是,从这天起,徐金楼不再赌博,重新开始下地劳动。但是没几天,徐金楼就又出现了新状况:每天只要一回家,就抱着一本粗纸印成的小册子看个没完。 在石顺香母子的询问下,徐金楼说出了自己改变的原因。 原来,当时正值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始,黄安县的很多村落都来了共产党的宣传队。在听了几次演讲后,徐金楼如同醍醐灌顶,明白了好多道理。 他想着,以后就跟着共产党干。而那本小册子,正是马列主义的宣传册。 这件事,让徐深吉非常奇怪。暴脾气的父亲,竟然因为一些"主义"而发生了改变,这"主义"真的有那么厉害吗? 于是,他也去听了几次演讲。和父亲相同,他的思维也被打开了。 不久之后,村里开设了夜校。热爱学习的徐深吉马上报名,进入夜校学习。在这里,他不但学到了文化知识,还接触到了新思想,继而有了参加个米高的冲动。 1927年,大革命在蒋介石的打压下失败了。为了民族解放,我党在黄安、麻城发起了著名的"黄麻暴动"。刚刚17岁的徐深吉也参与其中,成了赤卫队员。 1931年,21岁的徐深吉正式入党,并且成为了红军。 因为作战勇敢,他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从一个交通班的班长做到218团副团长,成为了徐向前元帅的左膀右臂。徐深吉"牺牲"了 担当重任的同时,因为军旅的缘故,徐深吉也不得不离家,离开养育他的父亲母亲。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仅仅借着行军的机会回过一次家。 而且这次见面,还是非常短暂的,徐深吉的母亲甚至无法留儿子吃一顿饭。 当徐深吉离开时,他的母亲石顺香塞给他几个饼子,将他送到门口。直到他的背影消失在村中小路的尽头,母亲才转身回去。 老人的眼睛里满是泪水,她知道战争的残酷性,也明白儿子这一走,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或者能不能回来。 徐深吉此后,继续在部队中作战,粉碎了国民党发起了数次"围剿"。 但是,由于后来战略指挥的严重失误,红军也不得不开始长征。此时,有一大批红军战士提出申请,想要回家再见一下家人。 上级明白,这一走天高水远,不知道还能不能见到自己的亲人了,便同意让他们回家。 其中有一个战士,就是徐深吉的同乡。他一回到家,马上就惊动了不少人,向他询问自己亲人的情况。石顺香也赶了过来,向他打听徐深吉的状况。 其实,就在不久之前的古峰岭战斗中,徐深吉在敌人猛烈的炮火中受了重伤,被送进了野战医院。 他伤得实在太重,连续躺了好几天都没有苏醒。于是便有人说,他恐怕是醒不过来了。不过又过了几天之后,徐深吉醒了过来,并且慢慢恢复了健康。 战争时代,消息不畅,有时候会有一些以讹传讹的消息出现。徐深吉"醒不过来"的传言,传着传着就成为"徐深吉已经牺牲"。 这个消息当然是不准确的,但是这位回家的战士却信了。面对石顺香老人的询问,这位战士就把这个消息说了出去。 听到了儿子的死讯,石顺香老人犹如五雷轰顶,一下子就瘫倒在了地上。众乡亲赶紧救治,好不容易才把她救了回来。从此以后,老人整天以泪洗面,怀念自己的儿子。 为了在自己心中留一份念想,石顺香老人给徐深吉设了一个衣冠冢,每天都会来祭拜。但是随着红军的长征,地方军阀的"还乡团"又回到了黄安县。 他们对那些红军的家属进行了残酷的迫害,祭奠儿子的石顺香夫妇,更是成为了他们的打击对象。徐深吉的父亲徐金楼,就在他们的迫害下失去了性命。 但是,人间自有公道,石顺香老人平时为人和善,人缘很好。而徐深吉在村里,更是乐于助人的好小伙子。于是,乡亲们组织起来,一起保护石顺香。靠着乡亲们的保护,这位老人不但毫发无损,而且还没断了给儿子的祭奠。远来的消息,探家的小伙子 而另一方面,由于军旅繁忙,徐深吉一直没得到空隙和家里联系。 不久之后,抗日战斗打响,徐深吉成为了八路军129师386旅771团团长 ,先后参加了长生口、神头岭、响堂铺等战斗。后来,他还成为了新编第四旅的旅长,参与创建了冀南抗日根据地。 不过,抗日战争几乎可以说是徐深吉战争生涯的末战了。 多次的严重受伤,让他的身体逐渐到达了极限。抗战后期和整个解放战争时期,他都在后方休养,只能从事军事教育和后勤工作。 但即使是这些相对轻松地工作,也已经让徐深吉不堪重负。建国之前,他患上了肺结核,不得不退下来暂时休养。 到了此时,徐深吉才想起了自己远在老家的家人。 但是在1949年中期,全国还未完全解放,他的身体也不允许,所以探家和联系的事情,他都没有做。 开国大典后,徐深吉的身体有所恢复,全国解放形式也一片大好。徐深吉非常高兴,于是决定回家看一看。但是,给他看病的大夫却坚决不允许,说他的身体还没恢复,不宜旅途劳顿。 徐深吉也明白,自己的身体确实还没恢复过来。所以他叫来警卫员,将自己的一封家书,还有一张老旧的照片交给他,让他去老家接自己的母亲进京。 就这样,在1949年11月,警卫员穿着便装,拿着信和照片就找到了徐家楼村。 但是进村之后,他却一筹莫展:当时的村落都没有确切的门牌号,他根本不知道自己要找的"石顺香"老人在哪里。 小战士拿出了解放军的看家本领:发动群众。他见人就问:"石顺香老人住在哪里?" 但是在那时中国的乡村,女人的名字一般是没人提起的。她们的称呼,一般都是"某某娘,某某婶子"。 所以一提起真名来,乡亲们反而不知道。 就在一筹莫展之时,有人突然喊了一声:"徐家的老婶子是不是姓石?" 一个老大爷接茬说道:"姓石又能如何?她的儿子十七年前就牺牲了,咋还能让人来接她?我看就是个同名同姓的而已。" 不过,这毕竟是个好消息。警卫员赶紧询问,老人家如今住在哪儿。按照乡亲们的指引,他来到了一个破旧的小屋前面。 警卫员敲了敲门,结果等了半天,大门才被打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太太,抬眼看着警卫员,眼中露出了疑惑的神情。 而警卫员则是在老人出现的那一瞬间,就断定了她就是自己要找的人。她和徐深吉将军,真的是太像了。警卫员捋了掖衣服,走到老太太面前,说道: "大婶,我是徐深吉将军的警卫员,我是来奉命接您进北京的。这是徐将军给您的信。" 这个老太太,正是石顺香。看着警卫员递过来的信和照片,老人的眼神还是充满了疑惑。她一闪身,先将警卫员让进了院子里。 警卫员看到,就在堂屋里,放着三个灵位,其中的一个写着"徐花奎 ",这正是徐深吉的原名。至此,他更加断定,眼前的老太太就是自己要寻找的人。 石顺香老人此时,先是拿起了照片看了看。这是一张徐深吉将军的近照,虽然看上去眼熟,但是老人不敢断定什么。 毕竟儿子牺牲的消息,自己早就已经得到了,甚至自己都已经祭奠了十七年。现在说儿子没死,还当了将军,她还真是不敢相信。 但是,在抽出信件的时候,老人的眼泪却瞬间掉了下来。信上的笔迹她再熟悉不过,正是她"牺牲"的儿子的。她一下子瘫坐在地上,哭着说道: "十七年了,我都已经祭奠了他十七年了,他怎么才来信啊?" 徐家儿子没有死,还立了功,成了将军,如今要接自己的娘去北京享福了!这个消息,瞬间传遍了全村。乡亲们纷纷赶来,对石顺香老人表示祝贺。 石顺香老人也是止住哭声,开始询问警卫员儿子的情况。但是,警卫员不善言辞,有些话说不明白,只是说等老人进了北京,就一切都知道了。母亲进京 警卫员到来的第二天,石顺香就收拾了一些东西,在乡亲们的祝福声中登上了去北京的火车。 她的心情是忐忑的,十七年的时间,她的心中本已如同枯木,早就已经燃不起一点火花。可如今,失去消息的儿子突然来接自己,这怕不是在做梦吧? 第二天,石顺香就在乡亲们的欢送中踏上了开往北京的火车。看着火车车窗外熟悉的景色渐渐远去,石顺香心里难以平静。 十七年了,自己的儿子到底如何?听说当了将军,将军是多大的官?平时工作累不累?还听说他身体不好,那到底是得了什么病呢?老人止不住的胡思乱想。 火车行进了整整一天之后,总算是来到了北京火车站。当走下火车的那一刻,石顺香老人突然微微地颤抖了起来。 自己的样子,不会给将军儿子丢脸吧?她偷偷地用手捋了捋头发,好让自己看上去更精神些。 此时,徐深吉将军正在秘书的搀扶下,站在站台上迎接母亲。当他看到那么梦中朝思暮想的身影出现后,立刻快步走上前去,一把抱住自己的母亲,哭道: "娘啊,孩儿不孝,让您受苦了。现在好了,咱新中国成立了,再也不打仗了,以后儿子就在您身边好好尽孝!" 石顺香老人一时没反应过来,在原地愣了几秒钟。她仔细端详着眼前的这个将军,依稀看出了当年儿子的样貌。此时她再也控制不住自己,把儿子搂进怀里,诉说着十七年的离别之苦。 在回去的汽车上,劳累的石顺香老人靠在车窗上进入了梦乡。 十七年来,这是她睡得最香甜的一觉。因为她的心里踏实了,儿子不但还在世,而且还在自己身边。这样的结果,已经足够让她感到踏实。 从此后,老人就踏踏实实地在北京住了下来。而徐深吉将军的身体,也因为母亲的到来而越来越好。 不久之后,他恢复了工作,成为了华北军区副参谋长。抗美援朝期间,他有连续担任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副司令员、北京军区副司令员等职,为解放军空军的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955年,新中国第一次大授衔,徐深吉因为卓越的功绩,被授予了中将军衔 。这是党和人民,对他战斗生涯的肯定。 同样的,也是对石顺香老人的感谢。这位母亲教子有方,为国家贡献了一位如此优秀的将领。结语 战争时期,像徐深吉将军一样的人有很多。他们为了国家挥洒热血,把孤独和彷徨留给了家人。有的人比徐将军还要不幸,他们在战场上献出了生命,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正是靠着他们的艰苦奋斗,才有我们今天衣食无忧的生活。这样的英雄,是我们民族永远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