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东旭 1947年5月16日,蒋氏为张灵甫之死而痛哭。 随张灵甫一起灰飞烟灭的,还有蒋氏的御林军、蒋军的五大主力之一,美式机械化部队74师。 蒋氏之所以难过,并不是完全因为张灵甫,主要还是因为对这样的结果没想到。 当时他说了八个字:"(张灵甫)竟为乌合之匪陷害"。 蒋氏为何没有想到?一是瞧不起我军战斗力,二是高估了张灵甫的能力。 "张灵甫其实会打仗",这是粟裕对他的评价。 军事天才粟裕并不经常夸人,甚至说上级"哪有那么多的料事如神?" 粟裕说,有些人把战役胜利说成是指挥员一开始就胸有成竹,布置好口袋,敌人傻乎乎地钻进来,这是不可能的。 粟裕为什么会这样评价张灵甫呢? 粟裕 对于张灵甫的评价呈两极化,有人将其神化,有人说他是饭桶。 其实这些都不符合事实,事实上,张灵甫不是战神,也不能说是饭桶。 既然张灵甫不是蠢材,为何会全军覆没?一是轻敌,二是败在了情报上。 在蒋氏身边,我军的卧底发挥了重要作用,除了郭汝槐,还有个韩练成。 1947年,蒋军准备发动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周密制定了计划。 蒋的作战计划,很快放到了在华野首长粟裕、陈毅的案头。 因此,粟裕才决定在鲁南一带设伏,围歼蒋的精锐部队74师,并最终取得成功。 从一个角度上也可以说,74师是被韩练成干掉的。 韩练成担任蒋氏侍从室的高级参谋,还有什么军事计划他不知道的? 下面的蒋军将领还没有看到计划,我军指挥人员已经看到了。 韩练成 这样的仗,还怎么打? 一个佐证是,没有指挥我军进行一场战斗,在解放战争快结束时才归队的韩练成,后来被授予开国中将。 我军对蒋军的作战计划了如指掌,蒋军对我军计划一无所知,指挥再好,计划再周密也白搭。 但是,上帝给双方的机会是公平的,蒋军也可以渗透到我军中。 可是,蒋军方面的情报人员太低能,不但没有能渗透到我军高层,普通特务也被挖了出来。 下面讲的,就是粟裕放长线、钓大鱼,让张灵甫上当的一个故事。 1946年10月下旬的一天黄昏,三个身穿便衣的陌生人来到了位于涟城的山东野战军第二纵队五旅十五团团部。 "你们要找谁?"警卫员警惕地问。 "我们要见你们团政委,有要事相商。" 就在这时,政委殷绍礼和团长李士怀从外面进来。 其中一人说:"我们要和殷绍礼政委单独谈话"。 闻听此言,李士怀团长只好站在外面。 殷绍礼非常热情地将三人让到了屋里,还对警卫员说:"我们谈话期间,任何人不要进来。" 原来这三个人中,有一个人殷绍礼认识,他是华东野战军司令部政治部的刘科长。 其他两位不认识,科长介绍说:"这几位是地方的干部"。 其中一个人面带微笑,将一封密函递给了殷绍礼。 殷绍礼很快看完后,同这三个人低语了几句,然后语气急促地对警卫员说:"通知侦察班,火速前来团部!" 侦察班来到之后,殷绍礼对他们下达命令:"服从这三位的指挥……" 很快,三个便衣带着团部侦察班消失在茫茫夜色中。 目送他们离开,团长李士怀迫不及待地问政委:"绍礼啊,到底出了什么事?我能知道吗?" 殷绍礼看了看左右没人,便把嘴巴凑到他的耳边悄声说:"抓特务!" 李士怀一听,眼睛瞪得像铜铃一样半天没有说话。 李士怀此刻非常好奇,但是既然几个同志当时是单独和政委谈话,他也就没有再问下去。 殷绍礼反而说道:"既然他们去抓了,我也不妨告诉你。" "这个特务你认识,就是那个对解放军非常热情的牧师刘大宝。" 殷绍礼这么一说,李士怀想起来了。 此人在城北天主教堂里当牧师,腮帮上长有一颗黑痣,名叫刘大宝。 此人身材魁梧,脸黑得像木炭,人们都叫他"生铁牧师"。 此人对解放军非常热情,经常慰问,让人往团部送吃的、用的东西。 "太可怕了,怎么现在才发现?"李士怀一脸茫然,像是对政委又像是自言自语地说。 "其实,野司政治部和地方的同志早就识破了他的真面目,几次要动手抓捕他,粟裕司令员不让动。"殷绍礼说。 李士怀不解地问:"既然发现了,就该早点抓,晚一点就多一点威胁,我军的部署就会让蒋军知道!" 殷绍礼说:"你说得一点没错,就在今天下午,这厮还向张灵甫发出一封电报!" "咱是咋知道的?"李士怀是河南商城人,说话带着河南腔。 "恁说咋知道?野司无线电台截获的呗。"殷绍礼也是河南人,同样一口家乡话。 李士怀的脸上掠过一丝担忧,他焦急地说:"坏醋了(坏事了),咱的军事秘密全暴露了。敌人要是知道咱城里只有一个团守备,明儿个他们一定会死命来攻。" 原来在半个月前,野司的无线电台就检测到一个信号,发现一个代号叫"老鹰"的特务,频频向驻守在淮阴城的蒋军将领张灵甫发报。 内容不用说大家也猜得出来,全都是报告涟水城解放军守军的人员和装备情况。 粟裕司令员得知之后,立即下令政治部配合涟水进行调查。 经过几天的调查,他们锁定了发报的地方——县城天主教堂。 继续侦察后,确定"生铁牧师"是最大嫌疑人。 在我军眼皮底下刺探情报,这还了得? 当时,侦察小组就请示野司领导,要将这个特务抓起来,进行审判。 可令人费解的是,粟裕司令员却打了一个手势制止住了侦查员。 司令员不说话,谁也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特务就像一个炸弹,埋在我军身边,爆炸的威力非常大,早点清除早点安全。 既然已经发现,为何不赶紧抓起来,让大家提心吊胆? 何况马上就要进行大战,这家伙多待一天,就多一份多一分危险。 粟裕看出大家的担忧,他说:"大家莫急嘛,我们现在决定不抓,自有不抓的道理。" 粟裕说:"现在这个特务是炸弹不假,但是我们发现他之后,等于把引信给他拆除了。" "这时候的特务,就不是一个炸弹,而是我们手里的一张牌。" "蒋干盗书的故事大家一定听说过,目前这个特务虽然不是诈降的蒋干,但一样可以替我们工作,向敌人传递假情报,我们现在一收网,谁还替我们义务工作?各位向蒋氏传递情报,人家相信吗?" 听完粟裕的话,在座者茅塞顿开。 粟裕(左二) 一切正如粟裕意料的那样,"老鹰"刘大宝向张灵甫提供了如下情报:解放军守备涟水城的部队只有一个团,连同周边的驻军,加起来也就是一个师。 当时,张灵甫率领全美械装备的3万兵力正杀向苏中解放区。 实事求是地说,张灵甫本来就非常狂;他的狂不是没有理由。 因为74军(整编前74师叫74军)战斗力很强,在德安、上高、常德等多次战役中,打出了中国军人的威风。 面对武器装备和战斗力远远优于自己的日本军队,74师都能够以弱胜强。 那么对阵"土八路",那就更是胜券在握,不在话下了。 事实上,解放战争爆发后,74师表现抢眼,攻淮南,占两淮,屡战屡胜。 张灵甫(中) 因此,张灵甫目中无人,骄横跋扈,对此情报深信不疑。 他毫不犹豫地将淮阴城的防务甩给了二十八师,自己率大军气势汹汹地向涟水开进,一心要抢立头功,去蒋氏那里邀功请赏。可他做梦都没有想到,他收到的情报是假的,是对手粟裕故意迷惑特务传出的。 几天前,华中野战军主力部队已经神不知鬼不觉集结到涟水一带,正箭在弦上,等他上钩! 正因如此,拥有上千门各式精良大炮,300多具火箭筒,1500轻重机枪,还有上万支美式枪械,还有坦克、飞机的74师,在半个月的较量中被只有46门火炮,14000支枪械的我军打败。 一战涟水,74师不但没有攻占涟水城,蒋军还付出了7000多伤亡的代价。 涟水战役结束了,也该对刘大宝即"生铁牧师"进行抓捕了。 可是到了教堂,那里却大门紧锁,刘大宝不知去向。 调查人员之前就知道,刘大宝非常好色,三天两头往春香院跑,跟一个叫从香菱的妓女打得火热。 特情科长随即带着侦察班的战士悄悄来到春香院,这时候的春香院门可罗雀。 因为战争,灯红酒绿、繁华热闹的景象早就成为过往云烟。 见有一群解放军战士手持冲锋枪,脚蹬皮鞋(侦察班装备很好),踩着木质楼梯嘎吱地上楼来,鸨头吓得魂飞魄散,不知发生了什么事,站在那里直发抖。 战士们一个房间一个房间地搜索,只看到风尘女在被窝歇息,却没看到刘大宝。 香菱的屋里,也只有一个六旬老头光着膀子在抽水烟,自称是对方干爹。 审问香菱的时候,她说两人早就不来往了,对方已经"另有新欢"。 特情科长对她的话半信半疑,留下几名战士将春香院监视起来。 走出春香院,大家非常疑惑,刘大宝难道跑了吗?但是他也不敢回到蒋军那里,张灵甫会饶了他? 难道我们的行动走漏了风声?被嗅觉灵敏的他发现后逃跑了?可是政治部的刘科长随即否定了。 不可能!抓捕行动只有殷绍礼一个人知道,抓捕之前连15团团长都不知道。 于是他们又回到教堂,向隔壁的老银匠打听。 老银匠在确定来者是解放军之后,向他们透露了一个秘密,说这个牧师不地道,三天两头往妙通塔北边的侯寡妇家里跑。 侯寡妇名叫顾芳琳,身材匀称,风姿绰约,丈夫侯金海因为妻子勾引一个和尚,被他捉奸在床杀了奸夫,之后被判了刑。 此后,寡妇顾芳琳幡然悔悟,决心痛改前非。 她开始信教,成为一名教徒。 但她非常不幸,遇到了张大宝这个色狼,没有守住底线,再次上钩。 按说作为一个牧师,张大宝应该注意形象,洁身自好;可是他是军统(保密局)特务,本身道德水平就不高。 张大宝先是到妓院去潇洒,然后又勾引寡妇。 涟水战役结束,张灵甫发现他的情报有假,大骂保密局特务都是饭桶。 毛人凤大发雷霆,让张大宝回去复命。 张大宝知道自己回去之后没有好果子吃,可是又跳不出毛人凤的手心,就决定临走之前找寡妇芳琳快活一下再走。 这叫"宁叫花下死,做鬼也风流"。 侦察班的战士在老银匠的带领下,很快找到了顾家,破门而入,将正在偷腥的刘大宝抓获。 刘大宝看到黑洞洞的枪口,还以为是上司来灭口的,得知是解放军之后,并不紧张,因为他早料到有这一天,死在谁手里不是个死? 在审讯室里,刘大宝竹筒倒豆子般干脆,交代了全部犯罪事实,被就地枪决。 敌人安插在涟水城内的这颗钉子,终于拔掉了。 看到这里,不禁感慨。 我军情报人员潜伏到蒋氏指挥中枢,一潜伏就是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都不会暴露。 (很多蒋军将领被俘虏的时候,都不知道,也不相信郭汝槐是我卧底,杜聿明在临死的时候就问过郭汝槐:"我有一点想搞明白,你到底是不是对方的人? 蒋军特务却只能在外围打转,获得一些道听途说的情报糊弄上司,而且工作一点都不注意隐蔽,轻易就露出狐狸尾巴。 粟裕(左)陈毅 不能不感叹,蒋氏的失败一点都不冤。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欢迎投稿,私信必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