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分析。 不在一个层面上,不好比较。 马斯克的卫星要和火箭分开说,星链的卫星很简单,任何一家通信科技公司都能设计制造,并不神秘。 他的火箭目前看,只是NASA成熟技术的商用版。NASA六十年代的土星五号运载能力就达到了120吨。 马斯克的猎鹰运载能力只有六十多吨, 也就是说,NASA没有把所有技术都给马斯克。 苏联解体前能源号的运载能力达到了270吨。 我国长征五号运载能力只有25吨。 理性看待,SPACE X的猎鹰,它到底是NASA的扶持的还是自主研发。 中国比美国落后,并不是比space x一家公司落后。 发射火箭不仅仅是把火箭打上天这么简单,还要有控制能力才行,尤其是卫星刚释放和入规阶段,要地面干预调整。中国具备整套技术和设施。 整套技术、设施,space x是不具备的。它的(应该是NASA的)火箭发射完全是由NASA完成的。 也就相当于军工厂给你它一张图纸,它造了门大炮,这门大炮最后击中目标还是由军工厂的工程师完成的。因为工厂不但有设计师,还有测绘师(控制中心)、观察哨(测控站)、射手(发射场),有这样的强大团队和硬件设施。 所以不要拿马斯克一个公司和中国比,中国也具有这样一个团队,软硬件虽然不如NASA,但还是甩马斯克十条街没问题。 不要盲目神话一个商业营销人士,他与科学无关。 或许华尔街和NASA美军,需要创造、搭建一个前台。 要是我说中国航天不如马斯克现在的水平,我相信会有很多人会骂我。因此,我就只能客观的从其他层面来谈一谈这个话题。 一个是举全国之力投入的航天产业,一个是私人企业,理论上来讲,没有可比性。因此我只能从性价比等方面来分析分析。 如果,单看各自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显然马斯克更胜一筹。 space x目前拥有的员工大概为6000名左右,而我国航天事业保守从业人员应该在20万左右。这时候就有人站起来反驳了,马斯克有什么,还不是nasa给的技术,没有nasa什么都不是? 这种想法其实是很浅薄,马斯克确实有nasa的资助,但那也是凭本事得到的,也不是靠吹出来的。你要知道,nasa的客户不止space x这一家。另外还有波音与蓝色起源,尤其是波音,而他们得到的资金远远高于马斯克,但是取得成就,我们也是看到的,就拿火箭回收来说,蓝色起源都试验好多次了,目前还只能近地面回收,和space x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马斯克的火箭是可以重新通过轨道飞回来,把火箭发射成本硬生生的逼成了白菜价,商业订单更是接到手软。而我们的专家当年还信誓旦旦的说过:火箭回收没有任何意义。 如果nasa真掌握了火箭回收技术,他有必要藏着掖着只给马斯克一家?多家竞争,更好的压缩成本,难道不香? 当然,更多的人是拿马斯克这6000名员工来说事。没错,space x的大部分员工都来自nasa,这点我承认。但是,这些员工是他花钱雇的,也不是nasa分配给他的,更不是从天而降的。 除了独一无二的火箭回收,马斯克同时也掌握了回收整流罩的技术,这个关键点还是gps的精准定位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虽然也有了北斗这个先进的导航,但是这个技术尚未能够投入整流罩回收使用当中,实属遗憾。毕竟一片整流罩价值不菲,超过了350万美金。 如果以上这些说完,你还觉得马斯克不过如此,那么我还要谈谈马斯克的另外两样东西——星链和龙飞船。 自美国航天飞机2010年退役以后,美国的载人上太空计划耽搁了许多年,每次都要通过俄罗斯才能去国际空间站,也因此俄罗斯的要价一年比一年高。直到龙飞船的问世。 龙飞船一次可以搭载7人,采用了十分先进的触摸屏,科技感十足,飞船自带8个推进器,随时可以在危机的时候启动使飞船逃离火箭。目前龙飞船已经完成了三次载人计划,以及多次向国际空间站运输物资的计划,每一次都十分成功,飞船也顺利进行了回收。 当然,载人航天飞船也是我国有的技术,马斯克的优势在于私人和科技感,以及载重方面。 接下来是星链,网上对星链的看法,褒贬不一。部分网友认为马斯克是在制造太空垃圾,并为美国军方服务,这点和对特斯拉的态度,如出一辙。而另一部分网友则认为星链不实际,收费贵,维护成本高,出门要带接收器,对网速也保持怀疑。尤其在5g炒的大热的时候。 然而5g还没有完全覆盖,星链已经开始发挥他的作用,并通过测试,初步组网成功。美国部分地区和加拿大已经开始投入使用,预计近两年内北美的布局将会完成。接下来目标是全球大部分地区,随着时间推移,价格势必也会下调。 当然,我今天谈这么多,并不是说我国航天不如马斯克,而是两者放在一起,实在没有可比性。只能说,更有千秋,只能说从商业价值和成本方面谈,马斯克更胜一筹。 新型发动机,燃料,回收,新载人飞船,控制系统,预计再次领先二十年样子 差远了…龙飞船只是一个低轨道的接驳船,功能单一…他不需要运载各种贵重的仪器设备,只要载人或运货就行了…而中国的新型飞船,是下一代多功能飞船的基础,未来是可以参与登月的…理性看待美国,别跪着看,会看不远的 技术上没什么差距,因为马斯克用于航天的技术都是目前正在使用的,也不是最先进的技术,只有猛禽发动机是新研制的先进技术,不过现在还没有上天,也就是说还没有成功的应用。 但在管理和创新上,就完全是天壤之别了。马斯克最大的成功,就是通过创新和管理,利用现有成熟技术,打造最为安全廉价的火箭系统,并且象工业产品一样流水线生产。而所有其他各国,包括NASA,航天都还停留在举国之力阶段。换句话说,马斯克搞航天是基于市场,而且是在创造市场,其他国家搞航天是基于科研,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结果当然也就两样了。 如果是我搞航天,我就不会那么偷偷摸摸,什么都是秘密,我也会象马斯克一样,提出一个看似匪夷所思,但经过努力就能达成的目标,围绕这个目标制定计划,整合资源,全力推进。 比如可以在地球轨道建设一座巨大的太空城,直径600米,用于科研和旅游。乍一听,你可能觉得这个目标在现阶段完全不可能,但你算一下,直径600米,周长不过1800米,按马斯克星舰50米的高度,只需要发射36次就可以将在地球上制造好的直径9米模块发射上去,组合起来,再加上动力系统,就可以建成一座基础面积约18000平方米,有着稳定重力的太空城。 按马斯克星舰一天可以发射3次的速度,12天就可以把这些模块发射上天,真正建成了这样的太空城,还愁它不产生效益吗?未来甚至可以让这样的太空城慢慢离开地球轨道,在百万、千万公里的绕日轨道上运行,作为去其他星球的中转站,或成为研究宇宙太空的基地。 那么最最关键的是什么呢?可重复使用火箭。如果现在就开始全力开发,相信用不了10年就能制造出来,与此同时同步进行太空城模块的研制,相信十年之内就可以建成这样的太空城,并催生一个庞大的产业和技术的突飞猛进。然后对太空城进行不断的拓展,科幻中才有的巨大太空城市不就实现了吗? 这个目标应该比马斯克的火星城市更现实吧,相较于去火星6个月的长途旅行,近在咫尺的太空城十几分钟就可以到达,达成商业化目标的可能性和确定性远远大于火星城,而且其需要的投入估计也就几百亿,和现在巨大的社会财富比起来,完全不足挂齿,已经是完全可以纳入计划的了。 搞航天,需要的不是先进的技术,而是先进的头脑。先进技术不会一蹴而就,而是在实践中不断产生的;先进的头脑却可以指引方向,协调资源,促成技术的快速发展,达成看似不可能的可能的实现。 无法放开思想,一再固步自封,耽误的恐怕不仅仅是发展机遇…… 个人觉得还是要认识到差距。至少在载人飞船很多方面都是领先的,毕竟开创了可回收火箭的成熟技术。这项技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虽然是一家民营公司,但有美国的强大技术沉淀和资本支持,不是其他国家的民营企业所能比拟的,甚至也不是国家机构所能比拟的。航天技术从本质上来讲,还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体现。 SpaceX是全球首家完成载人任务的商业航空公司,马斯克果然是科技狂人 2011年,美国航天飞机全部退役;美国想要把宇航员送入国际空间站,就要依赖俄罗斯联盟号飞船; 不过,俄罗斯飞船一直在涨价,每张船票(将一名宇航员送入国际空间站)的价格从2011的4340万美元,涨到了8600万美元左右… 美国NASA不可能一直依赖俄罗斯,于是大力扶持美国民营商业航天公司,SpaceX就受到了重点照顾! 从5亿美元贷款,到数十亿美元政府订单,NASA一直在扶持SpaceX… NASA对SpaceX的扶持,不仅仅是资金和订单,还提供了一系列的航天技术,甚至还将NASA的科学家送入SpaceX! 全球范围内,除了SpaceX,还有哪家商业航空公司能够得到像SpaceX那种程度的帮助? 在经历多次失败之后,马斯克的SpaceX战胜了波音和杰夫·贝佐斯(亚马逊创始人、全球首富)的蓝色起源,实现了全球首次商业航天载人飞行任务! 北京时间,2020年5月31日凌晨3:22分,在美国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39A发射台,SpaceX利用猎鹰9号火箭将搭载2名宇航员的载人龙飞船送上太空;随后,两名宇航员成功进入了国际空间站(飞行19个小时后,龙飞船与国际空间站成功对接);而且,SpaceX还成功回收了一级火箭! SpaceX的每张"船票"的票价只有5500万美元左右,远远低于美国航天飞机单次发射成本均价(自1972年开始,航天飞机项目支出1960亿美元,完成135次飞行任务,单次发射成本14.5亿美元)! SpaceX不仅创造了商业航天载人历史,还将美国带回了载人航天的国家行列! ……SpaceX与中国航天国家队,谁强谁弱? 当SpaceX成功载人航天后,很多人震惊了或是担心了,甚至还有人说SpaceX比咱们航天国家队还要强很多很多? 不用担心,SpaceX还差得远呢! 咱们的航天国家队综合实力,SpaceX是远远比不了的; SpaceX只是一家民营航天企业,哪怕得到了NASA的全力帮助,也是PK不过咱们的航天国家队的! SpaceX只是刚刚具备了载人航天的能力,也只是成功第一,成功率难以保障! 与SpaceX相比,咱们航天国家队有一大堆优势,简单分享两点: 第一,全球国际空间站只剩下俄罗斯主建的,但很快就要退役了;退役之后,就要看咱们国家的了! 预计2022年,中国载人空间站(天宫空间站)将建成并投入运营!(寿命10年,可长期驻留3人) 2024年,天宫空间站有望成为全世界唯一一个在轨运行的空间站! 咱们国家已宣布,17国9个项目入选中国空间站首批科学实验! …… 第二,1998年中国航天员大队成立后,20多年间,咱们国家共完成6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先后共有11名航天员进行了航天飞行! 咱们国家已经成功登月3次,并且完成了月背登陆,美国已失去登月能力好几十年了; 2021-2030年,咱们计划建成一个基本型的国际月球科研站;(预计2030年前后进行载人登月) 2030-2035年,建成拓展型的国际月球科研站; 2036-2045年,建成综合型的月球基地或月球村(人类可以长期驻留)! …… SpaceX仅仅是一家商业航天公司,又怎么比得了咱们航天国家队呢? 远远比不上! 但是,SpaceX也拥有众多优点,是咱们比不了的,譬如成本控制、创新能力等! …… 如果仅从民营商业航天来看,咱们国家的民营航天,是从2015年开始的,起步太晚,暂时也只能进行航天货运,不能载人航天! 与SpaceX相比,咱们国家的民营商业航天公司差得太远了! …… SpaceX是一家值得敬畏的公司,它正在一次次颠覆大众对于航天的认知,甚至促使各个国家的航天国家队进行改革(学习SpaceX的优点)! 咱们也不用妄自菲薄,在承认并敬畏SpaceX的同时,也要看到咱们国家的航天国家队的实力,还有众多正在冉冉升起的民营航天新星! …… 以上仅为浩子哥个人浅见,欢迎批评指正; 喜欢的可以关注浩子哥,谢谢! 认同浩子哥看法的,请您点个赞再走,再次感谢! 主要在火箭的回收技术领域里,据说马斯克的火箭回收的数量,比新造的火箭数量还要多,发射成功的火箭回收准确率很高、而且还可以重复使用,他的这一技术,目前来讲应该是遥遥领先的吧。 不是一个纬度的实力,中国航天技术是仅次于美俄的水平,而马斯克的火箭只是在平流层活动,连太空都没上,平流层的飞机都可以直接落地,无需回收这个步骤,马斯克搞这种国家看不上,百姓很惊奇的玩意儿,纯粹是为了提高自己公司的市值[我想静静]希望说实话不要被文盲和小朋友喷。 中国航天是综合性的,涵盖的范围更广,不好简单对比,故不做对比。 马斯克的spacex只做运载火箭、星链和近地轨道飞船,在他涉及的领域都是最强的。 火箭方面:旗下两款运载火箭的技术含量、性价比、运载能力现役最强,推力2280吨(FH)、运载系数4.2%、发动机推重比200+等指标都是世界最高。截止载人龙飞船发射,两型火箭共发射88次,成功87次,成功率98.86%(见页末发射统计表,另有1次不计入发射统计的地面事故),全球每年一半的载荷是他的火箭送上太空的;共尝试回收61次,成功52次,35次发射复用火箭,目前的单箭记录是最多使用5次。 卫星方面:马斯克的卫星研发不涉及大型同步轨道和军事卫星,只能说卫星数量在国家里仅次于美国;亮点是一箭60星(从第9批开始还要捎带其他卫星)、不但数量多重量也不低,每次18.5吨(其中卫星15.6吨)、每颗卫星自带离子推进器。 飞船方面:货运龙发射了20次,载人龙2次,累积在轨1085天;其他的载人飞船不载货,而货运飞船又没有下行能力,龙飞船人货通用,上行运力6吨(是进步号的2.5倍,与天舟和HTV鹳号持平,丝毫不亚于专用货运飞船),下行运力3吨,是唯一有货运下行返回能力和实际多次复用过的飞船,在现役近地轨道飞船里(日本HTV、俄罗斯进步号和联盟号、美国天鹅座、神舟天舟,不含仅试射过的两款深空飞船)也是最强。无整流罩无逃逸塔的推式逃逸、触摸屏、整体太阳能面板等也是亮点,这还只是用来应付NASA低轨运输任务要求的,星舰才是他天马行空的得意之作。 另外还有全流量分级的猛禽甲烷发动机,在航天发动机里也是最前沿的,其实现在用的梅林也是非常不错的发动机。 下一次载人发射任务在3个月之后,由四名宇航员执行,大概明年就能超过神舟飞船的总载人数 最新的画面,座椅下面还有相当的空间,必要时可再安装3张座椅。下图的宇航员此时已经在太空了,换了个衣服来给大家做直播。 与之对比的是拥挤的联盟号… 还是看看苦主俄罗斯怎么说吧 下表为猎鹰9和重型猎鹰发射统计,其中(ex)为不回收的消耗性发射。唯一的一次发射失败是2015年6月28日(后标F的),另有一次不计入航天发射统计的地面事故(第28次和29次之间的--)。 B后面4位数字是火箭的编号,最后一个数字是复用次数,比如B1051.4代表这枚火箭是第4次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