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从名气上看,洛阳、开封作为古都,享誉中外,这点一开始郑州比不了。然而,我们国家设立省会的标准并非由一个城市的知名度来决定的,还会考虑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交通、经济、地理等因素。 郑州能成为省会,只能说是历史的选择。 1952年9月19日,一份"同意河南省省会迁址"的复函,由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下达河南省所属的中南军政委员会。 1954年10月30日,河南省政府由开封迁往郑州,郑州市从此成为河南省省会。 解放前夕的郑州,面积只有2.4平方公里,人口17.8万人,流动人口3万余人。当时开封的经济总量、人口规模都大于郑州。那为何选择迁都郑州? 1899年,晚清名臣张之洞的一份奏折,"上谕赞许修筑卢汉铁路计划"成为郑州崛起的一个支点。 1908年,卢汉、汴洛两大铁路完工并交会于郑,郑州始为中国铁路之"心脏",由此勃兴。 选择迁都郑州,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郑州的地理位置,去哪儿都方便得很。 一是郑州位于河南中部,正好处于豫北、豫南、豫东、豫西四大板块的中心。 二是郑州交通便利,位于京汉、陇海铁路的交会处,对外沟通便捷,对内郑州通往豫北、豫南、豫东、豫西的交通也非常便利。 由于以上两点,郑州作为省会,便于省政府进行统筹、资源调控等。 此外,郑州西有邙山,束住了黄河河道,无需为水患担忧。而且,从全国的角度看,郑州也处于中国经济版图的中心,重要性不言而喻。 所以,郑州最终成为了省会,而这也改变了郑州的命运! 觉得有用,点个赞呗~ 编辑:秦园园 在省会中,郑州能成为省会尤其必然趋势,但是洛阳主要是工业为主,交通这些是先天缺失。 其实郑州自身优势比较明显: 1交通区位和城市发育:京广铁路(平汉铁路)和陇海铁路选择在郑州交汇,使得郑州在民国时期城市发育迅速,大幅度领先洛阳,并且现在还有高铁站,整个体量都不在一个级别上。 2、郑州地处中原,是中国东西和南北的交通要道。古人曾称"得中原者得天下",河南地处中原,而郑州几乎在河南的中心,设置为省会不足为奇。 3、郑州也是历史文化名城,有许多的考发现。郑州也称"绿城" 4、开封、洛阳、安阳这古都却不是省会是有一定原因的。开封临近黄河,在黄河水面7到8米以下,建立省会不安全。洛阳、安阳不在河南省的中心地带,选作省会不太合适,对于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不方便。 5、郑州距黄河有一段安全距离,水运方便;公路、铁路都通过郑州,对于河南省东西南北的经济贸易是一个重要的中转站,而地处偏远的城市这显然是不合适的。 5、洛阳的西部的山区,而且洛阳位于豫西地区,这限制了洛阳的进一步发展。 但是洛阳的工业基础本身就很牛,洛阳作为共和国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之一,在军工、装备制造以及石油等重工业上真是杠杠滴,有人说,洛阳奠定了河南百年的工业基础,河南工业从这里腾飞。如果你不知道洛阳工业,但你应该坐过洛阳生产的拖拉机,全国农用工业特大型企业第一拖拉机制造厂就位于洛阳。 6、从商业辐射能力上讲,洛阳作为知名度较大的城市,商业和工业都比较发达,辐射能力可以影响到周边的地级市,包括焦作南部、三门峡、平顶山北部,但开封因为离郑州比较近,辐射能力要弱化很多。 一,郑州有地理优势,位于河南正中心,方便管理,所以划分成省会时,由于郑州没有历史底蕴,所以把开封的新密新郑中牟等划给郑州了,洛阳的荥阳巩义登封划给郑州了,然后郑县原有地盘变成区了,不然郑州以前只是一个郑县,去哪弄那么大地皮,这也就是郑州现在五市一县的由来 二,郑州有交通优势,全国铁路中心在郑州,所以他才慢慢发展起来,以前郑州落后的很,只是河南省一个不起眼的小县,跟没发展起来的深圳,石家庄差不多! 河南省,近期央视的国家宝藏将其定位为:"华夏之中,上古文明开源之地",因自古以来大部分地区地处黄河以南得名。省内古都林立,有十三朝古都洛阳,八朝古都开封,七朝古都安阳,五朝古都郑州。我国八大古都河南独占其四,也算是古都领域的"中州过半"了。但为什么近代河南省的省会确是古都排名最末的郑州呢? 这要从近代历史说起,1899年9月的一天,晚清名臣张之洞的一份奏折获批。人们不会知道,被史料一语概括为"上谕赞许修筑卢汉铁路计划"的这一事件,会最终成为撬动郑州再次崛起的那个支点。 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带着势不可当的锐气,自此携裹沉寂3600年之久的"商都"郑州,再次踏上天命之路:9年后,"卢汉、汴洛两大铁路完工并交会于郑",郑州始为中国铁路之"心脏",并由此勃兴。 古语有云"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洛阳作为十三朝古都,为什么在省会之争中却输给了当时默默无闻的郑州呢?首先洛阳自唐代衰落以后历经战乱,早已不复当年盛况。再再者洛阳盆地狭小,并不能满足建国之后暴增的人口和省会所需的发展空间。再加上洛阳文物古迹太多,随便开个工程就可能毁坏古代遗留,不适宜进行大的建设工程,所以在省会之争中率先出局。 而此时的河南省会还是开封。开封在以农耕为主的封建社会,因其厚重的历史和便利的地理位置多次作为国都和省会,历经多次黄河水害毁城,仍然被先民们在原址上一次一次的重建,开封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城市中轴线从未变动的都城,城摞城遗址在世界考古史和都城史上少有。而在民国之后,工业发展提上日程,开封悬河淤沙不适宜兴建大型项目的弊端浮出水面。 最终1952年9月19日,一份名为"同意河南省省会迁址"的复函,由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下达河南省所属的中南军政委员会。省会移址由此启动,两年后的1954年10月,河南省省会从开封变更为郑州。 洛阳开封二古都分列郑州左右两翼,当年河南省会选郑州主因为交通、环境、人为优势。洛阳偏居豫西,两山一水夹击,交通甚不便利。且古都老城需保护,西部重点发展工业,省会选此不宜。至于老省会开封西迁,原因亦在于此!试看今日河南省会郑州,四面八方多城环绕,米字高铁在建,高新区、经开区已成熟,大东区航空港蓄势腾飞!短短六十年崛起为中部中心城市实属不易!难怪大武汉、大西安俩大哥着急不服气!就连东邻副省级省会济南上半年几大班子主要领导放下身段组团来郑考察探秘。北部石家庄、西北老邻居太原崛起亦势在必行!努力奋斗吧!中国好兄弟!祖国母亲看好你们! 因为历史不能当饭吃,更不能成为省会的唯一入门标准。 作为我国曾经的第二都城甚至第一都城,洛阳在我国数千年的历史中可谓如雷贯耳、声名远扬。尤其是在隋唐两朝的300多年时间里,洛阳和长安作为帝国的双子星,和隋唐盛世一道,成为举世闻名的国际大都市。 但耀眼的光环在907年唐朝灭亡后彻底走向终结,虽然后唐在建立后仍将洛阳作为都城,但作为割据政权的政治中心,这只是洛阳的回光返照。因为五代十国的其他政权,早已不由自主地选择了开封。 北宋建立后,虽然宋太祖赵匡胤有意将都城迁到洛阳,但遭到包括赵光义在内的几乎所有大臣的反对,从此开封取代洛阳长安,成为帝国的真正都城。 元朝建立后,北京后来居上成为新的政治中心,开封也不可避免地走向没落。但同样是风光不再,元朝时开封仍然是河南江北行省的首府,明朝时开封仍然是河南承宣布政使司的省会,清朝时开封仍然是河南省的省会,同时期的洛阳则默默无闻,泯然众人。 近代以来,我国被卷入"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理论上洛阳也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但随着列强侵略而不断延伸的铁路并未让洛阳东山再起,反而让几千年来默默无闻的郑县一骑绝尘,甩开洛阳开封成为河南第一城市,并在1954年最终成为河南省省会并延续至今。 那么,洛阳为何会沦落到如此境地?昔日的双子星西安虽然也不可避免地走向沉沦但终归还是陕西第一城,洛阳为何不能有这样的命运?关于这一点,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原因: 1、河南省的选择更多 之所以西安还是陕西乃至西北第一城,而洛阳则默默无闻泯然众人,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 陕西只有西安,而河南却有开封、郑州甚至安阳。 河南省最大的特点,就是历史太悠久,古都太扎堆。在公认的我国八大古都中,一个河南省就有洛阳、郑州、开封和安阳四大古都,而其他的西安、北京、南京和杭州则分别位于四个省。 在这样一个古都云集的省份,洛阳说自己历史悠久,其他三个大概是不服的。你要非说历史悠久就可以做省会,那郑州作为古都也完全有理由稳坐省会之位。 历史发展一再证明,无论是大到国家省份,还是小到乡镇农村,历史作为过去式都不能成为政治中心的重要甚至唯一参考标准。历史和省会的结合,往往是现有省会后有历史而不是相反,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市可以算一个典型案例。 所以,洛阳固然历史悠久,甚至有都城光环,但这不能当饭吃。 2、河南省定位更现代 自古以来,省会城市除了是领导的办公场所,还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中心所在,代表着本省的发展方向。 宋朝以来,开封地位之所以取代洛阳,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洛阳地理条件更优越,虽然因黄河泛滥出现城摞城的奇观,但这里地形平坦,交通条件四通八达,能够形成"条条大路通汴梁"的局面。相比之下,被洛阳盆地和黄河包围的洛阳,虽然有较好的防御性,但对于整个帝国都没有边防的北宋而言,都城防御性的好坏似乎并不重要。 选择开封做都城,除了交通便利,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平坦的地形是粮食高产的重要保证。相比之下,狭小的洛阳盆地并不理想。 虽说自唐朝以来就形成了大运河南粮北运的局面,但这毫无疑问又回到了交通条件上,汴梁比洛阳更靠近大运河。 而当北京成为都城,京杭大运河"截弯取直"后,没有粮食救济的开封真的就只能靠周边的自产粮食了。 郑州的崛起,同样和交通有关,这就是卢汉铁路的修建。由于地理条件及袁世凯个人意志的干预,本应过开封南下的卢汉铁路最终西移到郑州。当河南省政府终于发现铁路的优势,并修建了汴洛铁路后,铁路十字交叉的郑州反而成了经济枢纽,经济发展异军突起,连开封也难以望其项背,最终于1954年成为河南省省会。 洛阳相比于河南省其他古都,最大的特点就是地形封闭,这让洛阳享受到天险之固的同时,也在近代以来成为洛阳保住地位甚至东山再起的最大障碍。 建国以来,洛阳曾是共和国157项目的重要工业基地之一,洛阳模式也风靡全国。60年代的三线建设也为洛阳带来了大量工矿企业,使洛阳在衰落了数千年后,重新成为河南乃至全国重要的工业城市。但工业实力不代表政治地位。 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省会作为全省对外开放的桥头堡,绝不是洛阳可以支撑起来的。 所以,洛阳注定不可能成为河南省省会。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这个问题需要从郑、汴、洛的历史渊源说起。 现代河南的核心区便是古代的"河南",也就是"天下之中",作为省会,位于全省中部一线的郑州、洛阳和开封三座城市,都是不错的选择。如果仅从地利来看,三者中居于中间的郑州,看上去具有更大的地理优势,作为省会位置更加突出。 但在历史上,汉代及汉代之前的黄河离郑州有点儿远,如果把视野放大到全国来看,位于更西侧的洛阳占有更多的地利,不过,洛阳作为中心城市也有很大弊端:相比开封和郑州,由于水运不发达,当时洛阳获得南方财力支持的机会不太大,开封却借此机会获利很多。 随着唐末战乱、自然条件的改变,位于三座城市中最西边的洛阳率先衰落,唐朝灭亡后,就没有大一统王朝将洛阳作为中心城市,而"经济地位始终超然全国、却没有什么政治负担"的开封开始崛起。 由于隋唐年间水运的开发,更巩固了开封的水运城市定位,其后的宋朝放弃了建都长安洛阳,着力于开发开封这座重要的水城。宋朝开始,当中国的经济通道从东西方向变为东西南北方向并重时,开封开始凭借当时庞大的水运系统脱颖而出,成为河南的中心城市。 及至近代,作为全国十字路口的河南,必须选出一座有能力肩负起全国枢纽作用的城市作为中心,因此,在很多河南人的眼里,郑州是一座在火车的汽笛声中,由铁路带来好运的城市。其实,除了铁路运输,在黄河的作用下,郑州的崛起几乎是大势所趋,即使政治地位得不到确认,也迟早会成为集中河南资源的大城市。 到了现代,借助铁路优势,郑州首先控制了全国的棉花供应,随着新中国建设工业化倾斜的指导思想,郑州由于更加靠近豫西和豫北的山区矿产,更适于发展工业,因此有了更好的工业基础。 随着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的一纸复文,郑州接过了河南省省会的接力棒,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终于得以匹配。 (洛阳晚报 冯保萍) 河南的省会为什么不是洛阳,我从历史角度来为答主解惑吧,可以这么说因为洛阳没有做河南的省会的气运。 周朝 河南的地界上一堆国家各个都是老大,洛阳虽然是王畿,但是列国国政不归他管 ——洛阳管不着。 西汉 河南分为两个郡,河南郡和河内郡,河南郡治所在洛阳,河内郡的治所在焦作市武涉县 ——洛阳只管一半地界。 东汉及魏晋 不用说洛阳为首都,豫西地区划入司隶州。河南其余地区划入豫州,而豫州的治所在安徽亳州 ——洛阳是直辖,与河南大部分地区互不统属。 北魏 洛阳还是为首都,豫西地区为河南尹管辖。河南其他地区一部分为豫州管辖,治所在驻马店。一部分为东豫州管辖,治群在信阳市息县 ——洛阳还是直辖,和河南大部分地区互不统属。 隋唐及五代时期 洛阳是东都,豫西地区为河南府管辖。河南大部分地区划入河南道。河南道的治所就是开封。还有一部分划入山南东道,山南东道治所在襄阳 ——洛阳依然是直辖,和河南大部分地区互不统属。 宋朝时期 河南被划分为五路,京畿路治所开封,京东东路治所在山东青州,京东西路治所在商丘,京西南路治所在湖北襄阳,京西北路治所在洛阳 ——洛阳只管河南五分之一地界。 元朝时期 行省制度确立,河南先后划入河南江北行省和河南行省。但这两次行省的省会都是开封。 ——洛阳没有当上省会。 明清时期 这河南省的辖区与元朝后期相比基本没有多大的变化,河南的省会也一直是开封。 ——洛阳还是没有当上省会 民国时期 省会也一直是开封,虽然洛阳当了短暂的临时首都,但是相当于从河南划分出去了。河南的老大没有变还是开封。 ——洛阳虽然差点又直辖,但依然没有当上省会 新中国时期 河南省会变成了郑州 ——洛阳第四次落选省会 综上所述 洛阳及洛阳所在的豫西地区,在宋朝之前,经常属于中央直辖,与河南保持互不统属的关系。 宋朝之后,尤其是元朝行省制度确立后,在河南省,当省会的一直是开封,从新中国起是郑州,而洛阳从来没有当选过省会。 所以我这么说,洛阳没有做河南省会的气运。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太难回答。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估计提问者的意思是,洛阳作为历史上的古都,连都城都当得,难道省城当不得?凭啥啊? 乍一听很有道理,其实问题恰恰出在古都上。 唐末的藩镇之乱和农民起义让长安、洛阳二京破坏严重,经济重心逐渐东移,以及随着王朝对水路运输经济的依赖,五代、北宋都将开封作为都城,洛阳从此丧失全国一哥和省内一哥的城市地位,再也没找回来过。洛阳的衰落本质上与没有水系沟通运河、连接南北经济有关。 开封在金元明清时期,地位都比洛阳更高,还曾是金国南京、明朝北京,一直是河南的政治中心,民国以及新中国前期都是省府所在地。随着水运经济让度于铁路经济,河南省府才于1954年迁往大型铁路枢纽郑州。 洛阳没成为省府所在与地理有关,与地利有关,而所谓地利又受天时影响,比如水运、铁路的兴起。 当然,洛阳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经济稳居河南省榜眼位置,也是蛮厉害的了。 喜欢就点赞,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司马砸光 建国后河南做过省会的城市有新乡、开封和郑州,可以看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洛阳既没做过省会,也不在省会备选之列。纵观我国,一个省会省市一般具备以下条件:区域性中心地位、辐射的交通、一定的历史底蕴、广阔平坦的可用土地,其中前两者在现代社会尤为重要。可以看到郑州在这几方面都是均衡的,且交通优势明显。洛阳虽然有一定的历史底蕴,但地理位置偏西,且三面环山,对外沟通不便,另外交通是洛阳的致命软肋,到目前为止交通上仍然没有前瞻思维和大格局、大规划,比如洛阳龙门站。至于你所说的城市发展方面,洛阳与郑州早已不可同日而语,其差距已经不是百分比的事情了,已经是数倍之差了。这么说吧,就像学生一样,省会一定是个各学科比较均衡的学生,而洛阳却像个偏科的特长生。未来,洛阳与郑州的差距还会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