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潮滚滚的都市里,谁又路过了谁的世界? 秋天多雨,整个城市浸泡在雨水中。有天凌晨,我早早醒来,还不到五点。打开微信发现还有比我醒得更早的,已经在发朋友圈了,比如开长途货车的老刘,他的朋友圈是这样的:把车灯打开,一束亮光划破黑沉沉的夜空,朦胧的群山还在酣睡之中。 我给老刘点了一个赞,又觉得太形式了,于是加了点评:"刘哥,辛苦了,早安!" 老刘私信回复我:"凌晨四点就起床发车了,拉着货正从贵州的山路上赶回来,停下车在朋友圈里给亲友们道上一声平安。"末了,还问候我到:"兄弟啊,喊你睡前喝一杯牛奶有助睡眠,你喝了吗?" 那个秋凉的早晨,听到老刘这样一声问候,心头一暖,窗外的雨声落在心里转瞬就成了悦耳的音符。 老何高额挺鼻秃顶,目光幽凉,看起来有些阴沉,其实是个热心肠。那年我买房,接连找了几个朋友借钱,都遭到客气的拒绝。有天上午,老何戴着一顶电影里地下工作者似的帽子,推开我的办公室,见没有旁人,"哗"地一下打开裹着的报纸,里面捆着一叠钱。老何拍着我的肩膀说:"我说你啊,怎么不说一声呢,这些钱借给你买房子。"原来,老何从别人那里知道我急用钱,从银行取了十万元主动借给我。 那天,我一把搂住瘦骨嶙峋的老何,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说起来,老何还是个诗人。有天早晨六点,我沿着大街散步,突然撞见他正拿着一片树叶舔上面的露水。我好奇地问:"你这是做啥呢?"老何说他半夜来了灵感,在烟盒纸上写了一首诗,写到露水,却为找一个合适的词语反复琢磨,于是出来尝尝露水的味道。 "天亮阳光一照,露水就没了。"老何说。 后来,老何的那首诗歌发表在一家省级诗歌刊物。他兴奋地给我打来电话,说要吃饭庆祝下。那次宴请,老何花了四百多块。稿费按每行诗两块钱计算,共二十四行,杂志社给了他五十块钱稿费。 在这个年代,老何为了写诗,像小男孩一般去寻觅清晨的露水,就为这个,要向他致敬。人潮滚滚的都市里,谁又路过了谁的世界?真幸运,那个清晨,我从老何心上湿漉漉的柔软小径路过。 还有来自乡下的吴小妹,租了房子陪儿子在城里读高中。她开了一家卖早点的门市,隐身在巷子里,老墙上覆盖着青苔。我喜欢吃吴小妹卖的包子馒头,还有她亲自磨的豆浆,刚刚揭开蒸笼的热气腾腾中,似乎可以嗅到老家麦田里的气息。 有天早晨,我在吴小妹店里吃完早饭,她执意不收我的钱。我问她:"你这是为啥?"吴小妹说:"哥,你是我来城里唯一一个喊哥的客人, 我儿子已经考上了大学,这家店明天就要关门了,我想回老家种果树。" 那天,离开吴小妹的店铺,心里突然牵惹起一丝难舍。吴小妹,从今以后,这个城市早起的人中没有了你,乡下的鸡鸣声中,你是不是依旧披着一身露水穿行在果园? 日复一日,早起的人从雾气中的路灯下,从天幕拉开的熹微晨光中影影绰绰走来:扫大街的清洁工、开垃圾运输车的环卫司机、出租车司机、上学的孩子、为孩子做早饭的爸妈、赶往车站码头航空港的旅客、逛早市的人、晨练的人……让一座睡意昏沉的城市早早醒来。我在心里为他们默默道上一声:早安! 作 者:李晓 主 播:木泠 制作人:刘辉 出品方:中国红十字报刊社 武汉市红十字会 专业支持:汉口学院传媒学院 总出品人:金宝杰 陈耘 副总编辑:莫寒梅 总 监 制:王鹤 张瑾 总制作人:王超 编辑部主任:余振权 责任编辑:陈晓亚 耿艳菊 张拓宇 稿件统筹:冯爱惠 新媒体统筹:张立光 平台管理:王晓肖 唐佳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