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食品安全领域"风波再起",因辛吉飞退网而引发的关于食品添加剂是否合规的问题再次引发社会关注。 某天酱油食品添加剂"双标"风波也还在持续发酵。 某酱油配料表对比 图片来源:网络 某天味业接连发两次声明,依旧不能打消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顾虑。 从消费者角度来看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情,至少消费者对于产品的关注重点已经由原来产品价格的关注转移至配料表和食品安全的关注。 但面对超市货架上琳琅满目的酱油,你真的知道该如何挑选吗? 一
原材料必须排在首位。 任何一款酱油,主要原料都是这四种东西: 水、大豆(黄大豆或黑大豆)、小麦(面粉)、盐。所以,它们会占据配料表的前四个位置。 酿造酱油生产周期较长,一般为3-12个月。 酿造酱油生产周期一般较长为3-12个月, 如果发酵时间过短,鲜味物质积累不够,就需要添加点"科技与狠活"来缩短发酵时间——谷氨酸钠、酵母提取物、5’-呈味核苷酸二钠等进行调配, 有点类似于白酒的勾调。这类酱油生产周期短,成本较低。 根据国标GB7718预包标签通则的规定, 食品当中的所有成分配料必须已配料表的形式逐一以降序形式排列出来。 通俗解释就是食物当中的配料含量应按用量的多少来排序,例如含量最大的排第一位,含量最小的排最后一位, 但其中确有一个例外,低于2%含量的配料可以不遵循这一原则。 二
氨基酸态氮越高酱油等级越优 酱油的主要用途就是为食物增味增鲜。如果想要挑选出鲜味十足的酱油,就要看好成分表中"氨基酸态氮"这个成分。 依据《国家标准 GB/T 18186-2000 酿造酱油》,酱油依据氨基酸态氮含量划分成不同等级: 特级酱油: 氨基酸态氮含量≥0.80克/100ml 一级酱油: 氨基酸态氮含量≥0.70克/100ml 二级酱油: 氨基酸态氮含量≥0.55克/100ml 三级酱油: 氨基酸态氮含量≥0.40克/100ml 三
看添加剂含量 在食品安全中,添加剂是现阶段被消费者广泛热议的问题。咱们先了解下酱油生产中主要会使用的添加剂及国标上限是多少: 增鲜剂:苯甲酸钠lg/kg; 防腐剂:丙酸及其钠盐、钙盐2.5g/kg; 防腐剂:对羟基苯甲酸酯类及其钠盐0. 25g/kg; 防腐剂:乳酸链球菌素0.2g/kg; 防腐剂:山梨酸及其钾盐1g/kg; 甜味剂:三氯蔗糖(又名蔗糖素)0.25g/kg; 甜味剂:安赛蜜 1.0g/kg 防腐剂:山梨酸及其钾盐1g/kg; 着色剂:酸枣色lg/kg; 焦糖色,按生产需要适量添加。 公开信息显示,一般含有5种添加剂,其中 谷氨酸钠、5’呈味核苷酸二钠、5’肌苷酸二钠是增味剂;苯甲酸钠则为常用的食品防腐剂,三氯蔗糖则为甜味剂,它们都属于符合国家规定的食品添加剂。 其中,苯甲酸钠尤为被关注。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苯甲酸钠作为药品和食品防腐剂,同时也存在毒性,但小剂量的苯甲酸钠进入人体后,可以被人体代谢并排出体外。不仅是调味品, 苯甲酸钠在一些知名饮料如某达、某碧中也常被使用。 此次"双标"争议,事实上,无论是某天自己、国内别的企业,还是国外企业,都有含添加剂的和不含添加剂的酱油。添加剂是食品工业常用原料,美韩日等国外企业同样大量使用。 但是问题在于,公众不是人人都有食品、医学专业背景,民众捍卫"食品安全大如天"的常识是肯定是没错的,酱油"双标"问题就是踩在食品安全红线上,合法只是底线,况且,海天酱油本身就是国家标准的起草单位之一。 所以,想解决此次问题,就需要企业、行业协会拿出让人信服的证据做回应,甚至需要职能部门的强势介入、权威调查:到底有没有"双标"?是不是中国的酱油标准就"矮人一头"?海天以及行业协会要明白公众在担心什么,而不是用"合法""符合国家标准"来终止对酱油标准的问询。 在此次事件中,作为生产企业,在合法合规使用食品添加剂的同时,在遇上类似"博眼球"的指责时, 与其争辩,不如做好相关科普知识,拿出令人信服的证据才是对消费者关心的问题最好的回应。 回到最开始的问题,想要大众放得下心来选购,就要搞清楚,到底添加剂多少有害、哪些有害,为什么会有双重标准,而所谓的0添加到底是不是真正的0添加。以及背后是否有人趁着推波助澜,一切的一切不如等子弹飞一会..... 在这前有狼,后有虎的时代,消费者吃点放心酱油有这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