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药企兼并购背后批文交易在"流动"资本流动主导的医药企业兼并购背后,批文交易在"私下"流动,有药企开始"押宝"中药批文。日前,启迪药业以2.2亿元的对价收购广东先通药业100%股权,按照公告披露,广东先通持有16个中药批文。有专家向赛柏蓝表示,"企业的收购可能主要是冲着批文,也可能是意在被收购企业的生产厂房和当地市场。至于为什么最终会选择百分之百的收购,也许是一种打包收购,也可能是一种价值组合。"登陆多个医药产权变更交易平台,赛柏蓝观察发现,目前被询价最多的是独家中药产品,其次是较少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化学药,生物药交易较少。"企业需要转型、置换批文、转的多为很久没有生产的批文、利润不大的批文"一位医药并购平台的工作人员向赛柏蓝表示。"很多药企觉得卖文号比较丢人,是不是说经营得不好?其实都在私下卖"一位准备批文买卖的药企人士向赛柏蓝表示。去年以来,化药的一致性评价批文已开始清洗;未来,6万余个中成药批文也将面临大洗牌。根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药品监督管理统计年度报告(2020年)》,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有国产药品批准文号数量156355件,进口药品注册证4269件,而截至到2022年4月全国共有国产药品批准文号数量151704件,比2020年底减少了约5000件。以临床价值为导向,没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化药产品不予再注册;中成药虽没有一致性评价,但"有些品种批文没有卖出去也很麻烦,一个品种5年再注册就又需要资金18000多,还有一些省份,有批文但没生产地址、厂房,下一步可能不给再注册,未来可能会清洗掉大批‘僵尸’批文"上述药企人士表示。2022年上半年,某医药资产变动交易平台上发布多个中成药批文转让信息。不断清洗无临床价值批文以及"僵尸"批文背后,大药企也开始陷入焦虑,小药企在政策鼓励、中药审评审批标准不断优化下,能否弯道超车?图源:某健康产业投融资平台截图02大药厂的焦虑单个批文转让异常活跃的现象,主要发生在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下称"MAH")制度正式落地之后。根据最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国家对药品管理实行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2019年,MAH制度正式落地,相较于之前的药品上市许可与生产许可的"捆绑",MAH制度推行之后,批文持有者可委托生产,小药企也不用担心拿了批文,却存在工厂设备破旧、准备不到位的问题。因此,滋生大批批文"买卖","MAH制度出来后,大家都觉得这是一个商机,批发、销售型企业也参与其中"一位药企人士向赛柏蓝表示。受"集采无禁区"的影响,仿制药暴利时代结束,集采药品利润不断被摊薄,寻找"新的仿制药",买入一部分中药批文,成为不少企业的选择。然而,也正是MAH制度的推行,"牵出"大药厂的焦虑。"如果不是MAH制度,我们手里的很多不愿意自己再生产的批文还不能自由转让。"上述药企人士表示。松下药业分别在2013年、2015年进行了两次收购,收购了广东百科制药有限公司丸剂车间及39个药品生产批准文号;广州东康药业有限公司81个药品生产批准文号,包括滴眼剂、片剂等多个剂型。有趣的是,三四年后,企业便开始转手买卖批文。该企业人士向赛柏蓝表示,之所以当时大批买入批文,现在又要卖出,是因为"当时文号不能直接买卖,除非你是新药,可以按照技术转让等要求进行,但按技术转让,要求的工作量非常大。当时我们买文号,就是整厂兼并,要么就整个车间,所以当时就买了百科制药的丸剂车间所有批文。"买入那么多批文,"实际上我们主要搞中药和眼药水,所以我们只建了个眼药水车间、中药车间,买那么多,也只是为了买那几个品种。"那个时代,药企通过股权转让,进行批文流转不在少数,且当时法规允许剂型转让,便出现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一个厂家的不同剂型分落在不同厂家,例如,当时的广东罗定制药有限公司,丸剂和煎膏剂转给广东逢春制药有限公司,其它剂型属于广东一力罗定制药有限公司。根据咸达数据V3.1,从2002年至2015年,由于技术转让而导致的药品批准文号的厂名更改频次预计超过5万次。"当时一些药企收购很多,加上政策一出来之后,很多中药研发放慢脚步,主要因为大家都觉得买文号速度比较快。新文号的审批需要三四年时间,几年之后可能环境都变了,收购文号最实际,马上买过来,马上可以上市销售,最多也就半年时间。"因此,很多企业选择买文号,该企业人士补充道。大药厂手里都有不少批文,"大家私下都在交易,有些卖出的同时还在买入"。"有些品种批文没有卖出去也很麻烦,一个品种5年再注册就又需要18000多,还有一些省份,有批文但没生产地址、厂房,下一步可能不给再注册,未来可能会清洗掉大批‘僵尸’批文"上述药企人士表示。清洗"僵尸"批文势在必行,维护也需要成本,大药厂其实也焦虑。03小药企能否弯道超车?无论化药还是中成药,都需要以临床价值为导向,且相关文件也明确"加大中成药上市后再评价工作力度"。2019年10月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明确,促进中药饮片和中成药质量提升。"探索建立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评估路径,综合运用循证医学等方法,加大中成药上市后评价工作力度,建立与公立医院药品采购、基本药物遴选、医保目录调整等联动机制,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在中药注册审评审批上,也提出"加快构建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和临床试验相结合(下称:"三结合")的中药注册审评证据体系"。值得注意的是,"三方"新药研发在推进。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涌现的清肺排毒汤、化湿败毒方、宣肺败毒方"三方"为代表的药品,也就是说中药的注册审批上,可以使用"三结合",缩短三期临床试验。 除此之外,2020年7月23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国家药监局共同组织召开"三方"成果转化专题研讨会议,推动在中药新药审评审批中充分重视中医药理论和人用经验,完善"三方"成果转化的方法路径。 同年的9月27日,国家药监局发布《中药注册分类及申报资料要求》,明确了"三方"转化路径。 政策利好下,小药企能否弯道超车? 之前由于无法实现批文与生产的分离,小药企厂房设备、技术工艺车间不足,限制其发展,如今通过购买批文,进行上市后再评价,未来几年或迎来一个机遇期。 "6万多中成药批文中,还是有很多独家中药品种,但多数文号都是原来地标升国标上来的,一些中成药甚至都没有很严格的临床数据。"上述药企人士表示。未来几年,中药上市后再评价或提上日程,"僵尸"批文清洗、部分批文转让也仍会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