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扈俊丽。 一个陪妈妈们科学育儿的家庭教育创业者。 ※ 除了原创文章,每天精选3篇学习笔记。 学习笔记内容来自:书籍、公众号、知乎、微博、付费社群、群聊、朋友圈等,不代表个人观点,也不清楚原始出处,所以大部分没有注明摘自哪里,侵删。 这是第281篇学习笔记:不要动不动批评孩子,那会暴露你的缺失 以下为学习笔记正文。 1、过度担心,如同诅咒 心理学家曾奇峰老师说过: 一定程度的担心如果是饱含爱意的话,那么过度的担心就等于诅咒。 心理医师苏珊·沃德教授也说过: 小孩总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所以,当父母因为过度担心,而总是用一些消极的语言不断提醒和暗示孩子之后,就会让孩子的大脑不自觉向这种暗示靠拢。 那么,这些担忧就会慢慢控制他的思想,影响他的行为,最后【怕什么,来什么】。 心理学上称这种现象为【自证预言】。 消极暗示就像一个【诅咒】,在孩子身上不停地应验。 简单一点来说,想成就孩子,还是干扰孩子,就像昨天学习笔记里面提到的,全看父母的【嘴】。 这里需要思考一个程度的问题,什么是正常的担心,什么是过度担心。 正常的担心,一般来说是父母是可以预判的,因此也有能力做出预防; 除此之外的担心,归属于过度担心。 大多数是父母头脑中构建的故事和剧情,不一定会发生,或发生的概率很小。 但父母用这种概率小的结果覆盖自己的头脑,认定必定会发生。 因此父母会用消极的话语提醒孩子,或是吓唬孩子,然后,这种消极的结果就会逐步显现。 这也是"吸引力法则"的结果。 2、别人的批评,不能当真 别人对你的批评,常常是他们的缺失。 因为大多数批评其实不是就事论事,而是他想通过批评来建立他的自信。 但批评,只会强化他的自我不接纳。 批评别人,也不会允许自己。 这个观点,对自我成长有2个方面的启发: 一,慎用评判。 会暴露你的缺失之处,强化你的自我不接纳之处。 二,对待批评,不要当真。 别人批评的点,是他们自己的缺失之处,他想通过批评你,帮助他建立自信。 所以,这种批评,你不能入心,不能当真。 一旦入心,就会伤害你。 放在家庭教育中,给父母的启示是,不要动不动批评孩子。 孩子小,不懂甄别。 无法理解来自父母的批评,只是父母自己的缺失之处,并不是孩子自身有问题。 也因此,孩子会把父母的批评,当真,这会让他们对自己产生误判,认为确实是自己不行、不好,不对。 这会造就低自尊、低自我价值感的孩子。 3、帮助孩子释放痛苦的办法是直面痛苦 桑德拉是个8岁的女孩,略微有些发胖,戴着高度近视镜。 她常常被班里的同学取笑、排斥。 她对自己的外表极为敏感,竭力想融入人群。 所以她尽可能要求母亲为她买最时髦的衣服、包包和鞋。 她的母亲是个时髦的年轻妇女,对女儿有求必应。 有时候,桑德拉回家后长时间地哭闹,不做功课,让母亲感到难以忍受。 她的母亲对女儿的外表也感到羞耻,于是便为桑德拉买了跑步机,并聘请了一名营养师,逼着女儿做运动,调整膳食,控制热量摄入。 母亲还定期带桑德拉去做头发,还给她买了隐形眼镜。 这位母亲还给学校打电话,要求同老师们开会,希望自己的女儿不被同学孤立。 她不仅请了理疗师为自己和女儿做治疗,还使用药物缓解焦虑。 这位母亲没有能力处理女儿的痛苦,更不用说帮助女儿独立应对痛苦了。 于是,她也就无法让孩子抓住机会去感受自己的情感。 在母亲的影响下,桑德拉没有直面受伤与被孤立的现实,反而认为只要改变外在形象,同伴们就会接受自己。 结果她会认为,应对痛苦是太恼人的事情,应该彻底不予考虑或用各种招数来掩饰,比如归咎于他人或是修饰外表。 由于桑德拉所作的一切努力都是在扭曲和掩盖痛苦,而不是面对它,所以她越来越认为外在表象比内在感受更有意义。 当然,她最需要的是一种帮她解决逃避与抵触情绪的手段。 如果我们允许孩子体验自己的真情实感,他们就会以惊人的速度获得释放。 他们会脱离痛苦,因为他们明白痛苦仅仅是另一种情绪的体现。 ——摘自《父母觉醒》 总结一下,当孩子产生负面情绪、感到痛苦时,帮助孩子的最好方式是,直面这份痛苦,静静地体会痛苦在心中的激荡。 体会过后,这份痛苦的情感就会过去。 学习笔记(281)丨不要动不动批评孩子,那会暴露你的缺失 但这点极难做到,人们总是寄希望于痛苦不要发生,或是痛苦发生了,自己如何避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