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女篮世界杯在9月22日拉开帷幕,中国队以63分的优势碾压韩国取得开门红。24日,每球必争的中国队更是赢得了对手的尊重和人们的赞誉。然而,与荣誉一起来到台前的,还有关于薪资问题的纷争。更有甚者犀利地指出女篮12人薪资相加还不如CBA一个球员的薪资高。 高能底薪成为中国女篮绕不开的囧境。 以目前最为瞩目的球员李梦为例。球迷心目中的她,拥有矫健的身姿与高超的球技,是闪闪发光的女版詹姆斯。但在现实生活中,李梦和普通人一样,背负着房贷的压力,同时每月还要为父母支付高昂的医药费。 这两种身份的割裂感与大众心目中的"明星运动员"相差甚远。 9号李梦在赛场上 更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在整个亚洲区内实力也依旧强硬的女前锋,李梦拿到的年薪已经排在了女篮队伍中的第二位。在李梦背后,更是有无数的女篮球员拿着微薄的薪资,以梦为马,在训练场内夜以继日地提升自己,用努力的姿态沉默地等待着命运馈赠的机会。 体育赛事的性别议题中,男女运动员薪资不平等是一直以来都存在的问题,此次关于女篮薪资的话题甚嚣尘上也不足为奇,且相较于拿着高薪的男篮运动员,这一矛盾更加凸显。比如男篮球员王哲林在国际赛场上对抗软弱,防守也较为缓慢,但他仍然拿着几百万的年薪。 受众与市场的不同决定了很多赛事中男女运动员薪资的差距巨大,但是也正因为如此,如何扩大女篮比赛的受众面?如何将女篮运动员打造成超级明星?如何增强女篮运动员本身的商业价值?可能是我们当下唯一能够着手解决问题的方向。 相比于女性球员,男性球员吸引着更多的商业代言与合作,这成为某些球员日渐懈怠自身能力的不可忽略的因素。诚然,如何选择自己的商业伙伴是商家的自由,但是否体育局可以做出一些宏观调控避免薪能失衡这种尴尬情况的出现呢?的确,美国男女足的同工同酬对我们来说还为时尚早,但调控球员薪资、减少收入差距的确不失为鞭策和鼓励球员的有效方法。 美国男女足同工同酬 另外,"女性赛场上对抗味儿有点弱"这类偏见也是女性球员无法吸引人们眼球和商家的原因之一。但实际上,不论是几个月前亚洲杯女足从0-2到3-2的强势逆转,还是近日世界杯女篮对于美国队伍的穷追不舍都紧紧牵动着球迷的神经。可见赛场上最重要的不是蛮横的对抗,而是不服输的体育精神。因此,人们应打破偏见,去更多的关注女性参与的赛事以带来更多的收视率从而吸引赞助商的目光,降低球员薪能失衡的程度,让表现优异的球员得到自己应得的酬劳。 中国女足亚洲杯3-2逆转 女篮在本次世界杯中的表现有口皆碑。截至此刻,她们已经用5赛4胜的优异答卷提前锁定了8强席位。 希望在世界杯过后,包括女篮在内的女运动员"高能低薪"的情况能够得到改善,这些非常优秀的女性球员能够走进公众的视野,走出薪能失衡的囧境。 文字|冯胜男 编辑|朱耘燕 图片|源自网络,图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