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保留至今的人民公社记工分,统一分配,他们过得幸福吗?
你问的是当年人民公社的社员过得是否幸福?这个问题最好问一下你身边的老人,因为他们是从哪个时代走过来的,最有发言权。要说幸福,在当年那个时代人们觉得也很幸福。不论怎么说,也不管你有多大能力,当年人民公社时的幸福,和今天的幸福无法相比,真可以说是天壤之别。现在人们不再为吃穿发愁。人民公社时代最重要就是吃饭、穿衣。可以说大多数人都是在吃不饱的情况下生活,更不要说是穿暖了。在当时只能和解放前,吃不饱、穿不暖,甚至饿死人那个时代相比较。如果和改革开放后,特别是现在的幸福相比差得很远、很远……
要说当时的人民公社制度,不但是记工分,而且还在统一分配的前提下,三七开的按劳分配。即:人口可以分得七成粮、油,工分只能享受三成的粮、油的分配制度。这就是当年人民公社的优越条件。即使家里没有劳动力,挣的工分少,在特殊的情况下,甚至没有挣到工分,照样可以领到七成的粮、油。绝不能让人饿着,更不能让人饿死。这就是人民公社的优越制度,更是共产党的伟大之处。
现在回头看看,人民公社体制,只是社会主义前进道路中的一段过程,而且是必须要经历的艰难过程。只有经历了人民公社时代,才能取得丰富的经验,实行改革开放,让人民群众由吃粗、吃饱到吃细、吃好。改革开放让中华民族从一穷二白走向今天的小康社会,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辉煌!让梦想变成现实……
如果有也是经过改革后的新时期"人民公社",中国目前唯一的人民公社:人均年收入18048元,家家住二层楼
周家庄位于河北省晋州市中部,西距石家庄市50公里,是目前我国唯一保留人民公社制度的乡镇,号称"最后的人民公社"。周家庄乡1949年创办互助组,1952年建立合作社,1958年建立人民公社,1983年建农工商合作社。自1952年至今,合作社始终统一经营,体制一直未变,已经有已有60多年历史。从1958年建立人民公社算起,到现在也有61年了。
周家庄乡有6个自然村,分为10个生产队,全乡土地18046亩,4567户,13564人。据统计,2015年,周家庄工农业总收入101123万元,纯收入24541万元,上缴国家税收2788万元,留公共积累3819万元,社员分配17934万元,人均年终现金分配13189元,人均纯收入18048元,集体公共积累52291万元。周家庄的人均收入明显高于晋州市、河北省和全国的平均水平。
周家庄自1982年起陆续对全社社员实行了12项福利事业,包括免费供水、免费上学、电费补贴、合作医疗、生活补贴、困难补贴、老人补贴、残疾人补贴、住房补贴、免费安保服务等等。从而保障了老有所养,残有所安,鳏寡孤独,皆有所助。
周家庄的工业总产值已占工农业总产值的87.6%,农业仅占9.3%,第三产业占3.1%。周家庄办有阀门厂、印刷厂、纸箱厂等多个乡办企业。阀门厂的产品属于"中国驰名商标",市场覆盖全国,远销海外。周家庄大量种植了葡萄、梨等经济作物。乡奶牛场饲养着1100 多头奶牛,是石家庄周围地区最大的奶牛场。2007年开始经营特色农业观光采摘园,至今已经接待游客超过百万人次,获得了可观的旅游收入。
随着工农业的发展,经济总收入快速增长,社员人均收入快速提高。1999年,全社(乡)经济总收22280万元,纯收入6027万元,分别是1978年的45.14倍和32.59倍;人均纯收入4873.85元,是河北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441.5元)的2倍。
2005年,周家庄人均收入为5018元,全国农民的人均收入只有3255元。2013年,周家庄人均纯收入14104元,高于河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同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相比,高出近6000元。2015年,周家庄工农业总收入101123万元,纯收入24541万元,上缴国家税收2788万元,留公共积累3819万元,社员分配17934万元,人均年终现金分配13189元,人均纯收入18048元,集体公共积累52291万元。周家庄的人均收入明显高于晋州市、河北省和全国的平均水平。
周家庄集体经济迅速发展,公共积累连年递增,2015年集体公共积累达52291万元。2017年底集体公共积累余额增至63332万元,这就为乡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集体积累多了,有了钱就能办好事,多办事,办大事。
从1982年开始,周家庄对6个自然村农民住房进行彻底的改建。按照高标准规划设计,全乡采取统一规划,统一标准,民办公助,让全体社员都住上了独门独院的二层小楼,并统一安装了免费的自来水管道。建设住房采取民办公助的方式:乡砖瓦厂按成本价供应盖房户砖瓦;暂时钱不够的社员,乡里先垫着;各村建筑队,无偿施工;困难户酌情补贴。至2002年,全社共兴建住宅楼3426座,64万平方米,全体农民喜气洋洋住进了独门独院的二层小楼。
媒体曾报道,周家庄第十生产队党支部书记韩平锁说:这里的女子不愿嫁到外村去"单干",外村男子反倒愿意"招进来",当上门女婿。周家庄第九生产队党支部书记翟振军说:"我们这里没有贫困户,也没有暴发户,贫富差距很小,社会秩序稳定。外地人非常羡慕,想方设法到周家庄落户,我们队430户,招上门女婿的就有30多户。"
周家庄细密工分的最初制定者是雷金河。直到2001年去世前,他一直是周家庄的灵魂人物。 雷金河,1921年3月10日出生于河北省晋县周家庄乡周家庄村一个贫困农民家庭。1944年入党后即任周家庄村党支部书记,领导了周家庄村的抗日游击战、地道战和土改运动。是周家庄村抗战时期"十七烈士惨案"的幸存者。5
1952年,雷金河参与领导晋县第一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成立,1953年组织办起周家庄村初级生产合作社,任村社党支部书记兼乡党总支副书记,1956年组织6个村成立联村高级社,并任联村高级社总支书,1962年任周家庄公社党委书记,带领全社农民努力奋斗、艰苦创业,改变了周家庄贫穷落后的面貌,使集体经济逐年壮大,社员生活不断提高,走上了共同富裕道路。
我不知问的是当时的人民公社还是现在唯一保留的周庄人民公社(我只是在网上看见,没去过),如果说的过去的人民公社,我还可以说说我的看法,因为我在农村生活了二十年。那时的农村是集体经济,队为基础,分级核算,我处在边远农村,那时生产队没有任何经济基础,就连养殖业都没有,除了种粮食外,没有任何可赚钱的经济作物,劳动力日值几分至一毛多钱,吃穿堪忧,但那时的人没有追求享受的奢望,没穿没吃住房差,还是每天乐哈哈的,无忧无虑,因为大家都差不多,那时社会也不复杂,盗抢等刑事案件少,可以是夜不闭户。如果一致坚持人民公社制度,发展到现在,是否幸福也很难说,即使物质丰富了,也不见得就有幸福感。这要看一个大队一个公社的带头人怎么样,如果是大公无私带领大家奔小康,就有可能得到幸福,反之,还是受苦受穷,何来幸福感?
你既然问了,说明你知道这个"人民公社"在何处,你自己去当地当住几天走访几户社员,他们过得怎么样不就知就知道了,还用来这问别人吗?
但是我想,就是有这样的"人民公社",也不会是延续着上世纪"人民公社"的经营方式,肯定是实行着"责权利"相结会的经营方式,按劳分配、按股份承担盈亏。如果还是上世纪"人民公社"的经营方式,公社里的勤快人是不会养懒人受懒人剝削的。
河南省漯河市临颖县南街村就是走的毛主席路线,吃大锅饭,住集体房。医疗,教育,都是公费。孩子一出生所有花销全部都是集体。
这个问题只有到至今还存在的"人民公社"去看看去调查才知道才有发言权、否则的话是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