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的最后几年是怎样度过的?自从弃守长安以来,玄宗一直都在失去,失去都城,失去宰相,失去爱妃,失去皇位,直到失去自由。 回到长安,太上皇李隆基被肃宗李亨安排住进了兴庆宫,这里是李隆基做藩王时的府邸,后来当了皇帝,李隆基就将这里改造成了行宫。一开始,李亨对太上皇还算孝顺,父子关系也比较融洽。他会相互串门探望,父慈子孝,其乐融融。兴庆宫建在闹市之中,宫墙也比较矮,李隆基没事儿喜欢登高远眺,来往的百姓经常能看到太上皇站在楼上。于是就有了这样一幕,李隆基在楼上和百姓父老打招呼,下面的百姓也叩拜喊着万岁。可能好久没人这样对自己膜拜了,李隆基很高兴,有时候还命人设宴款待这些路过的百。不仅如此,李隆基经常还邀请以前的旧臣来兴庆宫叙旧,高力士、陈玄礼、玉真公主这些亲信一直陪伴左右。 公元758年10月,73岁的李隆基重游华清宫,触景生情,睹物思人,满脑子都是杨贵妃的身影。回长安后,他上疏肃宗,说想给贵妃改葬,毕竟当年马嵬驿之变,贵妃惨死,只用了一张破草席卷着。尸体就匆匆下葬了。其实这个要求并不过分,肃宗也表示同意,但是礼部侍郎却坚决反对,说,改葬就等于平反,要是给杨贵妃和杨国忠平反,那就是否定了马嵬驿之变的合法性,也就是否定了陛下您。就这样改葬的请求被肃宗驳回。没办法,玄宗只能派人秘密去马嵬驿就地改造了。贵妃派去的人回来说,贵妃的肌肤。已经腐坏,只剩下香囊还在。玄宗听后老泪纵横,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这样安详不问政事的日子,李隆基只过了两年就结束了,原因是得罪了一个小人李辅国。此时李辅国可是肃宗身边的大红人亲信,可是太上皇身边这些老人,尤其是高力士、陈玄礼这些老干部老资历,都看不起李辅国这小人,李辅国怀恨在心。它就像肃宗进言说,太上皇在兴庆宫经常召见以前的旧臣,特别是高力士、陈玄礼这些人更是日夜不停地陪在身边,他们很可能在密谋复辟,陛下不可不防。听到这个话,李亨不以为然,说,太上皇不会吧?李辅国接着说,太上皇虽然不会,但是他身边那帮人就不好说了,为了江山社稷。陛下还是要防患于未然。现在太上皇住在兴庆宫,和外界沟通太方便了,这样不利于管理,也不利于太上皇的休息。不如让太上皇迁居太极宫,那里深宫高墙,可以避免小人进出,而且太上皇还可以颐养天年。 明摆着李辅国出的这个主意,就是要软禁太上皇。肃宗李亨没有明确回答,这种事儿怎么能明说呢里?李辅国看肃宗并没有反对,就表示是默认了,于是他心领神会,马上就干,先从兴庆宫的御马下手。李辅国打着肃宗的旗号,命人将兴庆宫的300匹马全部迁走,只留下了十匹,原因是马是战略物资,必须由朝廷统一调配。得知这个消息后,李隆基忧伤的对高力士说,吾儿为辅国所惑,不得忠孝义。李辅国一看,牵了你的马。你也不敢怎么样。于是他开始上正餐了。 公元760年7月,李辅国又以肃宗的名义请太上皇去太极宫游玩。结果李隆基一行刚出兴庆宫,就被眼前的阵势吓到了。李辅国带着500名刀斧手战刀出鞘,拦住了他们,并说,陛下有旨,兴庆宫低洼潮湿,派我等前来伺候太上皇迁居太极宫,75岁的李隆基吓得差点从马上摔下来。这时,一旁的高力士厉声大喝道,50年太平天子在此,李辅国何得无礼?这句话还真把李辅国镇住了。 没办法,李辅国只好下马跪拜,为太上皇牵马。接着,高力士又说,将士们,太上皇命我问大家好,就这样,500名刀斧手也收回了兵器,大家跪拜,高呼万岁。虽说李隆基保住了面子,但迁居太极宫却没有改变。从此,李隆基就身居深宫,而且身边所有的亲信都被调开,高力士王承恩被流放,陈玄礼被迫辞官,甚至身边的佣人也全被李亨换了一遍。至此,李隆基失去了他最后的自由和尊严。生命中的最后两年,李隆基就是在这样的孤寂中度过的。 一开始,李亨还会来看望父皇,可后来他也病倒了。父子二人就再也没有见过面,倒是孙子李玉常常来看望爷爷,伺候爷爷吃药,这可能是李隆基最后的欣慰了吧。至此李隆基失去了一切,权利,女人,甚至是自由。李隆基此时也真正的成为了"寡人"被软禁的李隆基郁郁寡欢,终于在宝应元年四月初五与世长辞,享年七十八岁。 纵观李隆基的一生,前期励精图治,开创了开元盛世,而晚年却听信谗言,老迈昏聩。竟然犯下了无数次极其低级的错误,葬送了大唐盛世的同时也葬送了自己的一切,不禁令人唏嘘命运的无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