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岁的小孩应该是小学高年级的学生了,有如此的阅读兴趣,的确是难能可贵。对于具有阅读兴趣的学生,一般来说,他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表现出很强的自主性。在语言方面,无论是理解能力,还是表达能力也是十分出色。可为啥他的语文成绩不见好呢?我们从试卷上就可找到答案。语文试卷的考题内容基本上是两大版块。一个版块是知识部分,这一部分的内容以基础知识为主,是考核学生关于字词句段的基本知识内容,主要是看平常的日积月累,如果是百分试卷,分配大概是五十分,对于记性好,学习态度端正的学生是不会丢分的。而粗心大意,又贪玩的孩子往往丢分较多。另一版块是能力部分,这一部分内容又分为阅读和作文。阅读以理解能力为主,也综合了基本知识的应用。分配在阅读方面的分数大概是二十分。对于喜欢课外阅读的学生来说,理解方面不会丢分,而基本知识应用方面就有可能丢掉一些分数。习作是对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考核,一般分配的是三十分,喜欢阅读课外书的学生,这是他们的强项,可以得到百分之九十左右的分数。一个十岁的孩子,又特别喜欢阅读课外书,这就难免分散了他的精力,语文基本功就不得到扎扎实实的训练。因此,在屡次语文测验中就很难看到了他的高分了。我认为这大可不必担心,只要孩子保持阅读兴趣,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基础知识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生活经验的日积月累,随着阅读量的增大,慢慢地也就补上了,到了中学阶段语文成绩就一定会有起色。我记得我小时候,老师讲多位数除法,我当时总也听不懂,总也学不会,后来不也自然而然地掌握了吗?就这个道理,别着急。但还是要重视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加强基本功的训练。 这个问题思考语文基础知识指什么说的,答案就在这里。语文知识分几大类,字词句段文,写作知识,表达方法,修辞手法……这里有具体的知识点,每个知识点要认识要知道作用,也就是发现语文知识找到知识点体会知识点的作用。如,表达方法:叙述,描写,议论,忬情。看了书不知道这些知识,体会不到这些知识的作用,提高表达能力是空话,再如,修辞手法,也是如此。学语文就应该知道学什么,这是最重要的。 试答如问如下: 你急什么急。 送你一个成语,厚积薄发。 小编简介: 孙庆国:读了不到2年高中,教了不到3年学(民办教师),参加了4次高考(自学高中教材)的机械工程师。 孙庆国:业余时间专注中高考30年,对中高考至今"不忘初心"、"痴心不改"、"死不改悔"、"顽固不化"、"一如既往"。 我孩子初二,我以对他们班孩子几次语文考试成绩的观察来说一下这个问题。 孩子班上有几个酷爱阅读,作文特别好的孩子。我曾经读过这几个孩子的作文,文笔好,感情细腻真挚,文章结构详略得当,孩子的写作技巧很高超。 每次孩子学校的文艺汇演,基本都是这几个孩子负责撰写主持词或串场词。 但很奇怪,这几个孩子中除了个别孩子,语文成绩其实并不是太突出。 这次期末考试,孩子班上语文成绩第一(93/100)、第二(91/100)的两个孩子,课外阅读量一般,平时作文表现也一般。其中一个孩子60分基础分,几乎拿到了满分。 为何会如此呢? 以100分的试卷为例,60分为基础分,40分为作文分。 40分的作文分中,36分以上为高档分数,32分为中档分数,30分以下为低档分数。绝大多数孩子作文分基本都集中在32分中档线上,因为从小学到初中,作文考核的套路化模式非常明显:基本都是正能量故事,歌颂友情、亲情、坚韧等思想主题的故事,孩子们一般只要准备几套作文模板,考试都能套用的上。 这种考核就导致作文分其实不是拉分的关键,基础分才是。 而爱阅读,作文好可不必然与基础知识好能紧密联系。语文基础知识很琐碎:标点符号、病句修改、文学常识、阅读理解等,好多只涉及语文的基本功,这需要对基础知识的熟谙于心。另外,中国从小学到初中,语文的应试化套路化思维很明显,语文的阅读理解只要顺着那些答题套路去回答,基本都差不离。 阅读量大,作文好的孩子思维很容易天马行空,其实是不适合局限在一个小圈圈里做文章的,而语文考试要求的是界限,你必须在这个界限里,不能越雷池半步。 这就导致作文好,阅读量大不一定与成绩高挂钩,比如我,很擅长写作,但读初中高中的时候语文成绩其实一点都不突出。 所以,要应对中国的语文考试,光靠阅读和写作文还不够,必须回到书本回到基础做文章,方为正道。 以上,供参考。 这是一个困扰着很多家长的问题。 从专家到老师,都说要多读课外书语文才能好,可是我们的孩子读了很多的课外书,语文还是不见成绩提高,作文不会写,阅读题理解不了。这是为什么? 首先我们要肯定一定,多读课外书是没错的。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语文更是不可能学好的。这就像在给一个房子打地基,把房子比喻成语文成绩,房子越高,地基需要越深。语文学得好,阅读的基础也要打牢才行。 而看那些语文学习好的,无不是地基打得牢,阅读量又大,阅读质量又高的。 所以这就引出了一个话题。如何从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呢? 什么是量的积累,什么又是质的飞跃。举个例子,从1到2到3再到4是量的积累,而从4直接到10,到40,则是质的飞跃。 而表现的语文上,如果孩子一直坚持阅读,但孩子的成绩如果一直在80左右,可以理解为他一直在积累量。而如果一旦到上了90,并且保持住了。则可以理解为发生了质的飞跃。 明白了语文学习量与质的关系。我们再进入具体分析。 一、量的积累需要长时间持之以恒,而阅读真正对学习发生作用,可能只是量的10%在起作用。 我举一个例子。据说著名作家海明威的《丧钟为谁而鸣》这部著作的结尾一共修改了47次,最终的结果一定是只能有一个结尾。这说明,如果没有47次的修改,就不会产生那一次满意的结尾。这说明什么?如果把写作也比喻成生产的话,47:1,这是一个非常低的产出比。 而实际上,这对于阅读的输入到写作的输出,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比例。 一个作家出版一部作品,我们最终看到的是20万字,可是他准备的资料,写过的初稿,最后删掉,重写,再反复修改。可能至少要200万字。但如果没有这200万字的努力,何来最终呈现出的20万字的精品。曹雪芹写《红楼梦》也有"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经历。没有这些,就没有最后真正作品的呈现。 再说到语文阅读上,无论是阅读题还是作文写作,没有大量的阅读积累,就不会有理解能力的提高,不会有写作能力的进步。而积累的过程是: 读过的——积累的——掌握的——运用的 经历这样四个阶段之后,你会发现,真正实现"运用的",需要太多"读过的"。好比下图。 阅读是基础,缺不了,但只是必要条件,还需要多写多练,才是真正把阅读转化成语文能力 阅读是一种能力,语文学习也是一种能力。阅读能力是任何学习能力的基础 。可是我们这里说的阅读,并不是仅仅是看书,或是看书多。而是"学会阅读"。如果能更好地阅读,家长和同学们可以去看一本书《如何阅读一本书》。一定会有非常大的收获的。 但是作为一名10岁左右的小学生,阅读最重要的,也是最简单的提升能力的方法就是边读边动笔。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话好强调的其实就是学习中思考的作用。 而思考是一个手,眼,脑协同的过程,很多同学读书,过眼不过脑,导致阅读效率非常低。 读书动笔,哪怕在书上画一画,圈一圈,或是写个旁注、随感,写个读后感,通过这样的更加系统、深入的思考,促进阅读的吸收。 这也可以理解为要做读书笔记。而小学生如何做读书笔记,我也专门写过文章的。大家可以在我的各个自媒体平台查到的。 所以,千成不要把阅读理解与语文能力简单地画等号。二者之间并没有必然性。 与数学相比,语文学习的技巧方法与刷题同样是必要的 以前家长们总有一个误区,一些老师也曾这样讲过:语文成绩的提高不在一时,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 这句话对了一半,确实不在一时,也无法在一时。可是长期积累怎么做,没有说清楚。这就回避了问题的重点所在。 长期的积累,需要不断地,有针对性地做一些专项练习,测试。比如基础知识,比如现代文阅读,比如古诗词赏析,作文更是要多写多练才能提高。 而这个过程确实是漫长的,甚至进步的感受也是缓慢的,甚至有时候还会觉得退步了。 为什么呢?也与语文这一学科的特殊性有很大关系,因为语文太活泛。 数学一二年级学加减法,三年级学乘除。泾渭分明。 可是语文呢,有时候三年级的考题五年级来做也是错误百出,五年级的卷子让三年级做,也未必会差。 语文的特点决定了,积累与进步总是"润物细无声"。可是要做的工作,一点也不少。 所以,话说回来,语文学科也与数学有一个共同点:需要刷题。也就是说,同样也要注重操练。 多做一些题,通过做题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通过总结,找到方法,不断查缺补漏。作文更是要多练笔,多修改,多从优秀作文里借鉴。更是一刻不能停。不然很容易出现倒退与反复。 至于具体的方法,我相信没有一个包打天下,万试万灵的方法。如果哪位语文老师说:用我的方法,包你的孩子期末提高20分。听归听,千万别信,还是离远点吧。 以上分析,希望能对家长有所启发,能对孩子的语文学习有所帮助 。 我是 @林老师讲作文 ,如果文章对你有所帮助或受益,别忘了关注、点赞,转发。任何有关孩子阅读与写作的问题都可以与我交流。我将竭尽所能帮助家长朋友。 给你分享我儿子的亲身经历,从小我儿子就喜欢看书,各种各样的,文学,军事,政治,历史,天文,人物传记等等等等,涉猎面包含方方面面,我家的书多到可以开一个小型的书店。但是从小学看图写话开始,他一写作文我就一个头变两个大,直到初中也没好转,整个初中三年,他的语文成绩从来没上过A,都在B或B+徘徊(儿子所在重庆市某市级直属重点中学校A等划分在年级前600名)我也一直疑惑不解,不是说语文要好就要多看书增加阅读量吗?难道我儿子看的书还不够?直到今年上高中,从第一次周考开始,语文成绩突飞猛进,达到了年级260名左右(最近一次月考,在他附近5分左右,分数竞争达到了1分近40名的差距)并且一直保持。我问老师,为什么初中从来没上过A等,高中一下子就上去了?(初中高中在同一个学校)老师说这得力于他一直以来的强大阅读量多且广,以前是输入,现在是输岀,对应了高中语文的要求阅读理解能力,所以成绩自然就上去了,并且学得比较轻松。希望可以帮到你。 喜欢看课外读物与语文成绩不能划等号,一般来说具有辅助作用,但是语文考试重在字词句的理解和对文章内容的精准把握,对于作文更是要讲究章法。课外读物就像语文学习的一种辅料,并不能作为主食,用得好才可以让考试锦上添花。 我出身农村,从小学到高中没有买一本课外读物,也遇到一些学生特爱看书。特别是我的高中同桌,一有空就钻进了书店,可是发现他们的语文成绩并不是很好。我和他们的成绩差不多。特别是高二以后,我的语文成绩凭空突飞猛进,就在于研究了阅读理解的答题技巧,看了作文比较好的同学的写作特点。当然,字词句的扎实基本功必须要有的。 我真正喜欢课外阅读是大学毕业走上工作的时候。买了智能手机,读书非常方便。当然我看的都是经典好书,常常废寝忘食,比电视剧还过瘾。即使拿起曾经学过的语文课本的文章读起来也是津津有味,常常泣不成声,鼻涕眼泪掉下来。这是小时候上学读书的我感觉不到的,那时候读语文课本和数学一样,冷冰冰没有任何体会,只是机械的记忆和学会考试。 说了这些不知道大家明白了什么?我觉得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是缺少现实生活的深入体会的,看再多的书,在理解和体会上是很肤浅的,喜欢课外读物甚至痴迷对语文考试没有根本性影响,看看语文考试的内容就知道了。我本身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几乎没有碰过课外读物,在重点高中,有一次还考了全班第一,让很多同学羡慕不已。主要在于找到了阅读理解的答题技巧和方向,其实我也不懂,对于作文也是这样,内容不变,只是写作结构,排版,字体稍微追求一下成绩就好许多了。 现实就是这样,你拼命的读书,不如人家随便学学考考。很多人认为数学是这样的,其实语文也是这样的,对于会考试的学生,上课认真听,课后完成作业足矣。当然,想要锦上添花是离不开生活,离不开大量的课外阅读的。 总之,语文考试考查的是字词句的扎实基本功,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课外阅读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起不了决定性作用。我是这样想的,大家觉得呢? 读物是答案,语文是告诉你这个答案是怎么来的,知其然才知其所以然。 小孩子喜欢看课外书是好事,说明孩子有读书的兴趣。但是读课文书的多少,与孩子语文成绩的好坏没有因果关系。 "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这句俗话,大家应该都很熟悉。 小孩子看课外书,也可以分为"会看"和"不会看"的。简单地说,"会看"的,就是看了课外书有助于学习的;"不会看"的,就是看课外书和学习成绩是两码事儿。 关于小学生看课外书,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主旨是:读课外书时,手边一定要有一本字典或词典。因为孩子在读课外书的时候,一定会遇到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这个时候,就应该查字典或词典,知道它怎么读、什么意思。这是读课外书的一种重要的收获。 简单地说,读课外书的孩子孩子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看热闹;一种是看门道。 先说"看热闹"。有些孩子看课外书,就是为了看书中的故事。这些孩子特别爱看的是童话故事,不是因为他们有颗童心,而是因为他们很享受、很向往童话里的世界。 有时候,他们会把同一个故事看上好几遍,而且还会给别人,尤其是他们的好朋友讲,有时候还会模仿故事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等。 这些孩子,不但读懂了课外书,而且还能把其中一些特别的情节演出来,应该说他们读得很认真。实际上却不是这样的,他们恰恰读得很肤浅,也就是上面说到的,他们只看故事,而忽略了其他很多跟语文有关的知识。比如,"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等,孩子只有阅读,没有思考。这是下面要说的内容——看门道。 对于十岁的孩子而言,能从课外里,看出"门道"来,说易也不易,说难也不难。 除了上面提到的,看课外书要备好字典、词典之外,准备好纸和笔也是很有必要的。有句话叫:不动笔墨不读书。它的意思是:不动笔去记录而只一味的读和背,就不算真正的读书。所以读书要养成记读书笔记的习惯,可以做摘抄,也可以写心得、记体会。对于小学生而言,这些都是可以做到的。 孩子在读课外书的时候,不能是只读,而是在读的同时,或读过一篇文章之后,要知道文中出现的新字、新词的意思。再者,可以摘抄其中的好词好句,特别是自己以前从没遇见过的个别词语的搭配用法。第三,就是要想想,说说读过一篇文章的收获、体会,自己应该向作者学习些什么等等。最后可以模仿写作。 人们说"开卷有益",但是要让孩子读课外书有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对于课外书的选择也是非常重要的,不是说孩子读什么样的书都可以。至于孩子该读哪些书,一要根据老师的要求,二可以到网上搜一下,适合某个学龄段的课外书目,再给孩子买来读。 孩子喜欢看书,是好事,但还需要老师、家长正确地、适当地给予指导。让孩子的课外书不"白"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