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关员自己的故事85后博士我在机场守国门
从疫情初始第一次穿上防护服登上飞机,到如今数次走进封闭专班,在坚守国门一线的一千多个日夜,让我对"国门"和自己的专业有更深的认识。
我叫朱旭辉,是一名医学免疫学专业博士,也是一个标标准准的"85后"。2020年从部队转业至海关,一上岗就在疫情防控第一线。驻守国门的三年,我对数以千计的进出境旅客开展过流行病学调查,排查并转运有症状人员数百人。
南京禄口机场海关关员朱旭辉(右)协助转运有症状旅客
不久前,我在通道上医学巡查时发现一名旅客体温异常,随即对他开展体温复测,温度显示39.0℃。我们立刻加强关注,做好防护,并对旅客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头特别的疼痛,也不知道是什么情况。"旅客不断地用纸巾擦拭额头的汗水。
然而,通过仔细观察旅客体征,我初步研判该名旅客可能并不是新冠肺炎,经过详细询问后,得知他有非洲旅居史并曾经有蚊虫叮咬经历。"可能是疟疾!"我心里一沉,相比于新冠,疟疾发病更急、症状更重、风险也更高。为了尽快确认旅客病情及时接受针对性治疗,我立即对他采集血液样本。
旅客一听说自己有可能患有疟疾,立刻慌张地从椅子上站起来,不停地询问:"确定是疟疾吗?听说这个病很厉害,有可能致命,那我会不会有生命危险?"我一边安抚着旅客紧张情绪,一边安排转运相关事宜,并在转运旅客时详细告知转运部门相关情况,为准确治疗争取了时间,当天夜里得知旅客的病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悬着的心才终于落下。
后续接报从该名旅客的血液样本中检出恶性疟,是三年来南京海关关区首例。我一刻不敢放松,立即根据此次病例处置情况完善现场医学巡查、流行病学调查等工作指南,为口岸和地方卫生健康部门疫情防控中多病同防提供教学案例。
对旅客进行体温复测
在一线工作,专业能力决定我们解决问题的难度,而科技应用则决定我们解决问题的速度。一直以来,健康申明验核和旅客测温环节是现场通关的重要节点,不少旅客下机后因为健康申明申报有误需要反复修改,甚至有的要重新申报,极大影响了通关速度。
我利用航班间隙与业务专家们一起讨论改进方案,最终决定引进智能验核测温闸机和自助申报核验一体机,并将系统调整统一。机器运进航站楼是周六晚上,工程师因疫情管控原因无法进入,安装设备的重任落在了我们自己身上。记得那个晚上航站楼外下着暴雨,航站楼里的我要抓紧利用这一晚的航班空档安装调试好设备。我趴在闸机里,按照使用说明安装每一个零件,固定每一个螺丝,连接每一条线路,然后又根据工程师线上指导,连接电源、网络、终端,一遍遍与后台的技术连线测试,确保设备运行正常。
设备试用的第一天,旅客和关员一致反馈"太好用了"!新的设备可以直接调取航班舱单中旅客的信息,旅客在修改时只需要点击确认就能完成申报,还能打印纸质二维码。看到设备顺利运行,效果出众,我心里满是成就感。由于跨界做了一次旅检现场的工程师,现在同事们都调侃我是手术刀变成螺丝刀,弃医从"修"了——修理工的"修"。
登记旅客信息
转载请注明来源"海关发布"
供稿/ 南京海关
监制/ 陶永
审校/ 孙伟如、雷煦
编辑/ 代俊
美术编辑/ 卫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