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王三十六年(戊子,公元前三三三年) 初,洛阳人苏秦说秦王以兼天下之术,秦王不用其言。苏秦乃去,说燕文公曰:"燕之所以不犯寇被甲兵者,以赵之为蔽其南也。且秦之攻燕也,战于千里之外;赵之攻燕也,战于百里之内。夫不忧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计无过于此者。愿大王与赵从亲,天下为一,则燕国必无患矣。 "文公从之,资苏秦车马,以说赵肃侯曰: "当今之时,山东之建国莫强于赵,秦之所害亦莫如赵。 然而秦不敢举兵伐赵者,畏韩、魏之议其后也。秦之攻韩、魏也,无有名山大川之限,稍蚕食之,傅国都而止。韩、魏不能支秦,必入臣于秦。 秦无韩、魏之规则祸中于赵矣。臣以天下地图案之,诸侯之地五倍于秦,料度诸侯之卒十倍于秦。六国为一,并力西乡而攻秦,秦必破矣。夫衡人者皆欲割诸侯之地以与秦,秦成则其身富荣,国被秦患而不与其忧,是以衡人日夜务以秦权恐愒(kai)诸侯,以求割地。 故愿大王熟计之也!窃为大王计,莫如一韩、魏、齐、楚、燕、赵为从亲以畔秦,令天下之将相会于洹(huan)水上,通质结盟, 约曰:‘秦攻一国,五国各出锐师,或桡(nao)秦,或救之。有不如约者,五国共伐之! ’诸侯从亲以摈(bin)秦,秦甲必不敢出于函谷以害山东矣。"肃侯大说,厚待苏秦,尊宠赐赉(lai)之,以约于诸侯。 于是苏秦说韩宣惠王曰:"韩地方九百馀里,带甲数十万,天下之强弓、劲弩、利剑皆从韩出。韩卒超足而射,百发不暇止。以韩卒之勇,被坚甲,跖(zhi)劲弩,带利剑,一人当百,不足言也。大王事秦,秦必求宜阳、成皋。今兹效之,明年又复求割地。与则无地以给之,不与则弃前功,受后祸。且大王之地有尽而秦之求无已,以有尽之地逆无已之求,此所谓市怨结祸者也。不战而地已削矣!鄙谚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夫以大王之贤,挟(jia)强韩之兵,而有牛后之名,臣窃为大王羞之。"韩王从其言。 苏秦说魏王曰:"大王之地方千里,地名虽小,然而田舍、庐庑(wu)之数,曾无所刍牧。人民之众,车马之多,日夜行不绝,輷(hong)輷殷殷,若有三军之众。臣窃量大王之国不下楚。今窃闻大王之卒,武士二十万,苍头二十万,奋击二十万,厮徒十万;车六百乘,骑五千匹,乃听于群臣之说,而欲臣事秦。愿大王熟察之。故敝邑赵王使臣效愚计,奉明约,以大王之诏诏之。"魏王听之。 苏秦说齐王曰: "齐四塞之国,地方二千馀里,带甲数十万,粟(su)如丘山。 三军之良,五家之兵,进如锋矢,战如雷霆,解如风雨。即有军役,未尝倍泰山,绝清河,涉渤海也。临菑(zi)之中七万户,臣窃度之,不下户三男子,不待发于远县,而临菑之卒固已二十一万矣。 临菑甚富而实,其民无不斗鸡、走狗、六博、阘(ta)鞠。临菑之涂,车毂(gu)击,人肩摩,连衽成帷,挥汗成雨。夫韩、魏之所以重畏秦者,为与秦接境壤也。兵出而相当,不十日而战胜存亡之机决矣。韩、魏战而胜秦,则兵半折,四境不守;战而不胜,则国已危亡随其后。是故韩、魏之所以重与秦战而轻为之臣也。今秦之攻齐则不然。 倍韩、魏之地,过卫阳晋之道,经乎亢父之险,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比行。百人守险,千人不敢过也。秦虽欲深入则狼顾,恐韩、魏之议其后也。是故恫疑、虚喝、骄矜(jin)而不敢进,则秦之不能害齐亦明矣。夫不深料秦之无奈齐何,而欲西面而事之,是群臣之计过也。今无臣事秦之名而有强国之宝,臣是故愿大王少留意计之。"齐王许之。 乃西南说楚威王曰: "楚,天下之强国也,地方六千馀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 秦之所害莫如楚,楚强则秦弱,秦强则楚弱,其势不两立。故为大王计,莫如从亲以孤秦。臣请令山东之国奉四时之献,以承大王之明诏。委社稷,奉宗庙,练士厉兵,在大王之所用之。故从亲则诸侯割地以事楚,衡合则楚割地以事秦。此两策者相去远矣,大王何居焉?"楚王亦许之。 于是苏秦为从约长,并相六国,北报赵,车骑辎重拟于王者。 拓展 1.韩非子:"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 从战国地图上看,秦国在西部,韩国、赵国和魏国在中央,燕国在北方,齐国在东方,楚国在南方。韩、赵、魏三晋北连燕国、南接楚国,即所谓纵的解释:南北为纵,合关东之为纵。 由此可见,合纵实质是联盟制衡。六国分别与秦国形成东西向的联合,即所谓横的解释是:东西为横。 连横实质则是追随不帮。 2.以六打一的合纵联盟为何败给了秦国的连横?一是 错综复杂的利益牵扯。 联盟所存在的必要,并不是为了整体的发展而只是为了保全个体的生存。每个国家都想出最少的力却拿最大的战果。伊阙之战当中,齐国不仅趁机吞并了宋国,更没有及时的支援战场让韩赵魏三个国家损失了二十多万士兵,联盟内部的冲突也陡然爆发。二是合纵联盟内部松散,有仇恨存在。三是合纵联盟国家付出的代价不同。 魏国,这个国家与秦国属于邻国,战争一旦爆发必定是首当其冲的。 四是秦国与齐国连横,是两个国家的盟约。 对齐国来说,连横的保障其实是比合纵要多的多的;在战国后期,因为齐国倒向了秦国的阵营,致使其他五个国家在蒙受灭国之灾的时候失去了支援,最终合纵也就被轻而易举都瓦解了。五是秦国国家实力占据压倒性的优势。 李信带领秦军二十万南下灭楚,几乎全军覆没,但秦国并没有经历多少喘息的机会,就发动了更大规模的灭国战争,由王翦带领举国之兵六十万南下灭楚,这两个战争相隔时间并不长,前后相差不到一年。 3.合纵连横的几个阶段。第一阶段:秦国合纵破魏,抢夺河西之地。 马陵之战,魏国被齐国重挫,一蹶不振。此后10年时间,秦国趁魏国新败,完全夺取了河西之地。此后,秦国进入了"进可攻、退可守"有利战略位置。 第二阶段:秦国计出连横,五国合纵失败。 公元前329年,秦国全面突破黄河攻魏。秦国开始正式实施连横之计,即齐秦两个强国迫使其他国家"事一强以攻众弱"。公元前319年,楚、燕、韩、赵、魏五国再次组织合纵攻秦,楚怀王担任纵长。虽然合纵协议达成了,但楚国隔岸观火不出兵,燕国国力太弱无战力,最后,秦军在函谷关、修泱两次大破韩、赵、魏联军,第一次合纵攻秦宣告失败。 第三阶段:张仪巧舌如簧,齐楚联盟瓦解。 五国合纵失败后,齐、楚两国感到了秦国的巨大威胁,两国迅速结为联盟,成为了合纵抗秦的主力。公元前313年,秦国张仪入楚,许诺只要楚怀王与齐国断交,就割让六百里土地。公元前312年,楚怀王因受骗而兴师伐秦,但是先后在丹阳、蓝田被秦军大败,还失去了汉中之地。公元前311年,楚怀王无奈参与秦国连横,进而对抗关东诸国。 第四阶段:张仪离开秦国,楚国国力殆尽。 公元前311年,秦武王继位,秦武王是武将出身,早就不喜欢凭巧舌如簧的张仪,张仪被迫投奔魏国。齐国因为楚国背叛,联合韩、赵、魏攻楚,楚国战败。从此,楚国国力损耗殆尽,一蹶不振。 第五阶段:齐国合纵破秦关,秦国合纵灭齐国。 公元前298年,楚怀王持续修好齐国,希望重建齐楚联盟。于是,秦国将楚怀王骗到秦国,并扣押了起来,这彻底刺激了关东六国。齐国联合韩、魏两国合纵抗秦,而秦国盟友赵、宋两国袖手旁观,致使合纵联军与秦国在函谷关对峙三年后破关而入,迫使秦国将武遂还给了韩国,将封陵还给了魏国。公元前286年,齐国灭亡宋国,大有"两逼三晋,吞并周氏,有取代天子之势"。公元前284年,秦国逼迫赵、魏、韩、燕四国与自己合纵攻齐,通过济西之战攻破齐国,并且消耗了赵、魏、韩、燕四国大量军事力量。第六阶段:战国合纵余辉,秦国统一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