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1360年-1424年)是明朝第三代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受封为燕王(今北京),后发动靖难之役,攻打侄儿建文帝,在应天府(今南京)夺位登基。死后原庙号为"太宗",百年后由明世宗朱厚熜改为"成祖",明成祖的统治时期被称为"永乐盛世"。 明成祖朱棣 朱棣登基后,废除建文帝的年号以及帝位,从根本上就不承认这个皇帝的存在,并称当时是洪武三十五年,自己是在明太祖皇帝手上继承的皇位,以彰显他的正统地位。但是他夺侄子的皇位确实是真实存在的,故而在当时的天下人看来,认为朱棣非正统的是大有人在的。所以明成祖朱棣无疑是明朝众多帝王中最具争议的一位,他既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盛世时期—"永乐盛世",又为众多后世学者所诟病。他一生文治武功,取得了很多丰功伟业,就是为了证明自己称帝的合理性。 一、为避免自己的前车之鉴,继承削藩政策 朱棣当了皇帝之后第一件事,居然也是削藩。作为资深藩王,又亲自起兵造反夺得了皇位,朱棣比任何人都清楚藩王制度对于中央皇权的威胁。 将边镇藩王迁往内地,趁机削夺其军权。朱棣即位当年,便将谷王由宣府迁往长沙,宣府三护卫只有一支改为长沙护卫,仍然隶属谷王府,其余两支却分别派往保定和定州。永乐元年,宁王朱权被迁往南昌,理由是"大宁兵戈之后,民物凋耗";同时改南昌左卫为南昌护卫,隶属宁王府,宁王原来的营州三护卫,却分别被改为隆庆左右卫及宽河卫。 明成祖削藩 削夺王府护卫。朱元璋创立王府护卫制度,这些护卫甲士由亲王自己统帅,少到3000人,多有几万人。这么多诸侯王,加在一起可是一股不可小觑的武装力量。朱棣削夺王府护卫,主要采取了三种方法:罗织藩王罪名,借机削夺王府护卫;将涉嫌谋逆的亲王夺爵,除去封国;分亲王护卫给郡王。 剥夺军事指挥权。洪武时,诸王带兵打仗、节制公侯,是实质上的军事统帅。建文四年七月,朱棣在给岷王朱楩的信中,开始要求岷王凡事要与朝廷所派遣的都督商议:"今遣都督袁宇赴云南整肃兵备,镇抚一方,凡事可与计议而行。夫藩屏至重,贤弟宜慎出入,谨言节饮,庶诸夷有所瞻仰,而不负兄之所望。"一改过去亲王节制将帅的局面。永乐一朝,朱元璋所封诸王不再参与任何军事战斗,军事指挥权也不复存在。 二、迁都北京,北建紫禁城,南营武当山 明成祖朱棣开始被封为燕王,坐镇北京为明朝守卫边塞,利用他的能征善战,提防逃回老巢的蒙古人再度侵扰,所以北京是他的根基之地。在即位后的最初十几年,朱棣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南京皇宫中度过,但是由于南京的王公士族从心里对他有非议,总觉得根基不稳、芒刺在背,朱棣就已经在心中打定主意要迁都北京了。 永乐元年,礼部尚书李至刚等人进言:"昔帝王起……于肇迹之地皆有升崇。切见北平布政司实皇上承运兴之地,宜遵太祖高皇帝中都之制,立为京都。"朱棣便顺势而为,"制曰:可。其以北平为北京。"永乐四年,淇国公邱福上奏:"请建北京宫殿,以备巡幸。"这当然也出自朱棣本人的授意,邱福的上奏得到批准之后,北京建造宫殿的事宜已经正式启动,当然并不是以迁都的名义,而是假借"建造行宫"之名。随后,朱棣又有计划地增加北京人口,各地移民、退伍的士兵,甚至是罪犯都被安置到北京,以增加其人口,为日后作为京城打下人口基础。此外,朱棣还身体力行,多次借巡狩、北征等名义多次到北京居住,减少在京城南京的居住时间,使得帝国的政治权力中心实质性地转移到北京。永乐五年,朱棣的徐皇后(徐达女儿)去世,朱棣将皇后陵寝建造在北京附近的昌平(今十三陵),而这一切都已经明白无误地表达了自己即将迁都北京的意愿,向朝中大臣们释放了信号。迁都北京,已经势不可挡。永乐八年,朱棣下令重修京杭大运河,打通淤废河段,修筑完成后,江南地区的物资就能以经济、高效的方式输送到北平了。 修建紫禁城 依照中国传统星象学,紫微垣被认为是天帝所居的宫殿,位于天中央最高处。天人对应,天上天帝,人间皇帝,因此为明成祖修建居住的故宫也称为紫禁城。于是明成祖下令仿照南京皇宫规格和模式开始营建北京的宫殿。期间共动用工匠23万人、民夫近百万人,至1420年历时14年方始落成。故宫共有8707间殿宇,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皇家高级建筑群,占地面积达72万平方米,规模宏大,庄严肃穆。故宫建成后,一直是明清两代封建皇帝统治全国的中心,至今已有600年的历史。 朱棣得位之初,天下反对者甚众。为杀一儆百,朱棣下令诛杀建文帝的死党齐泰、黄子澄等一万余人,甚至对敢于公开指责他的方孝孺尽灭"十族"。但朱棣明白单凭杀人是不能巩固政权的,还要老百姓从心里接受,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君权神授"的象征作用,就成为朱棣决策的一个重要选择项。他在中国宗教里选择了道教的真武大帝,继承大统之后,巩固皇位的第一件事,就是派高官祭祀真武,上表颂扬,宣扬新皇得位在于玄天所授,真武大帝是明朝的保护神。武当道士极为敏感,他们意识到复兴机会来临,于是积极参与到朱棣制造神话的活动中。1405 年起武当五龙高道李素希两次上贡结实的榔梅,因为榔梅呈实是"瑞兆",象征国家太平、五谷丰登,所以朱棣非常高兴,给予了极重的赏赐,并且在御制碑文中把这个神迹宣扬为真武神对他即位的赞赏。永乐十年,朱棣正式开始按照皇宫的规格和标准修建武当山。 南营武当山 真武大帝是北方之神,统帅北方,同时也是战神、水神和司命之神。因为朱棣起于北方,"真武神辅佐靖难、保佑燕王当皇帝"这一宗教说法,在中国古代尚道崇佛文化传统方面,能够成为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以藩王入继大统的合理、合法性依据。 三、五征漠北,有效打击蒙古各部 对古代的帝王来说,开疆拓土就是最大的丰功伟绩。《明史》中记载"六师屡出,漠北尘清"。就是说,明朝大军多次横扫漠北。但需要注意的是,明军横扫漠北并不意味着将漠北纳入了明朝版图,朱棣五次亲征漠北追击元朝残余势力,虽然这些战斗全部取得胜利,但明朝北部的边患问题却没有得到任何改善。每次打击完一个蒙古势力后,另一个蒙古势力又开始崛起,此起彼伏,直到朱棣去世,北方的蒙古问题仍和他登基之初的情况几乎一样。 五征漠北 不过,五征漠北一样具有重大意义,在明朝持续地打击下,漠北蒙古各部无法重新统一,结成联盟威胁明朝。朱棣在位期间,北方边患问题虽然没得到有效解决,但也没变得更糟糕,五征漠北虽然不能算功绩,但也不能因此指责朱棣劳民伤财,耗费人力、财力。 四、占领安南,表面成功实则失败 安南由中国的第一个南下的名人赵佗创立,即现在的越南北部地区,中国是安南的宗主国,其国王是要接受宗主国的册封。史书记载,永乐四年七月的时候,明朝的藩属国安南反叛了。安南在明朝是一个非常让人头疼的附属国,因为,安南经常是反复无常,投降了又反叛,反叛了又投降。到了永乐年间,安南又耍起了老把戏,开始反叛,宣布不再承认明朝是宗主国。在这样的背景下,明成祖朱棣决定派兵前去讨伐,以彻底收复安南。 占领安南 永乐五年,安南叛乱初步平定,朱棣当时立刻昭告天下,改安南为交趾,设三司布控。至此,安南正式成为了明朝的疆域。当时,为了加强对交趾的管控,朝廷从广西抽调了大批官员,但如此一来,广西却出现了大批空缺。之后,为了弥补这些空缺,需要从中央抽调候补官员过去。 明朝征服安南后,移民20—40万两广汉人进入红水三角洲,试图将越南再度汉化,但是,明朝却并未在此地站稳脚跟。随着明军仓促撤退,这些人大多被安南人屠杀,少数幸存者归化越南文化和语言。明朝在安南耗费了大量资源却又无法征服越南,最终,明宣宗朱瞻基经过慎重的考虑只好全部撤退了,不单单是军队,所有的行政机关也撤出越南,也就证明了明朝彻底放弃了越南。 五、编修《永乐大典》,人类历史上的奇书 朱棣在登基称帝后不久就下令由解缙和姚广孝主持编纂的一部集中国古代典籍于一身的大成之作,这便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永乐大典》。该书从开始编修到完成共历时五年,全书22877卷,11095册,约3.7亿字。《永乐大典》保存了我国明初以前各种学科的大量文献资料,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超级百科全书。因此,这件事情确实能算得上是朱棣的一件大功。不过让人遗憾的是,由于战乱、火灾等原因,如今《永乐大典》仅存800余卷散落世界各地,一部超级鸿篇巨著仅剩一点凤毛麟角,实在令人感到痛心。 修编《永乐大典》 六、郑和下西洋,称霸四海 永乐年间,"三宝太监"郑和奉朱棣之命率领庞大的舰队进行远洋航行。郑和船队远至爪哇、印度、非洲之角和霍尔木兹海峡,让西洋诸国对大明王朝的国力之强盛感到惊羡不已。用《明史》上的评价来说那就是"威德遐被,四方宾服"。当时明朝舰队无论是在舰船尺寸、技术水平,还是在舰船数量方面都拥有难以超越的优势,在各方面都足以令一百五十年后才出现的西班牙无敌舰队相形见绌。 郑和下西洋 郑和七下西洋,向外国传递了中华文化,利于世界各地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中国的丝织品、瓷器受到西洋诸国的欢迎,赢得了很高的声誉,外国的香料也运送到国内,并且与各国互通有无,各自取长补短。在外交军事上:与很多国家进行沟通交流,宣扬了明朝的威望,使明王朝在东南亚全面建立起华夷政治体系,打击了斯里兰卡锡兰山国的同志,惩治了海盗。在政治上:郑和船队游历过大西洋和印度洋,使周边许多小国臣服于明王朝,巩固的王朝稳定。在经济上:引进许多新的生产技术,改进国内的手工业发展,发明了新器型扁壶、花浇等。在文化上:加强了中外文化交流,促进文化的繁荣发展。在宗教上: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伊斯兰教在印度尼西亚以及东南亚其他地区的传播,带回了天方国大清真寺的写真画本。 令人感到无比遗憾的是,原本有能力称霸四海的明朝却主动放弃了航海事业。到了明朝中期,大明王朝竟落到了连沿海地区日本倭寇都难以对付的地步。 七、建立东厂特务组织,宦官开始专权 为了防备朱允炆势力死灰复燃,朱棣还建立了东厂,由宦官管理,除了用以监督官员,镇压建文帝旧部,还有一个秘密使命就是追查建文帝的下落。东厂的设立将明代的特务政治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并且为明代后来的宦官转圈埋下了隐患。朱棣重用太监,是因为太监是家奴,是可以信任之人。试想一下,朱棣在暗地里想做的一些肮脏之事,通常都是由太监们去完成的,比如:暗杀大臣等。 建立东厂特务组织 八、凶残至极,株连十族 皇权至上,朱棣还做过一些非常残暴的事情。 朱棣无法容忍别人对他非正统的说法。在他即位时,他强令方孝孺起草即位诏书,想要让天下人明白儒家士子已然认可了他。可身为大儒,自然更加注重血统的合法,于是誓死不从。朱棣对方孝孺的态度自然是十分的暴怒,于是他便杀鸡儆猴,下令诛了方孝孺的十族。即便是以暴君闻名的秦始皇,动辄三族就已然是骇人听闻的了。纵观整个古代王朝,灭九族者并不多,而灭十族又意味着什么呢?即是有亲缘关系的,甚至于是乡里邻居皆株连。如此行为,着实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存在。此次的株连十族,杀死了包括妇女儿童在内,共873人,而其他被治罪的更是不计其数。如此残暴行径,即便是历来有冷血暴力之称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也难及。此外,对于所有不愿意服从自己统治的旧臣,朱棣同样是全部采取灭族,死刑甚至凌迟处死,活活剥皮的残忍手段。 方孝孺 据朝鲜史料记载,朱棣曾活剐了三千名宫女。当时,朝鲜还是明朝的附属国,每年都要向天朝进贡,以求天朝的庇佑。一次,朝鲜给朱棣送来的爱妃突然暴毙了,朱棣十分伤心,要求彻查此事。后来查明,这是朝鲜妃子吕氏一手策划的。对此,朱棣非常生气,便将吕氏活剐了。但是,这样他还是无法解气。于是,朱棣就将跟吕氏有瓜葛的宫女全部抓了起来,三千名宫女全都被朱棣一一活剐,这样的处决方式实在太过残忍,真的是让人不寒而栗。 活剐三千宫女 朱棣以藩王之身,通过靖难夺取政权,为了证明其身份的合法性及巩固其地位,做了很多大事,客观上创立了"文治武功"的永乐盛世。他上承洪武肇基,明朝在他治下始"成";下启仁宣之治,开启明朝全盛时期。称其为"大明一帝"绰绰绰有余,但离"千古一帝"的功业似乎还有些差距。他不似秦皇汉武在制度上有开山立派的深远影响,也不及唐宗宋祖在治理上达到的高度,所以,朱棣虽称不上千古一帝,也不失为雄才大略的一代雄主。 通圣言而遍寰宇,导世界以趋大同。我是@草原风大,国学弘扬者,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分享国学经典和智慧,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