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兰妈谈育儿 有一次聚会,我的谈古说今,让全场气氛开怀大笑 一位朋友就问我:"你这么开朗的性格,是源自于你的父母影响吗" 我沉吟了片刻回答"算是这样吧" 朋友突然开始惆怅地自言自语:"那像我这样的孤儿,可能终生都无法体会了" 当时并没有回应她 现在我想说,并不是在父母身边长大的孩子就是吃着蜜糖长大的 就拿我自己来说吧,直到现在都不习惯和老爸相处 老爸就是一副传统的大男子主义思想,我都已经成年了,他还时常扯着嗓子大骂 没结婚时:"天天待在家里想干嘛,讨债吗?我可不养你,该干嘛干嘛去" 结婚后"连个孩子都带不好,你看看你能有什么出息" 每一次听到老爸的恶毒语言,都让我对他的好感再削减一分,甚至随着我的孩子年龄渐长后,我越来越不愿意回到曾经那个家 就是害怕那种把你贬得一文不值的声音再次响起,同时,也怕我的童年阴影会过继在孩子的身上 尽管如今为人母之后,可以体会到老爸就是刀子嘴豆腐心,也尽管老妈是我精神上的支柱,但童年的伤疤却无法抹去,随着治愈的自愈,也有一段段不想触摸的记忆 不过,我的自愈不是来自父母的治愈,而是我的孩子 因为有过感同身受的经历,所以我绝对不允许自己的孩子再走同样的路 于是,在两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都是尽可能地把耐心留给孩子 我习惯每个假期都带孩子们出去旅游,一路上都会遇到很多的风景、有趣的人或物 大概,也是轻松的亲子关系治愈了那段不愿提及的过往 分享这些事情,就是为了告诉大家,每一个孩子都是活泼可爱的,而孩子是如何变成父母口中的"讨债"小孩,这就是一个因果关系 所谓的"因",就是父母前期对孩子的态度 所谓的"果",就是孩子后来对父母的态度 那么,孩子是如何变成"讨债的"?我认为儿时成长的4个需求阶段或许就是因果关系 01
需要陪伴阶段 一位事业心很强的妈妈,因为平时的工作实在是太忙了,便想着把孩子送到学校寄宿 为了孩子能在好的环境中学习成长,妈妈也是费尽心思,最后选择当地名气比较好的一所贵族学校 送女儿去学校住宿的那天,女儿还满是不情愿地说"妈妈,我不想住在学校,我想每天都能看到你" 妈妈听后,温柔地说"妈妈虽然没有太多时间陪陪你,可我就是为了挣更多钱,让你可以上更好的学校呀" 女儿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然后对妈妈说"我知道了,那我也要快快长大,然后挣很多很多钱,把妈妈也送进养老院,那样你就不用天天那么辛苦了" 正在开车的妈妈听后,一脚刹车停在路边 她看了看稚嫩的女儿,突然间也就明白了 孩子的成长就是跟着父母的影响而变化着,而孩子的陪伴也就是那么几年,错过了再想回头去弥补,就没有那么简单了 妈妈也知道,她的女儿现在正处于需要陪伴的阶段 如果不关注陪伴、倾听孩子的内心,用不了多久时间,和孩子之间的距离就会越来越远,最后甚至会发展到说不了几句话的疏远、冷漠地步 为了不让现在的"因"成为后来的"果",陪伴孩子成长的这个过程,希望每一位父母都尽量做到"不缺席" 哪怕这条路很苦很累,也要笑着陪孩子漫步下去,当未来可以跟孩子谈笑风生、说说笑笑的时候,会发觉连走在路上的空气都是甜的,而这便是前期"陪伴因"换来后期"守护果"的甜! 02
寻求关注阶段 邻居安安的成绩不太好,但他特别羡慕那些可以站在讲台领奖,可以受到老师表扬的同学 可是,性格腼腆的安安,在班里就像是一个隐形人,老师平时很少关注、同学也各有各的好朋友 有一次,因为上体育课不小心栽了一跤,全班同学纷纷回头哈哈大笑,这让一向有着"透明人"感觉的安安,突然感受到了一种被"关注"的力量 于是,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他上体育课都会故意做出一些奇怪的动作来引起关注 而这个方法呢,也似乎是比较管用,原本孤身一人的他,也因为擅长恶作剧,被很多同学追着跑,被老师挂在嘴边批评 不出意外,这些情况很快就被老师告诉了安安的父母 得知孩子在学校不好好学习、闯祸,安安回家后自然少不了一顿皮肉之苦 可是挨打的安安却不认为自己有错误,甚至坚持说"我就是希望老师和同学能多关注我,而你看,他们现在不都是在关注着我吗" 安安的话当时就让父母一怔 其实,每一个渴望被关注、而又无法获得关注的孩子,他们的内心都有一份"价值感"缺失 小小年纪的他们呢,思想简单,在感受不到自身价值感存在的时候,很容易就倾向于一些快速又简单的寻求关注 比如,让人头疼的调皮捣蛋、恶作剧、消极哭闹、故意唱反调等等 此时,面对宁愿"被批评"也要寻求关注的孩子,家长最需要做的就是学会"看得见"孩子 可以做些什么呢?以下几个细节可作为借鉴: •信任孩子的优秀,不要只在他们做得好时才表扬 •孩子玩积木不吃饭时,要说"你的想象力很丰富,如果吃完饭会更有力气摆积木" •当孩子帮我们做了某些事情时,记得对他们说声"谢谢宝贝的帮忙" •孩子玩得满身泥巴、满头大汉时"玩得也太开心了吧,看到你开心、我也高兴" •孩子看漫画哈哈大笑时"看起来很有趣,可以给我讲讲吗" 总之,关注孩子就是"看得见"孩子,把他们的行为化作正能量解读,如此一来,孩子就能获得关注的同时,也可以轻松掌握学习动力、拥有抗挫折能力 03
索取表扬阶段 刚上一年级的小花,每天都会按照妈妈的提醒阅读20分钟 每当阅读结束后,妈妈也会对阅读优秀的细节进行表扬 可有一段时间,妈妈不再关注后,发现小花不知道从何时起也不再阅读了 而起起落落的阅读过程,妈妈也逐渐意识到一个问题:阅读的目的就是为了索取表扬 很明显,索取表扬的孩子,最大期待也是可以获得更多的关注和认可 如果家长不小心处理此阶段的亲子关系,很容易因为焦虑情绪、和过度支配而忤逆反抗 比如,敷衍了事、拖拉磨蹭、假装学习、恶作剧等等 如果这个时候不注意教育方式,还一味地批评责骂,那可不就把孩子往"讨债"的路上推吗,他们还可能会干出更多意想不到的"坏事"… 那么,面对没有表扬就没有学习动力的孩子,家长该如何正确引导呢?有三点建议: 首先,不管什么时候都尊重、无条件爱孩子,让孩子知道,他们的价值不是优秀才表扬 其次,学习不是"盯着"就可以优秀,帮助孩子找到学习方式,慢慢就有了自己的成长节奏 最后,用鼓励建议代替批评表扬,让孩子在努力和行为中开花结果,而不是只放在成绩上 请记得,成绩只是孩子一时的学习反馈,真正的价值,是在于他们在过程中不断掌握的方法与经验 当孩子考出好成绩时,告诉他们:"做得真棒,做题的时候有没有一些题,让你感觉拿捏不住呢?来,我们一起研究研究吧" 当孩子没有考出好成绩时,也请告诉他们:"没关系,如果你把这次错题整理出来,然后把它们都吃透了,相信下一次就会成为你考高分的好帮手" 04
权利斗争阶段 有位母亲曾经说: "我感觉我的儿子就是来讨债的,现在对他已经心力交瘁、无话可说" 当时我就在想:"为什么有如此糟糕的想法呢" 原来,这位母亲的儿子正处于叛逆期,因为唠叨、批评几句就被儿子打了一顿,虽然下手不是很重,但却足以伤透了一个老母亲的心 再来听听儿子的想法: "我对外人,能记住别人对我的好,我对她,只有记得她的不好" 这个儿子甚至都不用"母亲"、"妈妈"的称呼,一个"她"字包含了太多的疏远和恨意 怎么会有如糟糕的局面呢?在母亲身上只有无尽的崩溃和痛苦 看来也只有在儿子身上了解一些事情的真相了 儿子回忆说:在她的眼里,我永远都是那个糟糕的人,当我同学的面贬低我,当外人的面骂我 我最讨厌她说的话就是:"作业写完没有,什么时候把作业写完",我是一个人,是有感情需求的人,不是一个机器人呀 她不是总说:"后悔生下我吗",我又没求着她生下我,我还后悔做她儿子呢" 看到弥漫在母子二人间的紧张气氛,我意识到一个现实问题:儿子在捍卫自己的权利 没错,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成长的权力斗争阶段,这是他们证明自己的力量 进入权利斗争阶段的孩子,比较激动的,会出现打架、争抢等肢体冲突 其实,这都是因为孩子觉得家长说得没有道理,通过争议来捍卫自己的观点 简单地说,孩子就是想要证明:我是对的 这个时候似乎不管家长如何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似乎都不管事,因为孩子有自己的原则,也有自己的主观意见和成长方式 孩子是如何一步步成为家长口中的"讨债"?之所以把权利斗争阶段放在最后,这是因为进入权利斗争的孩子不是一天两天的事 需要陪伴-寻求关注-索取表扬-权利斗争,这就是孩子走向"讨债"的转变过程,而修复如此破裂关系,也必定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如果孩子已经到了权利斗争阶段,需要从前三个阶段慢慢开始改变、养护 如果孩子还没有到权利斗争阶段,那更要从前三个阶段慢慢防护、包容 对于那些已经进入权利斗争阶段的孩子,家长一定要意识到,我们必须要先退出这份权利之争 特别是孩子故意忤逆的时候,更要极力控制自己的情绪,管好自己的嘴巴:"少说打压话",管好自己的行为:"不要命令干涉" 如果实在是觉得太沮丧、忍受不了了,建议给自己"放放假"、给孩子"休休假" 比如,允许孩子出去打打篮球,尊重孩子的喜好决定,给自己一张电影票,穿上久违的高跟鞋去逛逛街… 把坏的情绪都放在自己想做、一直没有做成的事情上,当坏情绪不在了,再回过头去看看整件事情,会发现又是一番新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