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的麦加伊玛目加法萨迪克麻扎
在新疆的维吾尔族穆斯林中,盛行着一种类似庙会式的麻扎(圣陵)朝拜之风,尤以喀什、和田为最。在塔里木盆地的绿洲与沙漠中,有许多被赋予神话色彩的麻扎,其中有人的,也有公羊、雄鹰之类动物的。在这些为数众多的麻扎中,最为著称的便是地处和田地区民丰县城北 99 公里处的伊玛目·加法·萨迪克麻扎,据说没有财力朝觐麦加的穆斯林,朝拜了伊玛目·加法·萨迪克麻扎,就与到过麦加一样,故号称穷人的麦加。
当我们由民丰县城向北出发,穿过野草丛生的荒野、郁郁葱葱的红柳丛林,到胡杨参天的尼雅河末端时,就会看到深藏在丛林中的这座神秘麻扎。所谓圣人的灵寝被置于一座沙山的茅屋中,沙山下是一些粗糙的芭子墙土屋,包括圣餐房、礼拜寺、客房、库房等。看到高大的原始胡杨和这些低矮的土屋,你会感到你穿越时空,回到了古老的洪荒时代。
麻扎的圣餐房中有一口巨大的铜锅,号为"金锅",那是教民们共同做饭的地方,即不论贫富,各自将带来的各种食物抛入锅中,煮熟后共同分享。在一所茅屋中,有一火塘,火塘中的"圣火"常年不熄,有自愿者常年打柴烧火。在麻扎的另一边,本有一所建于 19 世纪的经文学校,砖木结构,颇具规模,但被人为地拆毁了。
民间广泛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传说:伊玛目·加法·萨迪克率阿拉伯大军来和田武力传教,与和田的佛教军队交战不利,遂经今于田县向今民丰县方向逃遁。和田的军队追至于田(克里雅)时,向当地人打听萨迪克的去向,当地人以谎言搪塞,保护了萨迪克,于是于田成为水草丰美的地方;而尼雅(今民丰)人告知了萨迪克的去向,于是这里成为干旱贫穷的处所。当和田军队追至今麻扎所在地时,加法·萨迪克的军队正在做饭,萨迪克的军队仓猝应战,大败,萨迪克遂念咒作法,突然沙尘弥漫,他和余众消失不见,做饭时切碎的羊肉都变成了红白相间的石子,据说这些石子一直留存到今天。
每年八九月份秋高气爽的季节,来自全疆各地的圣墓朝拜者,便汇集在这里向想象中的圣人祈祷、许愿。届时沉默了一年的麻扎形同喧闹的集市,胡杨林中充满了生机。麻扎附近的红柳、胡杨枝上各色的布条迎风飘舞,犹如华丽的彩旗 --这是朝拜者绑扎的,据说一根布条代表着一个心愿。朝拜者下榻于客房,净身、礼拜、交谈、巡礼"圣迹"。身着百衣的游方僧人,披头散发,手摇沙把依(一种铁环乐器)疯狂地歌唱,他唱人生的苦难以及对真主的爱恋,以故维吾尔人称其人为"阿希克",意为"痴情者"。大塘中的"圣火"越烧越旺,教民们应合着阿希克的歌声高呼"阿拉!"(真主)要参拜加法·萨迪克的陵墓,必须经过两棵交缠成门形的连理树,人们称其为"买西热甫门"。买西热甫是叶尔羌汗国时的一位著名行吟诗人,他曾带着门徒周游中亚各地圣墓。为了寻找加法·萨迪克陵墓曾来此地,据说当时不见陵墓踪影,买西热甫在失望之余把两棵树绑扎成门形,在其上上吊,其精神感动了真主,于是陵墓奇迹般地出现,从此供人凭吊。因此,加法·萨迪克陵传为买西热甫发现。传说的这座墓被置于沙山上一间土屋中,陵上盖着许多层教民捐赠的墓幛,其上绣满了经句。朝拜圣陵的妇女无权进入这一神圣的殿堂,在沙山的另一侧有专为她们准备的朝拜场所。带着人间各种无法解脱的苦难的妇人,可以在这个场所洒一掬清泪,倾诉心中的愁烦。当你在这儿聆听到她们震撼人心的哭泣声时,即使心肠最硬的人,也会产生共鸣。
伊玛目·加法·萨迪克实有其人,但他并不是什么军事将领,也没有到过新疆,更没有葬身尼雅。他生于麦地那,死后葬于麦地那。此人本名加法·伊本·穆罕默德,萨迪克是"可信赖者"的意思。他生于公元700 年或 703 年,卒于 765 年。是伊斯兰教什叶派第六代伊玛目,系阿里之重孙。他是一个著名的神学家,"圣训"权威。他死后,什叶派因对伊玛目继位问题发生分歧而分裂为七伊玛目派和十二伊玛目派,各自尊奉自己的教派。隐遁伊玛目·加法·萨迪克作法消失的神话故事,正是隐遁伊玛目派观点的折射反映。
自从行吟诗人买西热甫"造"出这个麻扎后,17 世纪著名的莎车诗人翟利力又特意造访了加法·萨迪克陵墓,他在许多诗歌中浓墨重彩地描绘了这座圣墓,从此加法·萨迪克麻扎名声远扬,朝拜者日益增多。19 世纪中叶浩罕军官阿古柏曾以朝拜此墓为借口,轻而易举地占领了和田。时至今日,民间朝拜的热情毫未减少。
可以肯定地说,加法·萨迪克是一座假坟,始作俑者可能是叶尔羌汗国时期的伊斯兰苏菲派教徒。但是,奇怪的是坟里确实有尸骨。据本世纪 40年代一个名叫迪亚科夫的人在《新疆日报》上撰文说,来自和田的一个大阿訇讲,他曾亲眼看到灵寝中有一高大的干尸,头发和指甲长得很长。后来这具尸骨可能被埋了起来。这具尸骨是何许人,也许是一个永远解不开的千古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