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东四盟被分在内蒙古?
赤峰在中华民国前期属热河特别区,后改制为热河省,属东北四省之一。热河省包括承德市、赤峰市、朝阳县、凌源县、围场县等。
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1955年12月热河省撤销,多个旗县合并为昭乌达盟。
1969年,昭乌达盟划归辽省。1979年又划归回内蒙古自治区。
1983年撤盟建市,改叫赤峰市。
所以赤峰曾经归辽宁管辖过十年,又与辽宁朝阳市同曾为热河省,有一定的文化认同感,和辽宁地理位置上又很近。
我妈妈老家就是辽宁的,后来因为我姥爷工作变动,全家搬到了赤峰。记得小时候妈妈带我回她的老家,几个小时就到了。所以我对辽宁感觉很亲切~
而且在一个吃货看来最能体现相同生活习惯的是,我们赤峰人吃的是正经八本的东北菜啊!= ω =我曾经很疑惑我们这到底属于什么菜系,就上网各种搜。看到东北菜的时候,果断就是它了!什么锅包肉啊,乱炖啊,土豆炖豆角啊,炒酸菜粉儿啊,菠萝咕咾肉啊,这妥妥的东北菜啊(我擦擦口水先)。我现在在重庆上学,对于重庆的美食实在吃不习惯,所以到处搜罗东北菜馆来解馋,也是蛮心酸的......
再说说口音,赤峰方言和普通话差不多,不如普通话标准,嘴型稍扁一些。和蒙西呼包鄂地区方言截然不同。赤峰和辽宁朝阳的方言差不多,所谓的热河官话。
赤峰是内蒙汉化比较严重的地区。汉族人比较多,蒙古族被汉化的很严重,会说蒙语的越来越少了,只有民风淳朴的几个旗县比如巴林右旗,会说蒙语的人还比较多。就我来说,我爷爷奶奶辈会说蒙语,我爸会说一点点,到我这就完全不会了。我现在一张嘴,妥妥的一嘴东北话。但我一直坚定的认为我是内蒙古人,打心眼里热爱我的家乡我的民族~
至于会不会认为自己是东北人,我有时候也偶尔会说自己是东北人,这并不代表我不认为自己是内蒙人,这更多的是一种形容意义。因为东北人和内蒙人性格都挺豪爽的差不多啊。而且饮食习惯和口音上确实比较东北化。我每次都疲于向同学解释为啥我是内蒙人但一口东北话而且爱吃东北菜......
政治上为了外蒙古回归,因为外蒙古面积比较大,所以内蒙面积不能太小,这样随着内蒙经济的发展才会对外蒙古产生较大的吸附力量。其次内蒙古辖区人口太少,如果去掉东四盟,才一千多万人口。再次东四盟存在大量的蒙古族群众,所以不能划给东三省。最后,就是历史遗留问题了,内蒙古成立在现在的兴安盟首府乌兰浩特,再加上乌兰夫的争取。
倒是笔者认为,在现在这个时代,行政区划的划分应该以经济,文化为重,从经济辐射上来看,东四盟受东三省省会哈尔滨长春沈阳的辐射远比呼和浩特大得多,办事距离短,成本也小的多。从地域文化上来看,东四盟从属于东北文化,东四盟群众说东北话,文化习俗也与东三省无异。所以,笔者本人更希望东四盟分别划归东三省。即呼伦贝尔划归黑龙江省,称黑龙江省蒙古族自治州。兴安盟,通辽市划归吉林省,叫吉林省兴安蒙古族自治州和通辽蒙古族自治州。赤峰市划归辽宁省,叫辽宁省赤峰蒙古族自治州。这样下来会促进上述地区和东三省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举措。
其实,东四盟不是被分在内蒙古,而是内蒙古最初的行政区域,算是内蒙古自治区的肇基之地。内蒙古自治区于1947年成立时,管辖区域就是东四蒙。新中国成立后,蒙古族干部群众呼吁东蒙西蒙合并,中央和毛主席尊重他们的心愿,将绥远全省以及宁夏的额济纳、阿拉善,察哈尔的锡林浩特划入了内蒙古自治区。
东西蒙合并后的内蒙古东西狭长,东四盟远离首府呼和浩特,去呼市办事、开会还得从东三省入山海关,经秦皇岛、唐山、北京、张家口,绕远路,极不方便。即使八十年代修建了从西蒙集宁到东蒙通辽的集通线,也不行,因为沿途皆是欠发达地区,运行成本高,造成修建标准低,行车速度慢。
东四盟跟邻近的东三省反而联系紧密,因此,文革期间,东四盟被分别划入邻近的东三省。文革结束后,为尊重蒙古族干部群众的意愿又将东四盟还了回去。
眼下,从民间到社科院热议中国行政区划改革,有一种呼声很高,就是将东四盟分别并入东三省,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没问题,确实应该这么做。
不过,东四盟是内蒙蒙古族比例最高的地区,比例大概达到四成多,远超西蒙一成来的比例。将东四盟并入东三省,蒙古族同胞能没想法?
所以,内蒙的发展是一种离心式的、多中心的。东四盟分别受邻近的中心大城市哈尔滨、齐齐哈尔、长春、沈阳吸引,经济发展规划与之对接。
不仅东四盟如此,中部的锡盟要与河北张家口对接。西蒙条件好的多,不用跟省外对接,自身就形成了呼包鄂都市圈,甚至能将陕北的榆林、神府,吸引过来。
什么叫分到内蒙古,别谈历史。说历史的话清朝兴安盟通辽赤峰也不是东北的,甚至现在的辽西和吉林白城都属于内蒙。民国时期,通辽赤峰部分地区也是热河省的,华北不是东北,省会承德,兴安盟属辽北省算东北。1947年自治区成立,内蒙古东部与现在一样,呼伦贝尔赤峰通辽兴安盟属于内蒙,首府乌兰浩特。后有把西部划入内蒙古。中间出了内人党事件,内蒙古被分割,分属周边省份。然后就有人叫嚣东四盟市属于东北!合理吗?东北人在全国名声都不好,所以别往我们内蒙人身上凑合,内蒙人就是内蒙人,内蒙人爱内蒙!
东四盟是以前的说法了,现在应该叫三市一盟。这些地方之所以被划分在内蒙古,有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的原因。历史原因,东四盟历史上就是蒙古族聚居之地或蒙古贵族的封地。比如,呼伦贝尔是成吉思罕弟弟哈撤尔的封地;兴安是帖木哥斡赤斤的封地;通辽(哲里木)是清代蒙古族四部十旗聚居地,并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发挥过重要作用;赤峰(昭乌达)在清代时是十三旗蒙古族聚居区,分别属于昭乌达和卓素图两个盟,后合二为一,民国时划入热河省。现实的原因,1947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就是在现在兴安盟的乌兰浩特成立的,当时呼伦贝尔、兴安和现在通辽、赤峰的一部分就在自治区范围内,也就是说,1947年,东四盟的大部分就已在内蒙古的管辖范围之内。1954年,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又以法律的形式进一步明确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55年,将蒙汉混居,但历史上属蒙古族聚居地的热河省敖汉、翁牛特、喀拉沁旗和赤峰、宁城、乌丹县等划归内蒙古。文革期间,东四盟部分旗盟,又分别划归东三省,比如呼伦贝尔划归黑龙江,哲里木(通辽)划归吉林,昭乌达(赤峰)归划辽宁,兴安三个旗分别划归黑龙江和吉林。1979年,东四盟又重新划归内蒙古。综上所述,东四盟划归内蒙古,有历史的原因,也是贯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现实举措。
呼伦贝尔,赤峰,通辽,兴安盟自从来都是蒙古族生活放牧的地方,不归内蒙古,难道归闯关东汉人云集的东三省,再说东三省近年来经济萧条,比内蒙古差远了,乌兰夫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了不让内蒙古分裂出去,于1947年成了了内蒙古自治区,就包括这四个地区,那时候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没成立呢,为中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永远值得我们敬仰。
我国现有的34个省级行政区是由23个省(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四川、云南、贵州、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台湾、海南、辽宁、吉林、黑龙江)、5个自治区(新疆、西藏、内蒙古、宁夏、广西)、4个直辖市(北京、上海、天津、重庆)、2个特别行政区(香港、澳门)共同组成的。在中这34个省级行政区中面积最大的是2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南省。
管辖范围包括海南岛和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的海南省绝大部分面积属于海域,而海南省的陆地面积只有3.54万平方公里。在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划中陆地面积最大的是166万平方公里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事实上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中陆地面积排名前三位的是3个自治区:仅次于新疆的是122.84万平方公里的西藏、118.3万平方公里的内蒙古。
在这三个自治区中内蒙古的面积是最小的,可如果要拿内蒙古自治区的面积和其他省份比就是一个庞然大物:内蒙古自治区的面积比山西、山东、辽宁、安徽、福建、江苏、浙江、重庆、宁夏、台湾这十个省级行政区加起来还要大5.8万平方公里。内蒙古自治区东起东经126 04′、西至东经97 12′,横跨经度28 52′,东西直线距离2400多千米;南起北纬37 24′、北至北纬53 23′,纵占纬度15 59′,直线距离1700千米。
北京到上海的京沪高速铁路全长1463公里。我们知道两点直线最短,然而两地之间的铁路、公路往往不可能是直线的,所以任意两地之间的铁路距离、公路距离往往是大于直线距离的。内蒙古最东端到最西端的直线距离相当于京沪铁路全长的1.64倍左右。京沪铁路沿途经过京、津、冀、鲁、皖、苏、沪七省市,然而就是这条跨越七省市的铁路线还没内蒙古东西端的直线距离长。
尽管内蒙古自治区的面积不是我国所有省级行政区中最大的,但在东西跨度上的确是中国第一位。在全球24个时区里中国占了5个,而内蒙古就跨越了东八区、东七区、东六区这三个时区。在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中除了内蒙古之外只有西藏是横跨三个时区的。内蒙古最东部与黑龙江、吉林、辽宁东北三省交界,而与内蒙古西部地区交界的甘肃、宁夏等地在我们的印象中却是典型的西北地区。
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赤峰市、通辽市、呼伦贝尔市、兴安盟三市一盟通常又合称为东四盟。赤峰市以前曾为昭乌达盟,通辽市原为哲里木盟,呼伦贝尔市原为呼伦贝尔盟,再加上兴安盟统称为东四盟。1984年昭乌达盟改为赤峰市,1999年哲里木盟改为通辽市。2001年撤销原呼伦贝尔盟,改设地级呼伦贝尔市。至此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四个盟就演变为了今天的三市一盟。
来自内蒙古东四盟的学生常被外地同学问一个问题:"你们是东北人吗?"其实"东北"一词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东北是指辽宁、吉林、黑龙江这三个东北省份;至于内蒙古的东四盟在行政区划上是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不过在地理和文化上也的确属于广义上的东北地区。首先我们从地图上就不难看出内蒙古东四盟在地理上的确是位于中国东北部,而且内蒙古东四盟在饮食习惯和口音上也确实比较东北化。
东四盟既有蒙古风情又有东北民俗,从而形成了特殊的(蒙东)东北地区民俗文化,所以内蒙古东部人对外地人称自己是东北人也是有道理的。由昭乌达盟改设的赤峰市使用的方言与蒙西呼包鄂地区的方言截然不同,反而倒是与辽宁朝阳地区的方言相对比较接近。蒙东地区的人民在行政区划上都认可自己作为内蒙古人的身份,同时他们也认为自己属于广义上的东北人。
这样一种现象的形成其实同内蒙古的历史密切相关:内蒙古草原东部地区与东北平原的森林地带之间只隔着一道兴安岭,因此自古以来蒙古草原与东北林区之间就有着较为密切的地缘联系。契丹崛起就吞并了辽东的渤海国;金国强盛时期蒙古草原上的塔塔尔、蔑儿乞、克烈以及后来的成吉思汗争相接受金国册封。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徐达、常遇春等人率军北伐攻克元大都(今北京)。
元顺帝逃回漠北草原后脆弱的游牧经济不足以支撑忽必烈仿照中原汉制建立的大一统帝国,蒙古贵族对成吉思汗直系后裔黄金家族的离心倾向开始日渐增长,于是蒙古各部逐渐宣布脱离黄金家族的大元政权而独立,蒙古草原重新回到了成吉思汗统一之前的诸部割据状态。在蒙古各部的割据混战过程中各部落形成了错综复杂的联盟体系。到了明末清初蒙古草原各部大体形成漠南蒙古、漠北蒙古、漠西蒙古三部分。
努尔哈赤的后金政权建立后就利用蒙古内部的分裂格局与科尔沁等部会盟、联姻。1593年蒙古科尔沁部明安和喀尔喀部劳萨与努尔哈赤遣使通好,"自是蒙古诸贝勒通使不绝"。天命九年(1624年)科尔沁部成为蒙古诸部中率先臣属于后金者。天命十一年(1626年)后金征巴林部、扎鲁特部,掠其人口、牲畜而归。这一时期后金对蒙古诸部采取政治安抚与军事打击相结合的策略。
后金与归附自己的蒙古部落进行会盟、联姻,而集中主要精力打击身为漠南蒙古各部盟主的察哈尔部。后来的孝庄太后和她的姑姑哲哲皇后以及姐姐宸妃海兰珠都是在这时嫁入后金宫廷的。天聪九年(明崇祯八年,1635年)四月皇太极讨伐察哈尔部的林丹汗。此战使皇太极得以彻底统一漠南蒙古诸部并获得元朝的传国玉玺。次年皇太极正式改女真族名为满洲、改后金国号为清。
1644年清王朝入关问鼎北京,就此建立起涵盖满、蒙、汉多民族大一统帝国。然而这时归附于清王朝的蒙古人主要是漠南蒙古诸部:在清军入关之前就已被征服的漠南蒙古诸部一直与清皇室保持着联姻关系,同时漠南蒙古诸部也被纳入了清朝盟旗制度管辖之下。相比之下漠北蒙古和漠西蒙古尽管名义上也臣服于清王朝,可实际上并没真正归顺入疆。
康熙三年(1664年)清政府以数千里大漠(今中国与蒙古国边界一带)为界划分了内蒙古和外蒙古。"内蒙古"这一名称从此出现于史籍并一直沿用至今,然而这时的内蒙古更多是一种地理文化上的概念。清王朝在中原汉地设有十八个行省;在东北设有盛京、吉林、黑龙江三个将军辖区;在外蒙古设有乌里雅苏台将军辖区;在新疆设有伊犁将军辖区;在西藏和青海分别设有办事大臣辖区。
以上这些行政区划都没覆盖今天的内蒙古地区。这里仍维持着传统的盟旗制度,无论是内地的省制或是清代在边疆地区设立的将军辖区、办事大臣辖区等行政管辖机构均未覆盖内蒙古地区。当时的内蒙古与今天在地域范围上也有所差异:清朝建立后呼伦贝尔地区就被划归黑龙江将军节制。内蒙古地区在清代前期的行政区划版图中一直是极为特殊的存在。
清王朝为防止蒙古诸部重新联合成为统一的武装力量始终致力于维持蒙古诸部的分裂局面,为此清朝按满洲八旗模式对漠南蒙古诸部进行改造而创设了盟旗制度。清朝对蒙古的行政治理机构分为自治和官治两种类型:所谓官治类型是指由中央派遣驻扎蒙古各地的将军、都统、大臣等;自治类型是指盟旗制度下蒙古诸部的札萨克组织。清朝在蒙古各要地设置驻防将军大臣以监控和统辖各盟旗。
当时中央派驻的将军或都统主要驻扎在热河、察哈尔、绥远三地:热河都统驻热河(今河北承德),治理游牧蒙古,但关于城内汉人之治理与直隶总督合议;察哈尔都统驻直隶宣化府(今张家口),管辖内蒙古察哈尔部,关于城内汉人的治理问题与热河同例;绥远将军驻绥远城(今呼和浩特),管辖土默特部,关于城内汉人的治理与热河、察哈尔无异。
晚清时期日本和沙俄势力加紧向蒙古地区渗透扩张,在这样的形势下不少有识之士提出移民实边和蒙地改省的建议:所谓移民实边就是从中原内地向蒙古地区移民以强化边防;所谓蒙地改省就是将蒙古地区设置为类似于中原内地的省份。在此之前的1884年清政府已将原伊犁将军辖区改为新疆行省;1885年鉴于台湾的重要性将其由隶属于福建的一个府正式设立为一个省。
辛亥革命后沙俄趁机煽动外蒙独立:1912年冬至1913年外蒙叛军在沙俄的支持下入侵内蒙古。内蒙古面积狭长、地域辽阔,在当时中国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格局下实在难以做到首尾兼顾,于是将内蒙古拆分为热河、察哈尔、绥远三部分的方案再次被人提及。1914年7月6日北洋政府将清政府时期处于盟旗制度治理下的内蒙古地区拆分为绥远、察哈尔、热河三个特别区并设置都统管辖。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内政部以《建国大纲》中仅有省制而无特别区之规定将热河、察哈尔、绥远三个特别区改设为省。东四盟之一的昭乌达盟在当时就是由热河省管辖。在清代由黑龙江将军节制的呼伦贝尔盟在民国时代仍归属于黑龙江省。绥远、察哈尔、热河三个省的设立在当时的形势下对稳定边疆局势、巩固中央政府对内蒙古的统治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却使内蒙古处于被新设的行省分割统治的局面之下。
当时就有人曾说过:"若干年后内蒙古之名也许将不复存在"。这实际上是在当时中国面临列强侵略的边疆危局下以牺牲蒙古族同胞的利益来强化对当地控制力度的应急政策。随着民族危机的解除这种应急政策的负面效应表现得日益明显:当地部分别有用心的王公贵族利用当时蒙古族同胞对改省的抗拒心理阴谋煽动民族对立情绪,甚至试图策动内蒙古独立。
1945年10月出身蒙古土默特部的乌兰夫同志受中共中央的委派解散了以蒙奸博英达赉为首的"内蒙古共和国临时政府"。在乌兰夫的斡旋下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于1945年11月在张家口成立,内蒙古那些别有用心的王公贵族制造分裂的阴谋落空了。1946年8月乌兰夫开诚布公地向中央提出:蒙古族人民迫切希望在中国革命胜利后恢复历史上的内蒙古版图。
11月26日《中共中央关于考虑成立内蒙自治政府的指示》回复道:"现在即可联合东蒙西蒙成立一地方性的高度自治政府。中央对蒙古族人民的要求充分理解并决心在革命胜利后实行基于民族平等原则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47年4月23日至5月3日内蒙古人民代表大会在王爷庙(乌兰浩特)召开。大会通过了自治政府施政纲领和暂行组织法大纲,同时选举产生了内蒙古自治政府和临时参议会的组成人员。
自治政府成立时直接管辖的区域有呼伦贝尔、纳文慕仁、兴安、锡林郭勒、察哈尔等5个盟共30个旗1个县和3个市。这时哲里木盟暂由辽北省管辖,卓索图盟和昭乌达盟暂由热河省管辖,乌兰察布盟和伊克昭盟仍处于国民党当局控制的绥远省管辖之下。当时内蒙古的民族区域自治只能在中国共产党管辖的地区进行,所以进一步推行民族区域自治还取决于战争形势的进一步发展。
1949年3月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乌兰夫向中央领导呈送了关于内蒙古基本情况的报告。中央领导在经过充分讨论后表示:在全国解放后将阿拉善和额济纳划归内蒙古。内蒙古自治区政府驻地先由乌兰浩特迁至张家口,绥远解放以后再迁至绥远省会归绥。随着解放战争不断取得胜利以及解放区的日益扩大使内蒙古的民族区域自治工作得以稳步推进:东北全境解放后中共中央撤销了辽北、辽西等省。
1949年5月原属辽北省管辖的哲里木盟和由热河省管辖的昭乌达盟正式划归内蒙古自治政府领导。1949年9月内蒙古全境解放,12月2日内蒙古自治政府改称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12月下旬自治区政府驻地迁至张家口。至此建立在对历史上内蒙古版图拆分基础上的绥远、察哈尔、热河三省已完成其全部历史使命,不过三省也并不是同一天一下就撤销的。
清朝中后期在人口增长压力和列强侵略造成的边疆危机下逐渐放开人口封禁政策:允许中原汉人到东北和内蒙古等地开垦土地。晚清时期河北、山西、陕西等地自然灾害频繁:清光绪三年至五年由于连续三年大旱而导致了波及山西、直隶、陕西、河南、山东等省,造成1000余万人饿死,另有2000余万灾民逃荒到外地的大饥荒。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大批百姓被迫离乡背井前往口外寻找新的可开垦的土地。
以山西人为主的移民群体在这一时期带来的农耕文化和口外蒙古人的游牧文化逐渐融合,使晋文化得以在当地扩散,同时也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文化融合。这一从明朝中期延续至民国初年长达四百余年的人口迁徙活动被称为"走西口"。走西口与闯关东、下南洋、填四川、蹚古道合称为中国历史上五大人口迁徙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大量来自山西、陕西、河北等地的汉人迁徙到了内蒙古地区。
蒙地建省以后实行和内地一样的管理,迁入内蒙古的人口也越来越多。到了1947年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时当地的汉人实际上已占据相当的比例。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之后在中央的扶持下经济越来越红火,所以建国以后也有不少人涌入内蒙古。当时内蒙古辖下的察哈尔盟南部与察哈尔省北部毗邻,交界地区蒙汉杂居、土地交叉,因此农牧业矛盾较为尖锐。
1950年9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察哈尔省人民政府经过反复协商和多次实地勘察完成了内蒙古察哈尔盟与察哈尔省之间的划界工作。这次划界以后原属察哈尔省管辖的多伦、宝昌、化德3县划归内蒙古自治区。到了1952年中央正式撤销察哈尔省的建制,将其辖区分别并入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山西省及北京市。1954年3月6日绥远省撤销建制,其辖区全部并入内蒙古自治区。
1954年4月25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将归绥市改名为呼和浩特市,与此同时自治区人民政府的驻地也正式迁至呼和浩特。1956年1月1日国务院根据1955年7月30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届二次会议的决议决定撤销热河省建制:以农业为主的承德地区和北票、朝阳、阜新、建平等县分别划归河北省和辽宁省;以牧业为主或农牧并举的翁牛特旗、喀喇沁旗、敖汉旗、赤峰县、宁城县、乌丹县划归内蒙古自治区。
1956年4月3日国务院第26次全体会议正式批准:将甘肃省巴彦浩特蒙古族自治州和额济纳蒙古族自治旗划归内蒙古自治区。随后取消了巴彦浩特蒙古族自治州,恢复了阿拉善旗的建制,改额济纳自治旗为额济纳旗,将这两个旗合并为巴彦淖尔盟。至此内蒙古已大体形成了我们如今看到的狭长辽阔的版图。党中央、国务院在进行上述合并撤销工作的过程中高瞻远瞩制定了开两扇门的政策。
所谓开两扇门的政策是对蒙古人和汉人同时提出要求:察、绥、热三省的汉人要支持恢复内蒙古历史版图的统一自治事业;蒙古人要欢迎汉人进去开发白云鄂博铁矿、建设包头钢铁企业。在内蒙古行政版图调整的过程中大批来自其他省区的汉人来到内蒙古参与白云鄂博铁矿、包头钢铁企业的建设。文革期间内蒙古东四盟一度划归东三省:呼伦贝尔划归黑龙江,哲里木划归吉林,昭乌达归划辽宁......
1979年后东四盟又重新划归内蒙古。从东四盟的历史可以看出:东四盟其实属于内蒙古的历史版图,同时一直与东北地区保持着密切的地缘文化联系。呼伦贝尔从清代到民国一直被划归黑龙江管辖;哲里木盟在民国时期一度归属于辽北省管辖;昭乌达盟则一度曾由热河省管辖......早在民国时期东三省就有很多人口来到内蒙古东部地区谋生和定居,因此蒙东地区的民俗、方言、生活习惯都与东北三省有一定的相似性。
其实"东四盟"这个概念在历史上存在的时间很短:1979年内蒙古恢复原有的版图和建制时东四盟被重新划归内蒙古。1984年昭乌达盟改为赤峰市后东四盟就演变为三盟一市,之后哲里木盟改为通辽市、呼伦贝尔盟改为呼伦贝尔市。昔日的东四盟如今早已演化为三市一盟。严格意义上"东四盟"这个概念从1979年四盟复归内蒙古到1984年昭乌达盟改为赤峰市只存在了前后不到五年时间。
原来为了好管理把内蒙古的东部盟市划归了东三省,但是文革后期又划回内蒙古了。
说实在的,内蒙古这么大,管理很不方便,每年行政成本很高,划归东北一部分地区会节约很多不必要的浪费。但是从一个省划出那么大的地方谁都不会同意,难度很大,不像过去毛主席他老人家一句话就可以办成,现在可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说到蒙东,我立刻就能想起拉布大林的葱郁白桦,陈巴尔虎的原野星辰,扎兰屯的草木葳蕤。
关东不只是个省级家乡,是一亿多同胞的homeland,这就决定了我们可以更开放包容地看待很多问题,而不局限于小认同上。
因此您在关东经常可以看到——
不同民族的人都把对方当做真同胞,不以民族作为沟壑;少数民族既不会觉得自己是特殊群体,汉族也不会像一些地方一样大谈满汉大防。
女孩从来不被看做累赘/商品/陪衬。没有卖女儿买儿媳妇的习俗、没有闹伴娘、更绝对不可能有"不生出男孩不许过门"这样惊世骇俗的传统。在我的家乡,女孩没有叫"招娣"的,只有叫"胜男"的。
无论你是从哪个省,哪个地区来的,只要你热爱关东,愿意和我们一起奋斗,没有人会地域歧视。当然,一些组团来的骗子没有这个待遇。
我们对家乡更认同,更团结。不会出现种地的嫌弃放羊的、省南人嫌弃省北人、同一个省里说A方言的不喜欢说B方言的人、相同文化的富省嫌弃穷省。(没有暗示/不要主观带入)
所以我可以告诉您了。
关东这片土地,我们的家乡,从来没有哪个同胞被排斥。
我热爱的家乡,是从漠河到大连,从满洲里到建三江的丰饶故土。蒙东人民从来不是外人,是休戚与共、血浓于水的同胞
东四盟分别是呼伦贝尔盟,兴安盟,哲里木盟和昭乌达盟。历史上这四个盟就是蒙古人的生存之地。呼伦贝尔盟曾是成吉思罕弟弟哈撤尔的封地,兴安盟是帖木哥斡赤斤的封地,哲里木盟和昭乌达盟,在清朝就是蒙古族四部十旗聚居地。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就是在兴安盟盟政府所在地、乌兰浩特市成立的。早在300多年前,札萨克图旗第三代君王鄂齐尔在这里修建了家庙,因此这里一直叫王爷庙。自治区人民政府成立后,才改名为乌兰浩特。译为汉语就是红色的城市,因此乌兰浩特还有一个名字就是红城。
1947年4月23日至5月3日,在中国共产党的决策下,以乌兰夫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召集了内蒙古地区朝鲜、鄂温克、回、满、蒙、汉等各族代表近300人,在王爷庙召开了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1947年4月27日,大会通过了《内蒙古人民代表会议宣言》,并决定于今年5月1日成立内蒙古自治政府。《宣言》规定"内蒙古自治政府是内蒙民族各阶层联合内蒙古区域内各民族,实行高度区域性的地方民主联合政府,并非独立自治政府"。
乌兰浩特市至今完整保留了这次会议的旧址,既"五一大会"会址。现在的五一大街,五一广场,都是为了纪念这次会议而命名的。
东四盟之所以分在内蒙古,主要还是因为这里本来就是蒙古族的居住地。虽然这些地区的地理位置靠近东三省,但是,国家也考虑到蒙古族不同于汉族的生活习惯,以及在文化上的差异等原因,才会把这么大跨度的地区,通通划归内蒙古统一管辖的吧!这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的文化和生活习惯的关怀与尊重,受到了蒙古族人民的支持与热爱!
你这个题目说的就有问题。东四盟本来就是蒙古族人口最多的地区。内蒙古自治区按道理来说也应该在蒙古族人口最多最密集的地区成立,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实也是如此,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在兴安盟的王爷庙《后改为乌兰浩特,那为什么要改成乌兰浩特(汉语的意思是红色的城)呢?就因为在鸟兰浩特成立了内蒙古自治区的红色政权》成立。而后来由于种种原因,首府从呼和浩持迁往了张家口,而后又从张家口迁往了归绥(后改名呼和浩特)。所以,正确的说法不应该是为什么东四盟被分在了内蒙古,而是西四盟为什么分在了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