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群众安心吃促产业快发展!佛山这样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佛山高明,每天7万-8万斤鲜活的鱼从广东五洲八达水产有限公司(下称"八达水产")运往全国各地,到达人们的餐桌。
"一条鱼一般生长半年左右,这期间要进行无数次检测,以确保水产品安全。"八达水产厂长曾爱桂说,从这里出厂的所有鱼,都要经过重重"考验"。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佛山已形成以优质淡水鱼、现代花卉为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格局,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持续提升。
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近年来,佛山通过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体系建设、落实承诺达标合格制度、加强检测体系建设,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和执法检查等措施,守护市民"舌尖上的安全"。
佛山市农业农村局农监科相关负责人表示,2022年,市和各区农业农村部门共在佛山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定量检测1.58万批次,总体合格率为98.7%。
八达水产的检测人员正在检测鱼。受访者供图
落实"水产品不安全不上市"行动
地处珠三角腹地的佛山,内陆河流纵横,基塘集中连片,淡水水产养殖业历史悠久,是著名的"鱼米之乡"。
南海九江镇,鱼花年产量超1000亿尾;顺德区,有着大型鳗苗培育场7家,年培苗能力达1亿尾……在佛山,水产品是最常见的农产品之一,水产养殖企业、散户更是遍地开花。
面对如此丰富的水产品,如何才能保障产品的质量安全?
"我们公司设有检测中心,在抓鱼苗之前就要进行病虫害和病毒检测,有问题的鱼我们不会拿货。"曾爱桂说,鱼苗在养殖过程中也要进行数次检测,同时采用先进技术保证水质干净,成品鱼捕捞后在发货前还要检测药物残留。
八达水产是佛山水产养殖界的"大户",周边的散户也常常把鱼送来检测。曾爱桂说,农民们把鱼送来后,检测中心通过速测,不到2小时就能出结果,帮农民们开具检测证明。
佛山水网密布,是水产养殖大市。戴嘉信 摄
生产者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第一责任人,为了更好监管,佛山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也在发力。按照"区域定格、网格定人、人员定责"的要求,佛山已搭建起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管理体系,现有网格员、协管员和信息员近2000人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日常巡查检查工作,网格员工作职责均在各镇街村居公示公开,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
今年1月18日,佛山市水产品质量安全联盟成立,首批主体是何氏水产等5家以水产品养殖、研发、收购、暂养、加工、物流配送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
当天,企业签订了《佛山市水产品质量安全承诺书》,承诺在收购流通环节严格落实食品安全查验责任;进入外省批发市场的产品与采购方签订质量安全协议,推行"卸货前检测"(即卸货前采购方可以在送货车上随机采样速测,检测结果合格后卸货)或"双留样";在收购环节发现不合格水产品的,及时将信息通报水产品质量安全联盟成员单位。
佛山市农业农村局农监科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以来,佛山印发了《佛山市水产品"不安全、不上市"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在全市水产养殖集中区探索推行水产品"逢出必检、合格上市"产地准出做法,养殖户(单位)卖鱼前,由镇(街)检测机构或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开展氧氟沙星、恩诺沙星、环丙沙星等氟喹诺酮类专项速测或定量检测,养殖户凭合格的检测报告到村级食用农产品合格证集中打证点开具食用农产品合格证,水产品流通企业、收购者、批发市场查验检测报告和合格证后方可收购、准入,做到"逢出必检,合格上市"。
开展"一塘一码"管理
一个鱼塘一个码,扫扫就知是什么鱼、谁在养。
12月7日,顺德农安码正式上线,创新的模式让人眼前一亮。
顺德水域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32.6%,是全省、全国优质淡水鱼养殖基地,同时也是商品鱼流通集散地。水产品是否合格达标,对顺德水产养殖业至关重要。
今年,顺德区农业农村局结合工作实际,创新性赋予鱼塘"身份证",这个"身份证"就是顺德农安码。顺德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码利用通信技术和云计算等方式,对全区2万个鱼塘试行"一塘一码"管理,建立养殖动态数据库,动态管理养殖、流通等环节各类信息。
经过前期试点,目前,顺德农安码已全面启动,并与广东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承诺达标合格证融合应用,让顺德水产品管理更加高效。
顺德农安码与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承诺达标合格证融合应用。王蓓蓓 摄
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是产地准出和市场入市的主要凭证,是农产品的"身份证"、生产者的"承诺书",如今也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新名片"。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将于明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首次将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上升为法律。
事实上,近几年,佛山市农业农村局一直大力推进承诺达标合格制度落地落细,推动农产品产地可追溯。今年4月,佛山市农业农村局制定了《佛山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地溯源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推动食用农产品生产主体自我承诺,针对15个重点品种的主要生产区域和安全监管薄弱环节开展"网格监管""带证上市"等监管措施,落实食用农产品生产主体责任。
这一举措进一步促进了农产品生产者主动从"产出来"一侧自我把关,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这几年农民朋友们对合格证非常熟悉,得益于此,现在大家对产品的安全意识也越来越高。"曾爱桂说。
据统计,至2022年底,佛山全市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实施主体累计达7500个以上,位居全省第一,当年实施主体数量、当年开证主体数量同比增加20%以上,对带证产品巡查检查覆盖率和官方抽检覆盖率50%以上,为食用农产品溯源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强化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
"做实验之前要清理好桌面、地板,实验仪器等,去除干扰要素,一点点污染就会影响实验结果,必须慎之又慎。"来自在佛山市南海区里水镇农林服务中心(农产品检测站)的高婉仪,是一名有着丰富经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员。
里水镇农林服务中心检测人员在田间抽检蔬菜。受访者供图
水果、蔬菜、鱼等农产品药物残留有多少?重金属含量高不高?仪器一测便知。
2020年底,里水镇农林服务中心(农产品检测站)顺利通过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CMA)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考核认证(CATL)的现场评审。目前,该检测站已获认证的项目包括农药残留检测39项、水产品药物残留检测2项、重金属检测3项。共44项定量检测项目。
除此之外,南海区桂城街道农林服务中心(农产品检测站)也通过广东省计量认证(CMA)及广东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考核(CATL)二合一现场评审,里水与桂城的农产品检测站成为佛山市内仅有的两个具备农产品定量检测资质的镇级(非市管镇)农检中心。
里水镇农林服务中心副主任邓展华介绍,省内绝大多数镇街级检测中心的检测结果在技术上有自限性,无法定量也没有法律效力,镇街监管部门发现风险后无法进行精准处理,需要联合区级检测部门做进一步定量检测确证,在操作上有一定的滞后性。
2015年起,里水镇政府不断为里水镇农林服务中心投资购置相关检测仪器和培养技术人才,在其内的农产品检测站建立起一套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陆续配备了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等国内外主流高精检测仪器。
近年来,佛山也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市、区、镇、企四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
在此基础上,佛山科学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计划,针对重点品种、重点区域持续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未来,佛山市农业农村局还将持续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配合市场监管部门推进重要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溯源管理体系建设,完善网格化管理,加强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确保全市农产品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
【撰文】王蓓蓓
【作者】 王蓓蓓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