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庸途径,荣幸作答,如有不当,诸位指点。 首先说说行书,广义上的行书,指的是行楷,行书,行草。而侠义上的行书,单支介于行楷和行草之间楷不楷,草不草的不等,当然变化范围还是相对比较宽泛的。那么,怎么学习行书了,下边我们一起来学习交流,我们以硬笔为例。 1.择贴问技强化控笔:先行我们需要选择自己喜欢的字帖,最好是从行楷启蒙,如果基础比较好,行书学习也没有不可以。这个环节主要以临摹为主,但是需要明白学习的是技术,绝不能照猫画虎,适得其反。在练习技术的过程中,也就是强化控笔能力的过程,没有控笔能力,一切都是理论,因为你没有办法根据自己的意愿去表达。 2.取众博彩开拓眼界:行书的范畴是非常宽泛的,并且行书的精彩也是俯拾即是,不能只盯着一本贴不放,这样只能写别人的字。我们掌握了一定的技术,就要多学诸家之字,要吸收每一家字帖中自己认为精彩的东西,博取众家之长,学会技术的切换,搭配,变化。整个学习的过程也就是自己能力提升的过程和自己审美提高的过程,逐渐放弃自己不喜欢或者说不适合自己的东西。 3.拓技融理推陈出新 在一系列学习中,基础功底不断提升,这就需要有更多的技巧支撑你书法的发展,在掌握了字法,一定笔法的过程中就要需要更多的技术,同时需要注重篇幅布局的学习,不能只为了写单字而写单字,更需要做好篇幅布局,形成一个整体。期间,需要融汇丰富的技术,用提按,大小,方圆,欹侧,疏密等表达自己的意愿,这就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附图为壹庸拙笔。 硬笔书法 如何写好行书 谢谢朋友的邀请,我主要讲硬笔行书的学习步骤,简要说说个人的体会,抛砖引玉吧,不当之处请书友批评指正。 第一,从硬笔行楷的临摹入手。行书分为行楷与行草,介乎其间的才是狭义上所说的行书。行书与行草对行笔的速度与节奏要求较高,这对初学者具有较高的难度,因此先临学行楷是比较科学的。 很多朋友有这样的疑惑,是不是练行书必须从楷书开始?抱庸个见,这个问题因人而异。规范字基础比较好的,不必先练楷书,完全可以从行书开始练起。反之,规范字基础太差,必须要补补楷书的底子。 对硬笔行楷的临摹,重点围绕笔画与结构,因笔尖结构原因,硬笔行书的用笔比较简单,临学起来也要比毛笔书法上手快。即便如此,在临摹中,还是要对原帖的用笔技巧和结构规律进行理性的分析与梳理,这样才能做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第二,通过读帖与换临来丰富笔意砥砺风格。临摹到一定程度之后,通常至少要临到四五分像才开始换帖临摹。帖读多家,是为了融通,不能学了后者忘了前者,换临的同时就需要借鉴吸收与转化。临第一本帖务必深刻细致,这是生成技能的重要途径,而换帖时,则可以有针对性的去选择性临摹,比如,只临用笔或者只临结构,甚至是只临行气章法。最核心的是,不论读谁的临谁的,心中一定要始终"有我"。 风格才是书法人的艺术标签,然而风格建立在技能技巧、书学涵养、性格情怀之上,既在字内,也在字外。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读书史、经典碑帖或者去看书展,学书不仅要进得书中去学思,也要跳出书来去感悟。当然,最直观、最有效的还是要围绕着书写作品来下功夫。 第三,把握硬笔行书的力量与节奏。力量是线条宏观与微观的第一调度,节奏则关乎行笔取势的气韵质感。线条与结体本身就是力的痕迹,而节奏使力量变得个性鲜活,因此在书法创作阶段,这二者才是最关键的。 所有的书法习练都在于久久为功的"累积效应",同一人,其书法高度取决于书法学养,学得越实,练得越多,书法一般也就越好。 抱庸浅谈。 问这个问题时不知道你的楷书练到哪一层了?如果没有楷书的笔法和对汉字的结体基础的话,基本上是练不好的了,一字要练下去也只能写点江湖的所谓潇洒飘逸字了,是谓上天入地龙飞凤舞之流了。如果你是把楷书基础练了三五年,那就找一本你喜欢的行书碑帖,最好是与楷书同一位书家或是同一脉的书家的碑帖,这样比较容易领悟到行书的气脉及笔法。剩下的就看你是否能再坚持十年八年了,这十年八年的,除练碑帖外,还得多看书,包括书法类的书,书家当代历史类的书,了解书家写此帖时的历史,有助于你领悟字体的历史背景,当时的生活习惯等。同时,多游历,多与朋友切磋,特别是高手切磋,静得下心,听得进别人的建议,十年八年应有所成的。 其实这个问题很大,我单从学书本身谈一谈: 首先看你是喜欢哪种字体。但我觉得前提是你需要楷书功底。如果你喜欢"二王",那么您从《集字圣教序》开始学习行书,是再好不过了。不建议起手就学《兰亭序》。因为《兰亭序》是在非正常情况下所得,且还是临本,最重要的是它的圆笔较多,初学者很难去驾驭。而《圣教序》与"欧楷"接近,这个你学习的时候还是先了解一下"欧楷",这是你学《圣教序》的点画质量和结体都有帮助。如果你学的是颜体一派的,你直接学颜真卿的行书就行了,这都是在有基础的情况下学习。如果说楷书学欧阳询,行书学颜真卿;或者楷书学的"颜体",而行书学《圣教序》,这样行么?这样行,但是不建议,这样学起来有难度,费时费力。至于说行笔啊其他外在的事情,我就不赘述了,说白了,你写多了,那些都是潜移默化的。 以上就是我学习行书的一些经验,希望对书友有所帮助。 行书简要练习方法真的很难。这也是为什么学行书最好有楷书基础的原因。 一代书法宗师沈尹默先生的行书很有风格,又具时代之美,是他倾其毕生精力,才形成独一无二的"沈体"行书;任政先生酷爱书法,从一个普通工人,成为书法大家,他积累几十年功力,写出了一手流畅而漂亮的行书体,受到群众喜爱,他的行书体被相关部门制作成国家通用行书字模,被广泛应用。 如果说行书有什么简要的练习方法,我以为,直接从他们两位大家的行书中,选其中一家进行练习就是不错的简便方法。 一是他们的行书传承之路清晰,都宗法"二王";二是风格鲜明,具有现代气息;三是属于我们同时代,而且大都是墨迹,练习容易上手。 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之后,感觉对行书的基本笔法和结体要领有所领会,再取法乎上,选"二王"法帖或赵孟頫的行书帖,如《兰亭序》、《集王圣教序》和赵孟頫行书墨迹选等其中一种,进行深入细临。 通过古今两种字帖对比的练习,一收一放,收放自如,也许这正如你所说,可以起到既简要,又有效的练习方法。图一为沈尹默行书选,图二为任政行书选,图三为赵孟頫行书选@微头条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我的回答如下: 我认为学习行书在具体步骤上并没有一定之规,非要先学哪个,后学哪个。但虽然这个没有硬性标准,你却可以从他人的学习经验中有所借鉴。一般来说,学习的过程都是先易后难,学习书法也是如此,先从比较容易上手的帖开始入门,这就有一个选择字帖的问题,也是学习行书的第一步骤。 很多学书者的行书学习之路是从王羲之的《兰亭序》开始的。 事实上,《兰亭序》也确实比较适合初学者,从用笔上看,《兰亭序》仍以中锋为主,这对大部分从唐楷入手行书的初学者来说毫无陌生的感觉,上手比较容易。·王羲之《兰亭序》 在结字上看,《兰亭序》介于行与楷之间,笔画连带很少,几乎都是字字独立的,这对写惯了楷书的爱好者来说,也是一个好消息。 可以说《兰亭序》对想学习它的初学者很友好,它以较低的门槛对初学行书的书法爱好者敞开了大门。 还有人认为,学行书以《圣教序》入手比较好,因为《圣教序》是集字碑刻,其特点就是严谨,而且确定是王羲之所写,所以更适合初学王字的人。·王羲之《圣教序》 但相反意见是,正因为《圣教序》是王羲之的集字碑刻,不是一挥而成,不是连贯书写,所以《圣教序》缺少行书中最重要的"行气"和连贯之势,不适合初学者。 其实这个就见仁见智了。我认为,不论《兰亭序》还是《圣教序》,都是公认的行书经典范本,选择哪个都有道理,完全可依个人喜好加以选择。 可供初学行书的书法爱好者选择的行书法帖有很多,我之所以推荐上述两种,纯粹是经验之谈,原因就是那是很多初学行书者常见的选择。 当然你也可以依个人兴趣和喜好选择别的帖,比如,颜真卿或米芾等人的行书。 有人又说,米芾的行书难度较大,中锋、侧锋转换很多,并且结字上也较难掌握,不适合初学者。 但我还是那句话,就是这个完全看个人兴趣,你说你就喜欢米南宫的字,也不能不让你学不是,这个既无条文规定,也不归法律管辖。·米芾行书作品 米芾的行书是难练,想学好不太容易,但有志者事竟成。万事就怕有毅力,肯下苦功。 而且,上手就学米,且取得成就的书者也大有人在。 比如,当代女书法家周慧珺先生,早期由楷书转行书就练米字,几年后就学有所成,堪称为学书者树立了榜样,成为学米标杆,为世人所赞叹。·周慧珺书法作品 所以,选什么字帖既可参照他人常用之经验,也可依个人兴趣来定。选好了字帖只是第一步骤,接下来就要以刻苦的精神开始临习。 临行书和楷书有所不同,楷书中要求的那些起始折转上的一些规矩和之类的动作,在行书中反倒多余。行书讲究流畅,讲究笔断意连,过多的顿笔和回锋会破坏行意,变成阻滞。 所以,这些由楷转行之中的一些问题,要适当避免。 行书临帖,不要临一笔就停下看帖,然后再往下临,要养成运笔连贯的书写习惯,这对今后的行书学习和创作都有好处。 选定一本行书字帖,具体要练几年? 这个完全视学书者的勤奋努力程度而定,也许几年,也许更久。 在基本掌握所学帖的用笔、结字和章法特点后,下一步骤,可以试着出帖来写,尝试搞搞创作。同时还要找找所学书家的其它行书经典作品来继续深入学习,进一步掌握其风格特点,以做到对所学书家的较通透了解。·国展入选行书作品又几年过去后,在行书的学习上你已吃透一家,也小有所成,那下一步骤干什么呢? 其实,这时你发现,尽管你学习行书这么久,要想流畅的创作一幅作品也并不轻松,这是因为,尽管你已对一家行书有所掌握,但取法乎上,仅得其中。你只学其一,还须学其二。 其二是什么呢? 就是其他名家高手的经典之作,你还须在其他书家的作品里吸取精华,并为已所用。 通过对众多名家的博采众长,这时你才在行书上做到了学有所成,才能有所收获。然后还有下一步骤吗? 当然还有,如果你想在创作行书作品时更流畅,在用笔、结字和章法上更入佳境,你还要略懂草法,在行书作品中加入草书的笔意。换言之,要以草书的笔意来写行书,这样你的作品境界才更高,才更有看头。 所以,行书的学习是一个长久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在学习中感受和浸润的过程。 不过只要你有恒心和毅力,再加上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持久的练习,就一定能在行书学习上有所收获。 回答完毕,谢谢。 关于如何坚持,建议: 1、自己每天定闹钟提醒,且选定一个打卡小程序每天打卡 2、给自己报一个练字训练营,训练营的服务课程辅导都一起,每天有班导提醒督促学习 3、和孩子一起练,为了给孩子树立榜样,怎样也要坚持住 关于如何练好行书,建议: 1、先练段楷书,楷书打好基础,对行书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2、跟着视频或老师学习,如果只是自己学,写错了也不知道,有及时反馈可能帮助快速进步 3、临摹相结合,每天坚持练习 以上仅做参考,加油! 我估计你是刚接触书法,对行书的飘逸洒脱情有独钟,自己也想能写一笔潇洒漂亮的行书字,所以提出这样的问题。 书法学习有一条必由之路,都从临帖开始。因此,不管你想写好什么书体,都必须临帖。 书法可以分为静态书法和动态书法两个大类,篆、隶、楷属于静态书法,行、草为动态书法。学习静态书法像画固定姿势的模特,学动态书法像画运动着的舞蹈演员。这两种情况的难易度对比是明显的,静态书法相对容易,动态书法就相对要难。 在学习上,我们都是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最终要写好动态书法就要先写好静态书法。因此,临帖还是从篆书、隶书和楷书开始比较好,三种书体可任选一个开始。 你的目的是将来练好行书,行书是楷书的自然流畅。所以,我建议你选择从楷书开始临帖,等你的楷书练好了,自然流畅就是行书。楷书练好了,即便要学别人的行书,那时候也就容易多了。 行书学习,首先是范本的选择,我建议从王羲之的《圣教序》入手。 王羲之的行书,用笔中侧并用,变化丰富,结构平中喻奇,而又不失法度。 《圣教序》是唐代僧人怀仁用20余年时间,搜集整理王羲之的真迹集字而成,该碑刻工精良,较好的还原了王羲之行书的面貌,且该碑收录的字数较多,不论学习行书的笔法还是结构,都是极佳的范本。后世的诸多书家都从中获益,如:赵孟頫、王铎。 其次,刚开始的时候,可以选一些单字甚至是笔画去练习,用笔有了一定的基础后,可以逐步过渡到单行甚至多行。 第三,每次临写前,一定要仔细读帖,对于原帖的用笔和结构要观察到位,才可以下笔。临完一遍要和原帖做对比,找出问题,再次临写,然后反复此过程,直到问题基本解决。 第四,当用笔和机构都有了一定的基础后,建议结合墨迹去学习,即他传世的一些手札,如:《丧乱帖》、《平安帖》、《何如帖》、《二谢帖》、《奉橘帖》等。 由于载体的原因,碑刻和墨迹在书写性的表达上会有一些差异,对于墨迹的学习可以帮助大家强化对用笔的理解。另一方面,《圣教序》是集字,且大家学习的范本多为割裱本,原有的章法已被打破,对于章法的学习一定要结合墨迹。 第五,由于媒介限制,笔法和字法这里就做说明了,建议最好找个老师,自学书法很容易陷误区。当然现在线上的书法班或课程也很多,也可以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