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安县城厢镇旺中村与那桐镇那门村交界有座公路桥,官方叫夏麥桥,夏麥在壮语中就是寡妇的意思,当地人叫寡妇桥。每个地方取名都有它的原因,有些是地理位置,有些是物件,有些是历史故事,而寡妇桥的取名就是历史故事。听到寡妇桥就知道跟丧偶的妇女有关,人们好奇的是,故事精彩的同时还真的很应验,一度让这座桥成为当地光棍汉的留意场所。 当地民间相传,这一带是一片荒地,一对恩爱很深的夫妻来此开荒种地,一条小河将这片荒地分成两半,只有旱季时才能到河对岸干农活,雨季河水猛涨就不能到对岸干活。雨季来时正巧是庄稼采收的季节,河水猛涨后就不能过河,不过去采收,庄稼就会烂在地里。男子为了不让地里的庄稼烂掉,只能铤而走险趟过河采收庄稼。 一连几天男子都能顺利过河,还能安全回来,夫妻俩看到满谷满仓都感到很高兴,经过大半年的劳作终于有了生活的盼头。男子仍旧一如往常,迎着迅猛的河水到对岸采收庄稼,回来的时候由于体力不支被河水卷走,男子就再也没有回来过,女子从此失去丈夫成为寡妇,但是日子还得过,不得不接受成为寡妇的事实。 平时只顾着干活,两人还没留后男子就去世,女子深感歉意,没能给男子留个后人。夫妻恩爱至深,女子又不愿意改嫁,就一个人生活。有一天女子来到小河边干活,内急时在河边方便,正巧被路过的老光棍看见,老光棍已经极力躲避,还是意外的看到寡妇身上不该看的地方。寡妇毕竟是见过世面的人,倒不在意老光棍的碰巧,老光棍虽说年纪大,但寡妇门前是非多这个道理谁都懂,为了躲避别人的闲言密语,老光棍只能急匆匆的走开,寡妇看到老光棍离去的背影,并没有太在意,只是微微一笑。 老光棍回到家的第二天眼睛不舒服,还红肿起来,正应验民间的老俗话,碰见妇女方便就患上红眼病。老光棍很生气,气冲冲地来到寡妇家索取汤药费,寡妇由于单身太久,看到老光棍来到家里内心有些想法。老光棍的想法很单纯,就是索要汤药费,而寡妇的想法却是借用老光棍的种子,为自己留个后。老光棍得知寡妇的意图后很生气,但为了得到汤药费,答应寡妇除了不留种子外,什么要求都可以满足。 寡妇知道强扭的瓜不甜,就提出让老光棍在男子被河水冲走的地方修建一座桥,老光棍为了得到汤药费只能答应寡妇提出的要求。老光棍来到河边,看到河面不宽,想来修建一座桥不是难事,但寡妇提供的材料就是一把斧头,老光棍到附近的林子砍树,用树木来修桥。老光棍本以为修建一座简易的木质桥用两天就好,没想到是一项大工程,光收集木材都要两天时间,搬木材是一项体力活,人容易累而且还饿着肚子,于是寡妇就经常给老光棍送饭。 一来二去的交往,老光棍和寡妇之间就再没有太客气,而寡妇时不时有意的触碰一下老光棍,让老光棍的情绪愈发的高涨,心血异常的澎湃,一个寡妇一个老光棍,就好比做两堆干柴,一点火就会猛烈的燃烧。老光棍终于放弃底线,在细雨纷纷的白天跟寡妇来了一场大战,最后两人又若无其事的各做各的。桥也快修好,寡妇知道桥修好后想靠近老光棍就很难,况且老光棍就播一次种,不能保证能不能生根发芽,于是在桥快修好的前,多让老光棍播几次种子。 寡妇的身体有所反应,桥已经修好,老光棍的红眼病不用敷药就自然好了,寡妇给的汤药费也不好意思要,只能默默地离开。桥修好后寡妇经常来到桥底下呆坐,后来肚子越来越大,人们不知道寡妇肚子大的缘由,一度以为是经常来到桥底下静坐而怀上身,很多寡妇都来桥下静坐,希望没有男人也能怀上。寡妇们来到桥下静坐一段时间没有怀上感到很郁闷,后来才得知寡妇怀上的缘由,寡妇们也学着做,还真引来很多光棍的关注,这座桥一度让方圆百里的光棍聚集在这座桥下,比赶圩还要热闹。 这座桥让很多寡妇能怀上,但毕竟是伤风败俗,即便是有利于很多老光棍的方便,县衙还是将这个热闹的地方给取缔,把附近的寡妇和光棍汉都给驱赶到百里之外的地方。这座桥是寡妇的取种地,光棍们的天堂,最后在县衙的干扰下,这座桥就再也没有人来光顾,简易的木质桥因没有人护理,最后自然坍塌。即便是桥已经不在,但光棍们为了纪念这个曾经热闹的地方,就将这座桥取名寡妇桥。 民国初年修公路,当时出行的大多数是人行和牲畜拉车,修建的仍然是木质桥,直到解放后修建党外级公路,才修建单拱石桥。90年代后,随着私家车和工程车的不断增加,原有的单拱桥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交通运输需求,而且还有坍塌风险,2021年的时候单拱桥被拆除,随之取代的是一座现代化不是很高,技术含量不是很大,但很实用的平底桥。虽然老寡妇桥已经不复存在,但是曾经为当地交通出行带来的贡献无法用词语去形容,或许人们印象最深的还是老光棍借修桥播种的故事更感兴趣。本故事收集于民间,还有很多版本,水平有限,不能更详细的描述敬请大伙谅解。 本文是记事性文稿,见物说物,见其所想,所想所写,如有不对的地方,敬请大伙谅解。谢谢广大读者的阅读,敬请给予建设性意见。原创文章,抄袭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