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爵谦带着小儿子张静茂去了长山岗,把二儿子的坟给挖开了!" 1951年的一天,浙江宁波南霞村的村民们七嘴八舌地说着张家的大事。 而另一边,张爵谦却没有理会那些嘈杂声,他默默打开墓中的空棺材,拿出了里面用油纸包裹着的东西,仔细摩挲。 随后,他让小儿子叫来镇政府的工作人员,严肃地把包裹交给了当地政府。 结果,工作人员看到张爵谦上交的东西大吃一惊,连忙说道:"快!快把这些东西交到中央去!" 此时,张爵谦已经独自来到儿子的墓前,他缓缓地靠在墓碑上,就像依靠着多年不见的儿子。 他做了一个很长的梦,遥远混乱的记忆开始清晰,离家多年的儿子张人亚还是年轻的模样,微笑着站在他的面前…… 张爵谦1.深夜包裹 1927年的深冬傍晚,整个上海滩笼罩在一片浓重的阴霾之下,满街狼犬正在他们主人的授意下,四处搜捕共产党员。 共产党员张人亚把自己打扮得灰头土脸,朝着嚣张跋扈的鹰犬们不停地点头哈腰,终于顺利地登上了从上海前往宁波镇海县的船,他抹了一把额头上的汗水,然后紧紧地把一个布包护在胸前。 天空里的暮色像铁块一样迅速坠落,到了老家霞南村时已是深夜时分,张人亚抱着包裹脚步匆匆,不时地回头张望一下,还好天色已晚,没有人跟踪他。 张人亚 走进院子后,张人亚一把拉住正在喂牛的父亲张爵谦,将父亲拉进小屋里并快速锁上了门。 他警惕地向四周望了一圈,在确认没有人偷听之后,把怀里的包裹郑重地交到了父亲手中。 "静泉,这里面是什么东西,你是不是在外面惹麻烦了?" "爸爸,你要相信我是个好人,这包裹里的东西非常重要,请您替我保存好,将来我要是不在了,您就把包裹交给共产党!" 张爵谦还想继续追问,张人亚却突然跪在地上,面色凝重地给父亲磕了一个头,然后用有些嘶哑的声音对父亲说: "儿子不孝,一会儿就要走了,不能给您养老送终了!" 剧照人物 说完这句话之后,张人亚含泪起身看了看已经两鬓斑白的父亲,忍痛转身离开,消失在了茫茫夜色之中。 "儿啊,你就这么走了,什么时候才能再回来呢?" 张爵谦的心里五味杂陈,他沮丧地回到屋里打开了包裹,发现里面有一本《共产党宣言》和很多文件,他想起儿子刚才提到的共产党,听说这是一个能为穷人做主的党。2.守墓人 张爵谦相信儿子信仰的党派一定是正确的,所以他决定好好替儿子保守秘密,可是把包裹藏在哪里才安全呢? 几天时间里,张爵谦尝试过将包裹藏在牛棚里、枕头底下、柜子里,但都觉得会被别人发现,他甚至担心文件会被牛吃掉,对牛都有着三分戒心。 那天,张爵谦走在街上,看见一群进步青年正在振臂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可他们话音刚落,就被反动派枪杀了。 反动派的猖獗,让张爵谦更加相信共产党一定是正确的,也就是在那一刻,张爵谦想到给张人亚建一个衣冠冢,把文件藏进去。 因为,反动派杀人就像儿戏一样,说不定哪一天就去他们家抄家,文件放在家里太不安全了。 张爵谦回到家里,对小儿子张静茂说:"你二哥死了,我打算给他建一个衣冠冢,以后你们谁也别提起他。" 张静茂一头雾水,想问二哥是怎么死的,可张爵谦并没有回答他,张静茂只好在第二天清早乖乖地扛起锄头,跟着父亲去长山岗建墓去了。 张静茂 衣冠冢建好后,张爵谦找了个借口把张静茂支开,把张人亚的衣服连同包裹一起放进了衣冠冢里,因为害怕文件受潮腐烂,张爵谦又用厚厚的油纸将文件包了一层,又在外面裹了一层布,这才盖上了棺板。 可衣冠冢建好之后,张静茂却陷入了多年的苦恼之中。 张静茂发现二哥"去世"后,父亲开始沉默寡言。 父亲每天干完了活就往长山岗上去,不是和衣冠冢说话,就是自言自语地在一边锄草,有时候干脆就睡在坟墓旁边。 村里有人不怀好意的人,看到张爵谦每天都去给儿子扫墓,认为衣冠冢里肯定有宝贝,便在深夜的时候偷偷地去挖张人亚的墓。 幸亏那天晚上张爵谦没走,他疯狂地挥舞着锄头,做出要和盗墓贼鱼死网破的架势,这才赶走了几个盗墓贼。 为了更好地保护儿子这些文件,张爵谦在坟墓旁边盖了一间房子,从此以后很少回家。 张静茂几次上山请他回家住,可都被张爵谦赶出来了。 张静茂一气之下,干脆上山把张爵谦的房子拆了,逼他回家住。 可张爵谦性格也倔,他又重新盖了一座房子,张静茂再来拆他的房子,他就继续盖,父子间因此爆发了激烈的争吵。 "你听听别人都怎么说你的,谁家老子整天给儿子守墓的!" "你给我滚出去!我就是不下山!" 张静茂和父亲怄气了好几年,后来还是同意让父亲住在山上,不过他始终不理解父亲的这种行为,直到1951年的一天,父亲才把真相和盘托出。 3.理想照耀中国 新中国建立之后,张爵谦每天都在心里等啊盼啊,希望张人亚能出现在他面前,可是转眼两年过去了,老父亲却没有得到儿子的半点消息。 他不得不接受儿子已经不在人世的残酷真相。 1951年的一天晚上,张爵谦坐在家门口,看着天空中的繁星点点,想"我老了,真的是时候把东西交给组织了。" 张爵谦拍了拍小儿子的肩膀:"静茂,明天跟我上山去,把你二哥的墓挖开,这些年你也受苦了。" 张人亚保存的文件 第二天,村里就传开了:"张爵谦带着小儿子张静茂去了长山岗,把二儿子的坟给挖开了!" 张爵谦根本不在意这些流言蜚语,他和张静茂打开衣冠冢里的空棺材,取出了用油纸层层包裹的文件,满眼爱意地摩挲了一会儿,像是在抚摸儿子的脑袋一样。 随后,张爵谦让张静茂找来了镇政府工作人员,郑重地把包裹交给了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只看了一眼便急忙说:"这里面有二大的文件,快送到中央去!" 经过中央鉴定,文件中有极其珍贵的、也是现今唯一存世的孤本《中国共产党章程》,以及第一部中文版《共产党宣言》,目前全国仅存11本。 除了《章程》和《宣言》之外,文件中还有中共二大的几份机密文件,以及数十本我党早期文件,为研究我党早期历史提供了重要依据。 至此,张爵谦终于兑现了他对儿子的承诺,小儿子张静茂也终于知道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他像个小孩子一样吃起醋来:"您怎么不把这件事告诉我呢?这些年我们吵了多少次?您心里是不是只有我二哥?" 张爵谦却笑了:"你就别吃醋了,当年情况危险,有我一个人知道这件事就够了。" 父子俩相视一笑,解开了多年的疙瘩。 之后他们坐下来,和工作人员说明了保存文件的详细经过,通过工作人员的介绍,父子俩这才知道了这些文件的重要性,更从工作人员口中,知道了张人亚是一个多么伟大的共产党人。 谈话结束后,张爵谦拄着拐杖来到儿子墓旁,他靠在墓碑上做了一个很长的梦,梦里他看到了仍然年轻的儿子,他微笑着对父亲说:"这么多年,辛苦您了,我们的理想实现了吗?" "实现了,儿子,爸爸从来都不知道,我的儿子是创建这个国家的功臣!" 他的思绪,飘到了很多很多年前。 4.热血铸华章 1898年,张爵谦满心欢喜地迎来了他的第二个儿子,取名张静泉,也就是他后来最引以为傲的儿子张人亚。 张人亚从小读书刻苦,1915年中学毕业后,为了缓解父亲的压力,他选择辍学去了上海的一家工厂做工,做工期间受尽了资本家的剥削。 1919年新文化运动席卷上海,张人亚和工友们得知有一个叫陈独秀的先生,提出了"劳工万岁"的伟大口号。 在进步思想的影响下,张人亚和工友们参加了"五一大罢工运动",采取游行示威和发传单的方式反抗压迫,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这场斗争取得了空前的胜利。 1921年,年少有为的张人亚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了声势浩大的"上海金银业大罢工运动",最终逼迫资本家举起了白旗,张人亚因此在工人中获得了崇高的威望。 在父亲的印象里,那几年张人亚忙于工作基本没回过家,但他总是充满朝气,后来父亲才明白,那是信仰的力量。 1924年,张人亚被安排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在此期间他得以接触并保存了大量我党珍贵文件。 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张人亚当时党内负责宣传组织工作,手里有大量的我党机密文件,这些文件无论是被敌人发现,还是主动销毁,都会造成我党的重大损失。 张人亚左思右想,最终经过一番乔装打扮深夜回到老家,把文件交给了父亲张爵谦保管,然后向父亲磕头拜别。 张人亚告别父亲之后,一直在安徽从事金融工作,1931年,张人亚冒着被捕的风险,找到了在上海老宝盛银楼做经理的弟弟张静茂帮忙。 张静茂将事情办好之后,找到哥哥谈心,张静茂问哥哥到底在干什么,张人亚没有正面回答他,但他坚定不移地告诉弟弟:"我是个不孝的儿子,替我好好照顾父亲,你要相信二哥,总有一天红色的中国会建立的,胜利了再会吧!" 张静茂告别二哥后,便激动地去长山岗上告诉父亲:"我二哥还活着!你不要给他守墓了!" 张爵谦闻言心里大喜,但表面还是装作不动声色的样子,他让张静茂不要出去乱说,就说张人亚已经死了。 尽管父子俩因为守墓的事一直闹得不愉快,但他们都坚信张人亚还活着,可是直到张爵谦去世,张静茂也抱憾离世,张人亚仍然杳无音信。 5.太平本是英雄定,不见英雄享太平 2005年,上海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在整理馆藏文物时,发现了一份我党早期机关报《红色中华》,该报在1933年1月7日的期刊上,刊登了一篇名为《追悼张人亚同志悼词》的讣文。 原来,张人亚当年从上海撤回中央苏区之后,担任过中央出版局局长和印刷局局长职务,负责了大量我党刊物的发行工作,但长期不眠不休地忙于工作,导致他身体状况越来越差。 1932年12月23日,张人亚带病从瑞金出发,到福建长汀视察工作,因为路途遥远且山路崎岖,病重的张人亚不幸因公殉职,年仅34岁。 张人亚病逝后,随行的红军战士将他的遗体掩埋在了山林中,从瑞金到福建一路崇山峻岭,因此谁也不知道张人亚埋骨何处。 "太平本是英雄定,不见英雄享太平",张人亚同志的生命只有短短三十四年,他将生命中的大部分时光都用来创造太平盛世,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物,为我党的历史增光添彩,予民盛世,不取分毫。 只有革命的火种代代相传,后人才不会忘记先辈创业之艰难。 张人亚父子就是传递薪火的引路人,儿子冒着生命危险将火种传递给父亲,父亲接过时代赋予他的责任,将火种完整地保留下来。 为了这一丝微弱的火苗能成为燎原之火,张爵谦几十年如一日地沉默着,内心承受着对儿子说不尽的思念,却从不曾让火苗熄灭。 理想主义的星星之火,终将点燃整个华夏大地。 我们享受着先辈创造的基业,就更应该感谢他们的付出,了解他们的故事,接过代代相传的火炬,永不停息地奔跑在前进的路上! END 作者:TWYMG 编辑:剩草 往期精彩文章推荐: "消失的李子柒":停更400多天被5亿人惦记,她到底经历了什么? 黄文秀:法学硕士放弃北京高薪,扎根农村扶贫,村民刚富她牺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