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3日, 中汽协公布数据显示, 11月新能源汽车销量78.6万辆,同比增长72.3%。1-11月,新能源汽车销量已达606.7万辆,同比均增长1倍,市场占有率达到25%。同时,1-10月,新能源汽车出口49.9万辆,同比增长96.7%,是汽车出口的核心增长点。 可以看出,我国新能源汽车不仅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月度产销屡创新高外,更是成为了出海的 "主力军"。那么,你一定很疑惑与期待:新能源汽车工业能否带领中国走向世界第一强国呢?一、现象:中国早已经是全球第一汽车制造大国,而非强国 其实,中国从2009年开始就是全球第一大汽车生产国,而且是遥遥领先,也就是说从生产制造的角度看我们。 根据国际汽车制造联盟的数据,2021年中国生产制造的汽车(乘用车+商用车)为26082220辆,占全球总产量的33%。 这个占比不可谓不高,但是我们是汽车强国吗?显然不是,德国的汽车产量从来不是第一,但是德国毫无疑问的是汽车强国。差在哪里呢?技术和品牌。 中国虽然生产这么多车,但相当大一部分是大众、奔驰、本田、丰田等国外品牌。我们只有市场和制造,想要市场换技术,结果这些合资厂的技术比比亚迪、吉利等更好?自主品牌做起来了吗? 其实,1978年我国全年汽车产量是18万辆,到了2021年是2652万辆,中国汽车制造业链条走了整整43年的艰辛里程,中间的弯路、冤枉路因为国外的打压而不知道走了多少。 即便到2021年,国内汽车制造的大部分产量还是被合资与外资车企所瓜分,乘用车的国产品牌产量只占据总产量的44.4%,一大半产量和绝大部分利润都被合资与外资拿走,这也是中国始终并非汽车强国的根本所在。 毫无疑问,当前新能源车的出现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机会,这个机会让我们有很大的机会在技术和品牌上进行突破。 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从2012年的1.3万辆增至2021年的352万辆,产销量连续7年位居全球第一。2022年前三季度,我国新能源纯电汽车销量超过450万辆,全年预计销量将突破600万辆,今年全球的纯电汽车销量预计1000多万辆,中国销量占全球的50%+。 更有意思的是,2022年10月新能源销量排行榜的前15位,合资与外资的新能源厂商寥寥无几,基本都是国产的厂商霸榜,这也意味着国产汽车的真正崛起。 要知道,2021年,中国汽车工业总产值已达到10万亿人民币,甚至超过房地产行业增加值的7.76万亿元;与去年GDP之比也达到10%左右。 不过,欧美等发达经济体的比值普遍在10-15%左右。而我们的新能源车产业目前占GDP仅4%左右,未来以新能源车为代表的汽车产业很可能超越房地产占,成为国家支柱型产业。 二、分析:管中窥豹,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价值在哪里?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里,我这里截选放一个动力电池的基础BOM给大家看下,下图是一个电芯的BOM。 这是一个普通电芯CELL的BOM图,就要用上三十几种材料。CELL组装成PACK,还需要其他的原料,如端板、绝缘块、绝缘罩、卡扣、密封垫等约50种材料。PACK组装成最后装车的动力电池组,还需要十几种材料。 就是这样一块可以供给车企的动力电池,需要的原材料就是数以百计,而很多关键材料是执行A/B/C供应商的策略,A为主供应商,B为量起来后的次供应商,而C为备用供应商。我大约算了下,有接近百个供应商,也就是说一块动力电池就带动近百个企业业务。 而新能源汽车构架中类似电池这种组件有上千个,虽然不是说所有的组件都有动力电池这么复杂,但是带动的企业上千个是绝对有的。 可见,一个车企所带来的经济利益链条是惊人的,基本一个城市有两三个车企,围绕在他们周围配套的数百家供应商,数十万名员工,绝对能撑起一个国家级别的工业开发区。这也是为啥一个大车企的工厂落户,就会引来无数城市的争相推荐,因为带来的供应链条实在是太大太广了。 根据传统车企惯例,以日本为例,日本去年国内汽车制造了785万辆,带动的直接就业人口达到500多万人,间接就业人口500多万人。而日本人口是1.26亿人,70%的工作人口约8800万人,意味着11%的工作人口都和汽车产业有关。 而要知道日本工作人口的大头是第三产业,如果只算制造业的话,那汽车带动的制造业链条绝对是NO.1。而日本八大车企在2021年产量是2321万辆,国外产出是国内的两倍产量,这意味着汽车制造给日本带来了巨大的利润,甚至可以说,汽车制造就是日本现在的支柱产业,支撑住日本经济的发展,也让日本保持住发达国家的地位。 三、预测:国产新能源势力若能国内国外两开花,制造业强国就是名副其实 毫无疑问,汽车产业是一个国家能否实现终极产业升级的试金石。过去几十年,中国有了相对独立的工业化基础,但坦率地说,并没有实现独立的汽车产业。 即使合资企业市场份额在不断扩大,依然难掩尴尬:不仅要有一半左右利润被外资股东拿走,发动机等核心零部件也要让老外赚一笔,高级打工仔与老板还是有区别的。 但新能源汽车给中国汽车产业带来了弯道超车的机会。品牌独立、技术独立和供应链独立,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与传统燃油车产业的本质区别。 如果设想下,十年后到了2032年,我们也能和日本一样。那个时候,国内制造的汽车基本都是国产品牌产出,原本国产1000万辆的份额变成了3000万辆,那带来的变化可谓是翻天覆地。 同时,如果国产新能源势力真的能突破发达国家的封锁,国内国外两开花的话。制造业第一强国就名副其实了,而汽车制造高副加值带来的各种利益,即便以中国如此巨大体量来算,也是强有力的助推剂,中国重返世界巅峰不再是梦想。而且,过去20年,中国的GDP很大程度是靠房地产拉动的,土地和房子成了人民币的锚,但也成了资本的黑洞。新能源汽车崛起,将会重新定义中国GDP的构成以及人民币的锚。 当然,中国产业升级最终成功的标志不是GDP含金量,而是GNP含金量。世界三大汽车制造国日本、德国、美国的本土汽车产业对本国GDP的贡献确实在萎缩,但借助庞大的海外布局,它们支撑起了这三个国家的GNP。 中国新能源车真正的弯道超车,希望和标志在海外市场。不仅是要把国内的汽车卖到海外,更要在海外建立生产和销售基地,直接创造GNP。当欧美人买中国新能源汽车像中国人买他们的包包一样自然的时候,才是中国产业升级成功的时候。 实现这个伟大的目标,一是要捍卫全球化,二是要扩大对外开放。贸易不仅仅是贸易问题,经济也绝不仅仅是经济问题。做生意最重要的是让对方信任你。 也就是说,过去为GDP保驾护航的是房地产,将来为我们GNP保驾护航的是做生意的方式。 最后的话:中国太大,不可能靠一个产业就把国家带向世界第一强国 总之,汽车行业影响大是因为它上下游牵动产业链太长了,从油车到新能源车绝对是个很好的机会。至于是不是世界第一强国,这不是一个汽车工业能决定的,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都需要非常强大的工业基础。从汽车到大飞机,中国工业一直在前进,任重道远。但是,我们发展新能源汽车工业,首先是要先达到汽车强国,再接下来就会逐渐扩展到制造强国的实力,最终制造强国也会更进一步去冲击世界第一强国,这就难掩新能源汽车工业对我国跻身强国之路具有巨大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