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究竟是怎么死的?跟诸葛亮无关
东汉末年,经过几十年的大小战事,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蜀汉的地盘虽然小,但易守难攻,如果坚持发育,后期也有争雄天下的实力。
整个蜀汉的关键,就是天下之腹,荆州。
但由于关羽大意失荆州,让蜀汉失去了钱粮来源,仅剩川蜀苦寒之地。
这还不算完,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起兵伐吴。
他没有带不同意的伐吴的赵云、诸葛亮等人,结果兵败夷陵,蜀国国力大损。
自此,蜀汉成为魏蜀吴三国里实力垫底的。
蜀国不仅兵力和土地大损,绝顶战将也逐渐凋零。
1、镇守汉中
刘备取西川时,魏延随刘备出征,多次立下战功,攻克广汉、雒城,被刘备提拔为牙门将军。
"牙门将军"是不是听起来很熟悉?对,赵云因为长坂坡的功劳被封为"牙门将军"。
"牙门将军"常在主公左右,有勇有谋,而且深得信任。
刘备入主西川后,决定任命一员大将镇守汉中,北拒曹魏。
这时的关羽远在荆州,大家都认为仅次于关羽的张飞是出任汉中太守的不二人选。
出人意料的是,刘备选择了魏延镇守汉中。
刘备把自己的决定公布给文武群臣时,刘备问魏延:"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何?"
魏延霸气的回答道:"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在刘备眼里,魏延的勇武和谋略也许不及关羽,但是也是绝技战将,甚至强过了三弟张飞。
魏延从刘备时代就是以勇猛著称的。
那个魏国势大,刘备偏安一隅的时代,刘备连众望所归的结拜兄弟张飞都没选,而选了魏延,可见刘备对魏延的这股勇气和能力的欣赏。
2、屡败曹魏大军
五年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八年,大破郭淮,费瑶,后迁为征西大将军,假节。
诸葛亮北伐时,手上唯一能够拿得出手的猛将,就是魏延,其次才是赵云。
建兴八年,曹魏大军进攻汉中,魏延率领蜀军应战。
魏延与曹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大战,结果魏延大胜曹军,击败郭淮、费瑶。
建兴九年,诸葛亮又一次北伐,对阵司马懿。
司马懿命魏五子之一的张郃出战,诸葛亮命魏延应敌,结果魏延击败魏军,杀敌三千余人。
3、含冤而死
魏延在对曹魏的大战里,可谓是战功卓著。
如此的一员猛将,没有死在战场上,而是死于内斗,还被灭了三族,冤不冤?
在此更正一点,魏延的死,与诸葛亮无关。三国演义把这段历史曲解的太久了。
三国志记载魏延:"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
就是说魏延这个人善于带兵,非常骁勇,但是有些傲气,目中无人,这一点可是挺像关羽的。
魏延的脾气就导致了他跟很多大臣不和,尤其是跟杨仪不和:"唯杨仪不假魏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
诸葛亮死后,魏延的脾气也没有收敛,在北伐撤军时他又和杨仪发生了冲突,还发火要拿刀砍了杨仪。
杨仪令魏延撤军,魏延不听,不肯撤军。
魏延不愿意撤退,原因有二:其一 ,魏延一直认为诸葛亮埋没了他。
此时诸葛亮一死,正是他实现抱负的好时机,自然不愿意轻易撤退。
其二 ,魏延不愿意听从杨仪的号令。
诸葛亮在临终前将军中后事托付于杨仪,但彼时蜀军之中官阶最高的,其实是魏延。
杨仪说到底,也不过只是丞相长史——丞相府的秘书长。
而且两人关系向来不好。这种时候,魏延当然不愿意听从杨仪的安排。
这种局面,诸葛亮在临终前已经有所预料,因此他的部署是:让杨仪带着大军先撤,姜维随后,由魏延所部断后。
如果魏延不愿意走,那么也就不等他了。
诸葛亮事实上已经预料到了魏延的决定,他的这个安排,看上去更像是杨仪先行,姜维断后。
杨仪在明确得知魏延不愿意听从诸葛亮的遗命后,随即启程。
而魏延因为没有办法阻止大部队的行动,也开始快速南撤。
他的部队绕到了杨仪军面前,并在率先通过栈道后,一把火将栈道烧毁,阻挠杨仪行军。
魏延的这个做法,实在不太高明。
杨仪很快就找到了另一条路,大军加速行军,不久就又赶上了魏延所部。
两军对阵,都没有展开过一场正常的战斗。
魏延率领的士兵逐渐知晓了实情,他们并不愿意跟着魏延反叛,纷纷逃散。
回到蜀汉后,杨仪和魏延都给刘禅上书,说对方想要谋反。
刘禅的脑子可没有诸葛亮清楚,他问董允和蒋琬,到底是谁想造反。
由于平时魏延得罪人太多,董蒋二人都说魏延要谋反。结果,魏延被杀,还被灭了三族。
诸葛亮活着的时候,经常调解魏延与一些大臣之间的纠纷。
魏延和刘琰不合,诸葛亮还批评刘琰,并让他给魏延道歉。
魏延和杨仪发生冲突,诸葛亮爱惜两人才能,就从中调解两人关系。
诸葛亮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代贤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