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记忆可以用带颜色的图片来表达的话,来到内蒙之前的时光应该是灰色而且模糊的碎片状的东西,而来到内蒙之后的时光则是带着颜色而且完整很多的图像了。 发生的地点一定是在当年的内蒙古工业学校,现在叫做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宿舍大院里面。 那图像里面是一个小姑娘,小姑娘穿着夏天的衣衫,但是把外罩衣给脱了下来,露出了自己的肉乎乎的脖子和胳膊。她在学着别的孩子的样子在用罩衣捕蝴蝶扣蚂蚱,尽管她总是笨手笨脚根本不如别的孩子捕的多,但她却是最起劲的那个孩子,小胖脸被拼命地奔跑跳弄得红彤彤的。图像的背景是晴好的内蒙夏日,蓝天白云,风轻云淡,在那安静的晴天里面,似乎还可以听到耳边有嗡嗡的风声,还有蝴蝶起舞的声音,还可以闻到甘冽的青草气味…… 打开位于家属宿舍区北数第二排东数第二家我们自家的房门,外边是天地宽广晴空万里。内蒙的晴天是最为常态的天气了,清冽爽朗的蓝色的天空背景一望无垠,即便太阳离着很远也会觉得由那蓝色而带来的刺眼的感觉,掬一小把这样的蓝色放置在少女的眼里,那女孩必会明眸皓齿美丽顾盼;把这样的蓝色放置在中原的天空,人们会觉得奇迹一般难能可贵而奔走相望喜不自禁;这样的蓝色比海水的蓝更高远又清澈,比涓涓溪流河水更深沉更广博。蓝色的背景下,或者完全没有任何的杂质,或者飘过一些白云,那白云呀,透明干净正像地上碧绿的草地上的羊群,也或者似爸爸妈妈有时候拿回家的驼毛一样软软绵绵或细若游丝或庞大如骆驼地不断变换,还好像跟蓝天玩捉迷藏的调皮的孩子般在蓝天前面忽有忽无琢磨不定。看到这样的蓝天与白云,内心会为之一振,许多在晚上阴郁的记忆和不安的疑问好像统统不存在一样。而我永远是这样一个在内蒙的蓝天白云下面的孩子。 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父母的影响是根深蒂固和天经地义的,但这不意味着这是唯一的影响。人所处的外部环境也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有些孩子来说甚至可以构成非常关键的影响,比如伙伴的影响,比如外部环境中文化的影响,还比如老师的影响。 小伙伴的影响对于我来说尤其是深刻的。这种影响在我的父母对我的影响之外,是一种补充也是一种格外的滋养。因为我是实在没有更好的办法认同父母对于生命的焦虑和无常感的,难不成我也像他们一样焦虑和恐惧吗?所幸的是,在内蒙这块广博的土地上,风沙漫漫但也草绿羊肥物产丰富,所以内蒙人没有不富足感没有小肚鸡肠斤斤计较的心态没有被现代文化过分阉割之后过分压抑的痛苦感,所以我们孩子们承袭父辈,都会是有吃同吃有喝同喝有乐同乐的状态,于是我怎么会不喜欢这样的一群同伴和朋友呢? 平时的日子会在托儿所里面无聊地度过,而一到寒暑假对于我们小孩子来说就是最为快乐的时光开始了。因为在假期里面,家属院里面上学的哥哥姐姐们放假在家,于是这个家属宿舍院就跟沸腾了似的,我们可以有各色各样玩的东西。 冬天天寒地冻,但是我们一点也不觉得萧索无趣:不仅因为家家户户收拾家务购置年货准备过年而热闹非凡,妈妈们在忙着做各色过年的吃食而饱有口福,对了,先说说妈妈们会做什么:自作的土豆粉,炸麻花馓子,炖大块的肉,包饺子冻在外面等等,(因为我妈妈是中原人,不太会弄内蒙当地的特色,比如羊肉牛肉什么的),单就我们小朋友的游戏就够我目不暇接不知所措的了。 最为热闹宏大的场景就是在水井旁边那块空地上的溜冰运动了:那块场地因为有水井有地面之上的排水道,积水很多,其实多是各家排出的脏水尿水,到了冬天这些积水结冰成为了一个很大的溜冰场,这就成为了我们无比快乐的乐园了。大孩子们,多数是男孩子踩着自己的小冰车,最简单的是那种底下一根小冰刀,所谓冰刀其实是一块呈长条状的铁片,上面是最简单的小木板,中间一个小横梁,孩子们的脚踩在横梁两侧,手拿两根由自家火炉子的火钩子掰直了的冰橇棍,就开始在这个溜冰场中间驰骋了!如果冰车高级一点的话,下面可以有两道冰刀,上面是一个较大一些的木板面,一个孩子的双腿可以跪在上面,还可以有另一个孩子踩在边上,两个孩子一起滑起来那就更帅气了! 女孩子往往无缘这项活动,只会在边上看着男孩子们热火朝天地玩,这不仅因为女孩子不会把握平衡玩不起来,还因为这项活动也其实很不妙:男孩子们的裤腿子是在冰面上的,玩一会之后他们的裤腿子全都被冰水湿透了,那可是很脏的脏水呀!但是我可不管这些,我只想玩!一心地想玩!我觉得这样可以在冰上驰骋简直太伟大了!看到会有一些女孩子的哥哥们让自己的妹妹玩一下,我也缠着一些男孩子要玩,也许会等很久有男孩子给我玩一下,但是乍一上去我还真的不会玩,根本滑不起来,男孩子一看也就很快地把自己的冰车要回去了。我觉得太不过瘾了!我也想拥有一个冰车,哪怕是那种最简单的冰车也行呀!我跑回家,见到爸爸我就管他要一个冰车,但天知道我的爸爸在想什么忙什么,他不可能会给我做一个冰车,更不会为了女儿的心愿让别的可以做的人代劳做一个冰车,我不知道为此我哭过没有叫过没有,但是冰车肯定是没有出来的,事情也就不了了之了。 但是不要紧,外面总还有不少好玩的:单就看男孩子的游戏就觉得目不暇接了,他们在地上滚铁环;玩夹克,夹克是块削尖了两头的木头,然后用另一块木板或木棍敲打它,把它打起来然后再紧跟着用木板把它击打出去,看击打的成功率和夹克的射程来决定好坏,判断输赢;还有就是煽烟盒,把大人们抽的烟的烟盒,那时候的烟盒全都是软包装的一张纸,男孩子把它们叠成三角状,在地上煽着玩,如果可以把一面煽成另一面就算做赢了,赢者要么赢走烟盒,要么可以按照之前讲的规则被叫做"爷"!要么就是可以动手打对方的身体,等等。哎,男孩子的玩意总是很多,还有就是弹溜溜球,就是弹玻璃球。对了,男孩子在冬天还要逮鸟呐,就是在家门口,找一个用来筛煤的筛子(把烧剩下的煤核在筛子里面再筛筛,把比较大的煤核筛出来放在煤里面可以再次用于燃烧)倒置在门外面,再找来绳子连在筛子上面,再把筛子用小棍架起来,里面放一些小米,然后就呆在门口里面只等着那些因下雪无处觅食的小鸟上钩了。但是由于需要敞开家门,还得等不知道多长时间,大人们会觉得家里面稍有的一点热气会被带走了所以会阻止孩子在自家门口玩这个游戏,男孩子没有放弃,最后他们把这项活动选在我家来玩了。至于为什么跑到我们家来玩,可能是因为我妈妈没有严格地限制他们在我家玩吧,或者是当时妈妈不在家,又或者是因为我的妈妈在一些居家细节上面并不是很严格的人,比如我们刚到内蒙的时候,爸爸妈妈居然不知道让我们饭前便后洗手,以至于在我和弟弟满肚子是蛔虫甚至都会有一些蛔虫从屁眼爬出来的情况下爸爸妈妈才把我们带到医院,医生告诫需要饭前便后洗手之后我们大人和孩子才知道饭前便后洗手的重要性。逮鸟活动也不是经常有,我印象里面只有一次,好像还是无功而返。作为一个没有哥哥带的女孩子,亲眼见证了男孩子们这么多的游戏,我总有一种非常想玩他们的游戏的热情和冲动,但是限于当时年龄太小他们根本不会带我去玩耍,还有就是我有照看弟弟的任务,大人们总是会限制我作为一个女孩去跟男孩子"疯"。 但是我们女孩子也会有自己的游戏:踢毽子,玩沙包,收集糖纸,自制发卡,过家家…… 在小的时候,自己不会缝毽子,一般会央求妈妈帮自己缝一个毽子出来:找到"签子",其实就是工厂里面用于零件之间的铁垫片,呈圆形中空,一般需要两个大小适当的,然后用布包住缝上,然后再用剪子沿着"签子"的边缘剪成签子的形状,之后再找来鸡身上的大羽毛,取其下端管状部位,用剪子剪一段,把里面堵塞的东西掏空,一端还得剪开几掰儿,然后把它缝在签子上面,剩下的就是选合适的羽毛了,一般需要四根公鸡身上的漂亮羽毛,不长不短的,把它们小心地顺次插进缝在签子上的管儿里面,一个鸡毛毽子就做好了。有时没有鸡毛,就做个简易的毽子:还是用签子,然后在签子的四周用毛线一根一根地套在签子上面,细细密密地套一圈出来,再把毛线剪得长短一致,一个键子也就成功了。但是这样出来的毽子不如鸡毛毽子好踢,因为没有羽毛,踢得高度不够。冬天最适合踢毽子,我们穿着大棉鞋,用脚踢毽子,既不会觉得脚痛,也可以让身子很快热乎起来。我们踢毽子的花样可多了:右腿踢,左腿踢,左右开弓踢,弯腿踢,直腿踢,从背后把毽子扔下来然后身子跳跃用脚接应着踢,我们把这个叫做"打"——打着踢等等。 还有就是玩沙包,沙包是用六片布缝合而成的,里面一般放上玉米粒,或者石头粒,还有个别的时候放小米。玩沙包的花样同样很多,我们在一个场地上画上直线,两条直线间有一定的距离,玩的场地就在里面。我们分为两组,一组扔沙包,目标是用沙包砸中另一组在里面来回跑的人,被砸中者就"死了"下场,但是如果有人接住了砸向自己的沙包,就可以把已经"死了的人"救活,所以这非常考验扔沙包的技术,一般充当这个角色的人是这个小组最有经验的大孩子。我身子不够灵巧,总是跟着别人玩,但总也玩不到最好。等再大一些上学了的时候,我们还会玩"转圈",就是用石头或者木棍在地上画上转圈的跑道,在最外围会有一个进入口,而最里面还会有一个终点,然后一组在里面由起点跑向终点,另外的一组就拿沙包打在里面跑的人,被打中的话,里面的一组就算坏了,于是两组对调重新开始,周而复始,哪一组先到达终点就算赢了。还可以用沙包玩"跳房子"的游戏,这个简单,一个人就可以玩:在地上画上几级格子,从最底下的格子跳起,单腿跳,先把沙包用单脚驱过去,再单脚自己跳过去,一级一级依次往上走,直到最高级,周而复始。 越说越多了,其实我们女孩还会收集糖纸,这项活动相当于男孩收集烟盒一样,在现在的孩子中间都已经绝迹了。我们那时候不仅是因为吃糖是一件奢侈之事,多数时候不能被轻易满足,还因为我们觉得那糖纸之美丽精良令人向往,于是一旦吃到一块糖便把糖纸小心翼翼地展平夹在爸爸或妈妈拿回家的政治教材(或者是开会发的材料)里面,过一段时间再把它和已经平整成型的糖纸放在一起,然后时不时地拿出来清点与欣赏,还会在欣赏之余互相地比较与鉴赏别人的收藏,这是我们女孩间非常盛行之乐事。 女孩子还爱美,于是,我们还会自制发卡,那发卡就是多半个弧圈的样子,然后戴在脑袋上可以把自己的头发一下子全部卡在脑后,前面只剩下光光的脑门子。这样既显得利落又显得干净漂亮。那么拿什么做发卡呢?先找到一圈铁皮,用剪子裁成需要的弧度长度,然后把妈妈给我们的废毛线甚至是好毛线在这个铁皮弧圈上一道一道地缠满。再玩得高级一点的话,需要找一些男人抽烟的烟盒里面的发亮的锡箔纸,找比较厚的那种,然后按照铁皮的长度和宽度裁下来,固定在铁皮上,然后再缠绕毛线,缠绕的时候让锡箔纸有规律地露出来,最终交替呈现方形或者长方形的图案,这样的发卡就比单色毛线发卡漂亮多了。 是呀,我们女孩还玩过家家,我们有很多玩具,不仅有爸爸妈妈买给我们的为数有限的玩具,我们还可以创造玩具。当然,怎样来创造玩具?我好像已经想不起来多少了,但是拿一把草把它们扎起来就充当一个娃娃或者爸爸妈妈,也未尝不可呀! 我们男孩女孩还会有一些共同的爱好,比如收集领袖像章。电影院也是男孩女孩们都爱去的地方,我们在电影院里面得到了很多熏陶和享受呢。印象最深的是一部大型歌舞剧的放映。我的印象里面这大约是我最早的与电影有关的记忆。所有的大人们携带所有的孩子们,用单位发的票,有组织地来到电影院,盛状正如表彰大会或者是年末年初的庆祝大会,热烈隆重,只查张灯结彩了。这部歌舞剧我好像看了不止一遍,里面分了好几个章节,每个部分里面会有主题歌,每个主题歌会有一个歌手领唱。主题歌很快流传开来,歌手就成为全国著名的歌唱家,其中最著名的是唱《南泥湾》的郭兰英,"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呀……"那个声音一出来,人们就好像被震惊麻木了似的如醉如痴起来。如果那时有追星族的话,郭兰英首当其冲地可以成为最炫的大明星,全国人民都可能成为她的粉丝,于是大街小巷就全部飘开花篮的花香了。 童年的欢乐是集体的欢乐,童年的孤单是一个人的孤单,我的记忆里面永远是集体的那种忘我的欢乐,那是我一生宝贵的欢快和乐观的资源! #童年##地理##内蒙古##童年游戏##郭兰英# 贾冬梅近照 贾冬梅,中学教师,爱好广泛,有教师资格证、导游证、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曾多年在地方电台做一档家长课堂节目的嘉宾。对心理学精神分析流派很有感觉,还喜欢码文字。本文节选自作者自传《哭泣的鱼》(已完成八十多万字,未出版)。 童年地理写作计划启动,敬请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