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与"课上不讲课下讲"堪称是睁着眼说瞎话的典范!是教育界最大的两个神言论,是对教育的不尊重,也是对全国教师的不尊重,这两句也是老师们最痛恨的两句话,宣扬这样言论的人是现代教育的罪人!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出自老教育家陈鹤琴,陈老是儿童教育家和儿童心理学家,主要面对的是小学的低年级学生!陈老把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不断的激励自己,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这一点是值得任何一个老师学习的! 本身是激励的一句话,现在却变成了教育界的一颗毒瘤,这句话之所以全国闻名,是因为另一位教育大家---魏书生。魏书生,教师出身,成绩优秀,擅长教"掐尖的"学生,就是把全校最好的学生给他教,他的成绩不错!他因为这些"成绩"而成为名人,然后把陈老的这句座右铭拿出来大肆宣扬,到处演讲,最后这句话全国闻名。各位可以百度一下魏书生,到处都是! 这就是魏书生,语文老师,自创了"六步学习法",特别擅长演讲,在他的嘴里,处处都能体现出教育的智慧!他甚至要求他的学生每天跑5000米做100个俯卧撑!他的学生都能完成。他把陈鹤琴先生的儿童教育观点推广到全国各地!"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成了所有人都知道的名言!对于儿童成立的理论要无限放大!这句话对吗? 这句话对不对先不谈,家长们愿意听,不是我的孩子不行,是老师们无能!领导们愿意听,终于找到了管理老师的金科玉律!而实际上,所有的人,无论是领导家长,还是魏书生本人都知道这句话是不科学的!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前半句反应了教育学的学生观,学生是发展中的学生,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学生!后半句反应了教师观,教师要不断学习,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能力。 那么有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呢?有,而且有很多! 所有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智力,有着不同的理解力和记忆力,有着不同的学习习惯,有着不同的家庭教育。-----现在这些学生坐在同一间教室,有相同的老师教,用着相同的课本,听着相同的课,做着相同的练习,有的学生听一遍就能掌握并灵活运用,有的听三遍才能掌握,而有的听上十遍还是一头雾水,(这时课上不讲课下讲这句名言又来了),有点脑子的都知道老师们恨不得多讲,甚至早到教室,拖堂,占用音体美课,就是让孩子学的更多,怎么会课上不讲课下讲!有些学生就是魏书生来了也白搭,当然魏专家只擅长教本身就很好不用学都很好的学生,给他一个学困生班试试! 我认为领导要求老师把这句话作为自己的执业标准,去激励鞭策自己前进,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是可以的,但是一味的去夸大,不考虑现实情况,而把学生学不会的原因一律推给老师,是不对的! 如果这个理论成立的话,那么---没有抓不过的小偷,只有不会抓的警察!没有治不好的病人,只有不会治的医生!这个理论是不科学的,不合理的,也是站不住脚的!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需要行家的指点,而不是外行的指指点点!教育需要千千万万个默默无闻的实干家,而不是几天一个神言论博人眼球的专家。关心教育,从让专家们远离教育开始,教育领域不需要专家,只需要默默无闻的实干家! 好几年前,我不知在什么刊物上就看到"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了,当时很想说说自已的想法,可是,一个普通的老师那里会有自己说话的地方呢!今天,很感谢"今日头条""悟空问答"给了普通人一个说话的平台。我不管"悟空问答"会不会推荐发表我的文章,我都会把藏在心里几年的话说出来,至少了却了我的心愿。 我无能考究这句话是谁说的,如果是一位教育行家说出的话,要么他就是一位教育之"神",只有他才能把现在困惑普通教师难教的调皮学生一一教好;要么他就是教育行业的……,反正有坑同仁之嫌。如果不是教育行的外行人说出的话,就只能当作是一种鞭策,因为他毕竟不懂教育,但是,还是希望外行人少指点内行事!那么,我为什会对这句话不作正面支持态度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想法。 一、命题是有问题的 1、 句子的意思有偏见。从命题的表面看,是指教师只要肯努力去教学生,是能够把学生教好的,但是稍加深思就会发现,实指就是说教师不会教,因为社会的现实确实存在很多这样、那样的不懂规之人,都是教师教出来的,所以完全是教师之过。试问教育学生的事真的完全是教师的事吗?凭什么把社会、家庭教育之过,也强加在教师身上! 2、 句子的语气大绝对。"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其意思明显就是,所有学生都能教好,没有例外。"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意思是,任何有缺点的学生,都是因为老师不会教。一个"没有",一个"只有",把所有可能都排除了,多么会用词的"专家"。 二、为什命题只适用于教师 如果按句子的逻辑推理,那么很多行业应该适用于此句式,例如,"没有战不败的敌人,只有不会战的军人","没有治不好的病人,只有不会治的医生","没有种不好的地,只有不会种的农民"等等,此句式对其它行业果真能成立吗?如果不能,凭什么此句式就单单强压在教师头顶上? 三、教师是人而不是神 对教师有要求、有鞭策这是必须的。同时我也深信绝大部教师都是尽心尽责的。因为很多教师都会为自己的学生成绩不好而懊恼、自责、反思,并为此去加班、熬夜;也会因为个别学生捣蛋而痛心、流泪;并为此会有无数电话、微信或者跑腿联系家长;还会因为家长的怨言、学校领导的批评而无耐、难过,并会为此变得更坚强、自信。但是,不应该对教师提出超出常人的要求,什么身为教师,要做孩子的榜样,不能吸烟,不能喝酒,不能进KTⅤ等等。教师是人,而不是神,怎么就不能过常人应该过的生活呢?说实话,当教师不仅是身累,更多的是心累。我简单地统计了一个乡镇近三十年来,已去世教师的平均年龄才六十七岁,远低于全国七十四岁的平均年龄,这虽不能代表什么,但至少说明当教师不仅劳身,而且更劳心、损神! 四、多份理解,共同进步 七十二行都应该有行规、行德,不应该只针对教师的"师德",医生的"医德",也应该有商人的"商德",军人的"军德"等等。不管入的是什么行,首先要尽职本行,做好自己。如果连自己都无法自律的人,又何必去指责他人呢!其实无论做何种职业,都各有各的艰辛,各有各的苦衷。如果各行之间都相互理解,携手和谐共进,这正是大家所追求的!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 讲这话是中国教育专家陈鹤琴,1919年毕业于国立清华大学,随后又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 他把责任推给老师,是不道德的行为。一个脑残有病的学生,神仙也教不好,说此话犯了逻辑思维全称肯定判断错误。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遭有良知的老师怒怼为什?你怎么看。因为这是一句谬论。历代以来,不管是私熟学校还是现在的公立学校都有上中下水平的学生,自始至终都有一些学生天生愚钝,再怎么去教都是收效甚微,确实是难于教好。同一班学生,同一个老师教,为什么有的学生考到100分有的学生考不合格?如果说老师不会教,那100分是怎么来的?有些家长自己没有管教好自己的孩子,把没有学好的责任全部推到老师身上,而不自找原因,是极端错误的。如果用这种方式来说说,能不能把医生和病人说成:没有治不好的病人,只有不会治病的医生。这样能成立吗? 如果说纯粹的只是评论这一句话,那么这句话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是这个有道理实际上仅仅是存在于理论上的。 把这句话的主体更换一下我想很多人会更好的来理解: 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 没有经营部好的公司,只有不会经营的领导; 没有破不了的案,只有不会破案的警察; 没有治不好的病,只有不会治的医生; …… 这些话从某一个角度来看都是有道理的,但是在实践中却总是存在很多的反例,而且放在学校教育这个环境中来看的话自古以来任何老师教过的学生都有好有差,就连孔圣人孔老夫子也不能保证他那"三千弟子"各个都能教成"贤人",那么当今教师又有何自信能够把每一位孩子都教好呢? 道理实际上绝大多数人都应该是懂得——教育好一个孩子虽然我们常说是需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合力才能做的更好,但是具体到主体上的话是往往是需要教师、家长和孩子三方合作才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的。 从理论上讲,一位教师不计成本的甚至是以牺牲其他人利益为代价的去帮助一位"后进生"是存在能够改变这个孩子的可能性的。 但是问题就在这里了,这么做难道是对其他人的负责吗?比如如果这个孩子是学习能力不行,那么老师如果为了照顾他而降低整个班级的教学进度、难度,那么对其他人是否公平?如果不能这么做,老师即便利用各种空闲时间来给这孩子单独辅导理论上会对他有所帮助,但是这无异于也影响到了给其他学生的精力投入……凡此种种,在我看来教师的这种牺牲大多数人的利益来保证少数人利益的行为是不合理了! 如果你个人愿意这么做,这是你个人的行为,但是不应该成为整个教师队伍的统一要求!——对不起,作为"优秀生"的家长,我也希望老师能够给我们提供更好一些的教育、指导,那么是不是我也可以去"霸占"老师?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说到底不过就是一种对待工作态度的意见指导和教育精神的要求——社会、学校和家庭都希望老师们能够倾尽全力的去教育好每一个孩子,当遇到了"困难"的时候,教师不要逃避,要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这点,要尽力去挽救、拉孩子一把,而不是轻易地就把孩子放弃了…… 这点上实际上在任何一个职业都是适用的!但是如果把这个纳入"考核"就很扯淡了,只会导致更加恶劣的结果——实际上"唯成绩论"的受害者不仅仅是学生,很多老师又何尝不是它的受害者? 因此这句话的"精神"部分我觉得是有价值的,而且适用于任何行业,但是这句话的"实操"价值在我看来几乎不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所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更何况一个孩子的教育从来不是老师一个人能够解决的事情——上学之前的习惯是谁教的?家庭教育那部分作用老师如何才能够做得到"越俎代庖"? 如果现在还有人说教师是"园丁",那么我认为家庭也是孩子成长的"土壤"……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是陈鹤琴先生写给自己的一句自勉之语。他本意不坏,因为他是拿这句话来勉励自己,促使自己不断地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奋力前进的。可是,坏就坏在,一部分领导拿这句话来作为尚方宝剑,忽略教育的差异性,故作内行,对教师的付出视而不见,指手划脚。 我举一个例子吧:我校的某名领导,常常在会议上批评某些老师,认为学生不服从管教,是因为老师不会教。他每次批评老师时,都会引用陈鹤琴先生的这句名言,后来有老师说,我们不会教,你来教,如果你教得好,我们自愿放弃本学年绩效工资,如果你教不好,你就主动在教师大会上向我们道歉。校长也是好汉,在会场上就与教师达成了协议,正式接管该班的班主任一职。 此后,第一周,风平浪静,第二周,略有波澜,第三周之后,学生忍耐不住了,故态重萌。我有时经过校长办公室,总见他在语重心长地教育学生,而学生们低着头,眼梢含笑,毫不在乎地姑且听着,到了期末,我再经过他办公室时,他已经是声嘶力竭,表情狰狞地批评学生了。这件事过后,我没有再听他借用过陈鹤琴先生的话批评老师了,也没有听他提起扣除教师绩效工资的事,当然,也没有道歉。 我是一名一直在一线工作的中学教师,有些学生真的不容易教,而这个世界没有任何绝对的事情,你想,如果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国家为什么要将大学分档进行录取?为什么要设立监狱?为什么会有那么多违法犯罪的人? 但是,做为老师,我们应该正视自己的不足,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尽力把学生教好。做到无愧自己,无愧家长,无愧职业,便是一个好老师了。 的确,"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个观点我记得大概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后非常盛行,几乎是整个社会都认同这个观点,报纸、杂志大力推崇,教育部门的领导以此作为训诫老师的真理标准。如果教师提出异议就会认为是为自己的无能找辩护。时间久了,慢慢地也就不在乎了。其实,这种观点是典型的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是完全站不住脚的。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来看,事物的变化主要在于事物内部,即内因,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只是变化的条件,内因通过外因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变化。比如,鸡蛋在一定的温度的作用下能孵化出小鸡,但石头即使在怎样的条件作用下都不可能孵化出小鸡来,这就因为石头的内因不能起作用。这样的道理大家都懂。那么,老师教学生也是一个道理。学生自身的作用是内因,教师的教育教学只是促使学生转化的外因。唯物主义者不否定每个人的先天素质的差异。先天的条件和后天的努力,再加上教师的教育引导,这是学生成长的基本因素。有些学生先天素质好,在老师的教育诱导下会进步很快,取得理想的成绩,而有些学生先天素质极差,后天再怎么努力,也难以成才,对于本来是弱智的学生,你再高明的教师也无法把他培养成才。难道当一个老师碰上低智商的学生的时候,就说明这个老师不会教了吗?再说老师一生的教学生涯中,总会遇到各种类型的学生,总不能说这个老师一下子会教,一下子不会教吧。所以说这个观点是非常荒谬的。(当然,客观地说,一个人能力,水平不会是绝对相同的,有的老师水平高,有的老师水平低,这也客观存在,但不能把转变学生变化的好坏绝对化。)不仅人如此,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如此,都不能否认内因和外因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作用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不承认这点,就会走入形而上学的歧途。以"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老师"的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评价教育和教师,这是对教师们的一个极大的伤害。再说,如果按这种观点推理,那么,我们可以说,对医生来说,"没有治不好的病,只有不会治病医生",这个道理说得过去吗?仔细想想,这种观点确实荒唐可笑。这是一个典型的伪命题。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不光是有良心的老师怒怼,相信所有有良心良知的人都会怒怼。这就是我个人的看法。至于为什么,请看下面简单分析。 如果是老师,或许可以用这句话激励自己,尽心尽职,想方设法教好每一个学生,激发每个学生自己的最大学习潜力。 如果以这句话作为评判老师的标准,则是无稽之谈,是污名化老师,挑起老师与家长、学生、及社会之间的矛盾对立,是别有用心,居心叵测! 首先,每个老师都期望每个学生成才。绝大部分老师工作任劳任怨,勤勤恳恳。本人曾经从事中学(三年民办教师)大学教学多年,深有体会。老师工作清贫辛苦,他们的最大欣慰就是自己的桃李满天下。 其次,每个人的智力,志向,兴趣和环境条件等都不可能一样,所以,一个班集体的成绩自然就参差不齐。这是不以老师的教学好坏而改变的。这是最基本的,每个人都明白的道理。 学生成绩好坏,是否成才,他(她)本人是关键。也许可以简单地分为三类学生: 1. 自成才学生。他(她)们多是智力超群,自制力极强,目标明确,只要提供一定的有利环境,就可以成才。老师不用在他们身上花太多精力。 2. 可教学生。这部分学生智力还不错,理解力比较强,但自觉性不高。在外部教育监督下,可以成才,取得好成绩。 3. 不可教学生。这部分学生可能没有学习乐趣,也可能智力确实不高,也可能只专注于自己的一技之长,也可能受社会环境影响大而不愿意学习。因此,无论老师怎么教,也很难让他们成绩优秀。 由此可见,最牛的老师也不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成为上等。 其三,学生的教育是一个复杂工程。学生本人、家庭父母、社会、和学校都是责任者。 家庭父母应该是主要责任人。这是因为父母的行为直接影响学生的道德、品性,责任心及兴趣等的形成,而这些因素是一个人成才的关键。 学校主要责任是传授知识,老师是知识传授者。当然,学校应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可惜的是,现在学校老师不但教知识,而且还要负责每个学生的一切,把应该属于父母的责任范畴都归结于学校老师。老师的辛勤劳动,不但得不得到应有的承认和尊重,反而有些人还怨声载道。真的是不可思议。 其四,媒体网络环境对年轻学生影响很大,而且是极其负面的。环境塑造一个人。说一句不好听,但是事实,的话: 很多电视电影宣传豪华享受,崇洋媚外。现在能够找出一部没有包含宣扬美化西方(>95%是美国)的情节的电视剧吗?!,明星公众人物行为不端,男不男女不女,大行其道。他们很多人国内赚钱国外花,移民后长期在国内捞金(建议国家严格禁止),严重毒害年轻一代。还要特别提到的是: 要求全民学英语(现在人换了,希望取消英语地位,废除英语考试科目),耽误了学生很多时间,埋没了很多人才。另外,网络(儿童)游戏充斥暴力,狡诈哄骗。直播NBA、欧洲杯、美洲杯等(赚钱第一,不顾国家利益),对青少年三观影响很大。西方文化入侵无处不在,一些媒体充当代言人传播者。这些都导致很多青少年认为"知识无用,读书无用"。在这种环境条件下,怎么只要求老师承担教育学生的所有责任呢! 最后,期望学生本人立志,家庭,社会和学校老师相互包容、理解并配合,重知识,重人才,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 这句话是陈鹤琴老师用于自勉的。 其原意是指毎个学生都有值得发掘的天赋或者爱好。 比如有的表现在某一学科上,有的表现在手工上,有的表现在打蓝球上,有的表现在行为习惯上…… 只要这些某一个方面有进步,就值得肯定,优秀的老师要善于发现并挖掘他们的这些长处,给予引导和肯定。 如果不知道发现和挖掘就不是好老师。 这个意思和孔子的"有教无类"是一个意思。 即任何人都可以因为教育而得到进步。 但是,这一句话却被后来的某些砖家无限放大(也可以说无限缩小)了,成为了一句套在一线老师头上的"紧箍咒"。 他们把这句话曲解成教育无所不能,学生无所不会,老师无所不包,他们不承认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这个客观的自然规律。 是什么原因导致这句本来很正常的话成为一线教师人人痛恨的谬论的呢? 是衡量这个"好"的标准 因为现在很多人认为:"好学生"的标准就是成绩好,如果成绩不优异,哪怕品德再好,再怎么努力,或者把自己某方面的天赋发挥到了极致,他(她)仍然不能进入"好学生"之列。 所以,衡量的标准变了,一句真理也就被生搬硬套地变成了谬论。 而事实上,即使再怎么优秀的老师,也不可能把所有的学生都变成"优秀的全才"。 即使如孔子,三千弟子也只有七十二个优秀者。 让教师把每一个学生都教成这些人眼中标准的"制式全才",这不是天方夜谭么?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蔑视人民教师的屁话,经过不少人的重复,在当今的社会上正越传越广。我个人认为这句屁话,是对它的内涵的解读,肯定是失之偏颇的。如果单从字面上来理解这句话,似乎教育的成败都是教师造成的。因为有这样一个大前提,社会上有些人认为"学生都是能够教好的"。但是确实有个别学生老师是无法教好的,甚至还有个别学生触犯刑法,把责任推到老师的身上。所有这些话都是对教师心灵莫名其妙的伤害!甚至是认为是老师无能,质疑老师为什么没有把本来能教育好的学生教育好。我作为老师的其中之一,我认为这是一种片面对老师"伤害",造成我国"尊师重教"的风气丧失。在这里我要向有些学生家长反问,只有不会管教孩子的家长,没有管教不好自己的孩子!韩愈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就证明老师只要"传道授业解惑"就是一个称职的人民教师,谁也不能诋毁他(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