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制变聘用制还要考吗?
编制变成聘用制必须考试的。现在很多事业单位都在用人体制改革,这导致一部分人的身份由体制内变成了聘用制,而单位的编制名额也要相应核减。这是对于原有职工而言,而改革后,对于新进人员则是凡进必考。
当然,现在大多数事业单位仍是编制的人员多,所以不必担心收入不稳定,但工资待遇并不高,所以有不少人宁愿舍弃编制,而以聘用制的身份考入新单位。相比原来待在事业单位里,可能福利保障不如从前,而且收入会有波动,但普遍工资水平会提升一大截。
至于具体的这个问题中所提及的,乡镇事业单位里是聘用制,那待遇肯定不会高,而且与同单位带编制的那部分人是截然不同的待遇。要知道,既然这个单位仍然大部分是编制内的工作人员,那以聘用制的身份进入会很尴尬,且不说身份比别人低一等,主要是很可能属于劳务派遣人员,那就不是与这个事业单位直接签订合同,而是以第三方的劳务派遣单位签合同。换句话说,你实际上并不是这个事业单位的正式员工。
首先要明确一点:事业单位现在实行全员聘用制。通过公开招录进去的人员,是具有事业编制的,但是入职后要签订《事业单位聘用合同》。具体我们从以下几点来说明:
一、事业单位的编制是什么?
事业单位使用的编制为事业编,也就是说事业单位正式工作人员所占用的编制为单位的事业编制,有编制则意味着有财政预算的供养。事业编制则意味着人员的所有的人事干部管理是依据《事业单位管理条例》来进行的,工资待遇按事业单位工资待遇对待(普通事业编制与参公编制又不太相同,参公编制人员,人事干部管理是依据公务员法来进行,工资待遇按公务员工资待遇对待)。二、事业单位聘用合同是什么?
事业单位的聘用合同就是我们所说的事业单位岗位聘用合同。因为在2002年之后,事业单位所有的岗位任职并不是任命制,而是聘用制,所以正式在编的每一位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岗位任职就要与单位签订在岗位任职的聘用合同。聘用合同,也是为什么事业单位的招考叫"招聘"一词的来源,在公务员招考中叫"招录"。
因此,所有事业单位在编人员都要与单位签订相关管理岗位或专业技术岗位的聘用合同。只有签订聘用合同,才能审批工资,兑现待遇,同样聘用合同是人事档案当中的重要组成。
三、事业单位编制与聘用合同之间的关系?
聘用合同是事业单位人事干部管理的重要方式。所以个人与单位签订的《聘用合同》是确定个人人事关系的主要依据。如果没有聘用合同,在组织干部管理中意味着事业单位在编人员与单位就不存在人事关系。
同时,聘用合同与劳动合同完全不同,聘用合同只有事业单位在编人员才签订。编制和聘用合同在事业单位身份确定时至关重要,二者缺一不可。所以,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考试进入单位的人员,都是可以占用单位的事业编制。因为只有单位有编制的空缺,才能在招聘考试当年上报招考计划。
同时,招聘合同也是判定招录的人员是否有编制的重要依据。如果是签订《事业单位聘用合同》,则在入职后就有编制,如果是签订的《劳动合同》,不管是与单位直接签订,还是与三方公司签订,这些都是编外人员,也叫临聘人员。不要把签订《聘用合同》看成是合同制,因为只有事业单位在编人员才能签订《事业单位聘用合同》,而且这个聘用合同在现实中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存在;更不能把合同制看成事业单位岗位聘用制。
所以,事业单位本身没有将编制变为聘用,而是事业单位在编人员本身实行的就是岗位聘用制,要签聘用合同。
轻轻松松谈体制 ‖ 致力于解答体制内那些事儿努力考吧,不会有实质影响的
事业单位聘用制度实行以后,也就是国办发【2002】35号文出台后,事业单位正式编制人员都要跟单位签订事业单位聘用合同。也就是说事业单位跟所属编制内人员都是聘用关系,但这种聘用关系并不同于企业的劳务关系。
下面重点介绍一下聘用合同跟劳动合同的区别。事业单位聘用合同跟劳动合同有一定类似之处,但是也存在很大差异。
01相同之处
聘用合同的相关条款都是按照《劳动合同法》制定的,在入职、签订合同方式及经济补偿标准等方面几乎跟劳动合同一模一样。
从广义上讲,聘用合同是劳动合同的一种特殊形式,具备劳动合同的一些基本特征,但是在聘用合同和劳动合同之间仍然存在着本质的区别,这关系到各种福利待遇的问题。
02主要区别
1、适用对象不同。劳动合同主要适用企业员工或者是机关事业单位编制外人员,而聘用合同是事业单位编制内人员适用。也就是说在事业单位正式编制人员要签订聘用合同,事业单位与编外人员签订劳动合同。
2、代表意义不同。劳动合同代表双方的劳务关系,而聘用合同不仅包含劳务关系,还代表人事和编制关系。正式编制人员进入单位后,首先要办理入编手续,然后还需向人社局进行人事关系备案,最后才与单位签订聘用合同。我理解聘用合同的主要意义是单位把你聘在哪个岗位(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
3、管理主体不同。签订劳动合同的人员由对应的单位进行管理,比较单一。但签订聘用合同的事业编制人员不仅由所在单位管理,还要受到编制管理部门和人社部门的监督管理。所以编制内人员受到的限制和约束更多,这也就意味着单位与编制内人员之间的关系更稳定。总结
以上我对事业单位聘用合同与劳动合同的异同之处进行了分析解答,希望能够解答你的疑惑。客观来说,聘用合同是建立在事业单位聘用制度上的,它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产物,具有形式上的意义。
因为体制内人事管理的定向思维,虽然单位与事业编制人员签订了聘用合同,但是管理上依旧更注重人事和编制管理,没有体现出聘用合同的实质意义。所以不要因为签订聘用合同就以为不稳定,总体来说还是很稳定的。
如果想要进入编制,坚定信心,祝你早日如愿。
我是轻轻松松谈体制,致力于解答体制内各种疑惑。
如果大家遇到体制内的相关疑问,欢迎关注留言,我一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谢谢支持。@轻轻松松谈体制
建议您去考,理由如下:
一,事业单位在编在岗人员一律实行聘任合同制。自2002年国家推行事业单位聘用制度后,事业单位的正式人员按要求与单位签订聘用合同。合同规定了每个事业人员的具体岗位,是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还是工勤岗。这个聘用合同和企业中的劳动合同截然不同,它更多的是形式意义。合同双方是单位和事业人员,但对事业单位编制人员的管理权力,不仅仅在单位,还有组织部、编办、人社局。我参加工作十多年,记得曾签过一次聘用合同,聘期三年,但到期后没记得再签过新合同。
二、乡镇事业编的福利待遇,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地区不一样,但不会很低。现在节假日只有工会福利,很少听说发奖金。至于奖金,一般根据当年度所在乡镇的工作情况,在县区的排名及取得的荣誉或奖励来决定,并于次年发放。乡镇间发展程度程度不一,奖金也会不一样。我这的一个乡镇事业编人员,前年领了2万多的奖金。镇上的科级干部3万多,书记镇长更多。除了奖金,还有乡镇补贴和精神文明奖奖励金。前者不多,后者根据级别分为县级、市级、省级、国家级,数额比较大。
三、事业编制稳定,且有一定的发展前景。当前经济下行,各行业尚未彻底扭转疫情带来的影响,刚毕业学生不好找工作。不妨先考事业编,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后再考虑其他的发展。毕竟,您刚毕业,很年轻,有很多的时间去选择。
感谢您的提问,我来回答:
就算事业单位用人改为合同工性质的聘用制,也是需要考试的,原因如下:一、公平性
考试最大的作用就是体现"公平",通过考试能者上,考不上的自叹弗如,也不会过于遗憾。如果事业单位招聘人不用考试,难免杜绝有说人情或关系户近水楼台,这对广大普通人来说,太不公平了!二、择优性
虽然不是说通过考试录用的每个人,都比考试失败的人能力强,但是通过考试确实能选拔出比较优秀的人才,而最快发现人才的方式也就是考试最高效。三、规范性
事业单位招聘,不能像企业招聘那样随意,它需要有一定的规范性!面对普通人才,一般适用于笔试+面试的方式;面对博士等高端人才可以采用免笔试只面试的方式,减少其考录难度。但不论用哪种方式,都要体现事业单位招聘的规范性和严肃性,不能让大家有事业单位招聘随意性的印象,否则这对国家权威是一种削弱。
希望能满意我的回答!我是"公务员感悟和知识分享",我会随时通过视频或微头条形式,分享公务员职场及公考方面的知识和内容,欢迎关注,谢谢!
事业单位本来就是聘用制啊,这里面是不是有什么误会?或者是认识不清楚的地方?我试着解释解释,帮大家了解清楚,不管是什么,都明明白白的。
事业单位"凡进必考",这也和公务员岗位是一样的要求。想进体制内,使用编制,成为公职人员,必须通过考试才能进来,无论是公务员还是事业人员都是一样的要求。公务员考试和事业人员招考,统称为公职人员考试,公务员考试分为国家公务员考试,各部委招考公务员,由中组部下属的公务员管理机构组织;省级公务员考试给省市县乡招考公务员,由省委组织部下属的公务员管理局承担。事业人员则是分级招考,省级的由省人社部门负责,市县乡由市级人社部门组织或者批准。事业人员招考权力已经下放了,这一项政策已经执行好些年了。
但是,在事业单位,考进来的都有编制吗?或者进入编制都需要考试吗?这要是公务员岗位,答案是肯定的。但是对于事业岗位来讲,两个答案都是否定的。考进来的都有编制吗?不一定,现在进体制内,无论是当正式的公职人员,还是合同工、临时工等聘用人员,都需要考试,不过是组织的部门不一定,权限不一样。这时候就需要火眼金睛,认清楚招考公告,上面是否明确说明"考核合格入编"的字眼和内容。或者直接打电话问问组织考试的机构,明确掌握考试性质,不要自以为是,进而自误。
另一个问题,是进入事业编制都需要考试吗?这也不一定。即使是正式入编的事业人员,也不一定非得经过考试的方式。为了解决事业单位急需的专业技术人员,尤其是基层医疗卫生、教育等专业技术领域,大多数地区都实行了"人才引进计划",对于急需人才,不用考试,不用考虑是否有空编,有需求,先引进来,实行备案制管理,考核合格优先入编。有的地方在毕业季,直接到师范院校或者医学院,招聘人才,不用考试,承诺给编制,这都是认真的,也是有政策依据的。还有公费师范生、免费医科生、委培生等,也不需要考试。
事业单位实行"全员聘用制"管理,这也是正确的,是事业人员改革的方向。所有的正式在职在岗的事业人员,都需要和用人单位签订聘用合同,实行合同制管理。当然,如果没有特殊理由,或者重大过失,合同到期,续签是必须的。事业人员依然是"铁饭碗",非特殊事由,不得开除或者辞退。将来如果管理规范,会不会续签,就不知道了。当然,这也要和合同工、临时工的"聘用合同"要分辨清楚,考核合格是否有资格入编,是关键的关键,一定要有这样的保证的"聘用合同",才是事业单位正式职工,可以使用编制。否则,就是临时工、合同工。
同学你好,很高兴参与你的提问讨论!
结合这么多年我的学生毕业前我给他们的指导,你这个问题需要从下面几个方面去分析考量。
弄清楚 你到底需要什么?
问问自己内心深处:
1、你最终需要的是什么?
2、你想要的职业状态又是什么?
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份工作是可以十全十美的,所以你一定要在选择职业的时候懂得取舍,保留对自己最大利益获得的部分,去承受对自己利益影响不大的部分。
理想工作状态谁都知道:钱多、事少、离家近、有发展。
但往往这样理想的工作一般都已经被拥有夯实社会人脉资源的人或者是高端科技型人才所占用,我们作为普通求职者往往只能够获得以下几个状态:
钱多=拿命和健康及时间去换
事少=没有前途,薪水低
离家近=开阔不了眼界、未来无法保障
有发展=借助时代风口或淬炼自身不可复制能力及经验
铁饭碗=事业单位变革下的选择
事业单位变革是趋势,毕竟未来事业单位合同聘用员工的方式才是主流,一可以降低用人成本;二可以减少财政负担;三可以促使单位自强,强化原事业单位在市场中的存活能力最终实现自给自足。而以前很多吃香的事业单位就已经实施了企业制管理了,比如:新华社实行企业制度改革、社保基金会和自然基金会进行企业化转制。
在弄清楚事业单位合同聘任未来就是主流趋势的前提下,你如果还想坚持让自己的职业生涯相对稳定,那么强烈建议你去参加当地公务员考试,毕竟公务员在特定的用工需求前提下还暂时不会采用合同聘任制或者说不会大规模推行合同聘任制。
而公务员队伍中如果你想更加相对稳定一点,那么请报考执法部门和司法部门,因为很多日常管理类的部门未来还是有被合并和改制的风险,比如以前的很吃香部门现在都合并了:国家信访局划归司法部管理、国家粮食局划归农业部管理。
❤划重点:铁饭碗的概念在现代社会中已经变为——让自己强大,去哪里都有饭吃。
最终如何选择呢?刚毕业择业建议
先认真看看各种就业单位的优劣比较:
优势:
事业单位:国家主导、国家管理、相对稳定(总结:该有的样样都有)
私人企业:锻炼机会多、发展频率高(总结:该有的能少给就少给)
外资企业:能力提升机会多、发展空间大(总结:经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劣势:
事业单位:发展机会少、层级限制(总结:熬时间、储备资历)
私人企业:老板文化,家族文化(总结:适者生存,不适者走人)
外资企业:严厉甚至苛求管理(总结:身体透支)
择业建议:
首选❤强烈建议同学你报考公务员,因为认真阅读你的文字,能够感受到,其实你自身还是希望能够有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先图稳定再谋求发展也是对的。但是事业单位就不用去考了,你刚毕业努力一把好好考过公务员。
次选❤事业单位如果你还是要报考的话建议不要考乡镇级别的。至少考虑市级或者省级的,不是说薪酬会有多大的差异,关键是眼界,直言不讳的说你的父母千辛万苦把你从小城市送到大城市读大学目的就是要你走出来,就算你有建设家乡小镇的心,也请先在大城市的事业单位里锻炼几年后,再通过挂职锻炼和干部下乡的方式去实现你的建设小镇的理想。
不建议选择❤私企和外企,不建议选择,最起码在这个阶段不建议选择,疫情过后很多私企老板都已经撑不住了,你去了你的薪酬福利很难以保证,至于外企虽然经济方面可能不会亏待你,但外企的用人方式很苛求会让你没有时间自我发展或者是考虑自我发展。
总结❤划重点
刚毕业的大学生,我个人意见还是强烈建议你们去报考公职,再次考虑也请报考国企,就算你此刻觉得我的建议"土得掉渣"也请你们认真去考,若干年后当你们再翻开今天我写给你们的这份回答的时候,就会明白今日我的良苦用心了。
最后祝福每一位大学同学都能够顺利就业,大展宏图!
谢邀请。编制变聘用,还有必要考吗?
其实题主理解错了这个聘用的含义。记得我刚进单位的时候,县里在普查事业编制人员的聘用合同,因为根据上级有关事业编制人员管理要求,事业编制身份的干部职工要实行聘用制,且需要"一年一续聘",刚开始我还不知道什么意思,但是单位的老人都知道,其实这都是换汤不换药的行为,聘用还是聘用形式,但是事业编制的稳定性却一点不缺,因为"一年一续聘"基本上没有多大影响,单位也不会随意和一个通过正规考试进来的人员解聘的。
我所在县里虽然现在老师也实行了聘用制,而且听说也要逐步取消编制,但是其实大家都知道,这个对于老师队伍的稳定性其实也没有多大影响,学校不能随意开除老师、老师仍然不能随意报考其他考试,只是换了个管理名称,仅此而已。从题主这个县的招考公告,招的也是事业单位正式工作人员,自然也和以前的事业编制相差无几,和单位其他的劳务派遣工、合同工等临时工还是有本质差别的。
聘用制事业编也好,聘任制公务员也好,其实稳定还是和以前一样稳定,没必要担心太多。当然,如果违法违纪乃至犯罪的话,即使你拥有公务员身份的"金饭碗",该解聘还是得解聘。希望以上对你有所帮助。欢迎关注@公场知心人
现在除了公务员不用签订合同之外,其他人员包括事业编制人员都是要签订合同的,但企业人员签订的是劳动合同,而事业编制人员签订的是事业单位聘用合同。要取得事业单位的事业编制,还是一样需要通过事业单位统一考试来获得的。
要取得事业编制,除了引进人才等少数几种特殊方式外,都必须报考事业单位招聘岗位,通过统一考试来获得。首先要符合报考的条件,满足学历、年龄、专业等方面的要求。其次要参加。事业单位的统一考试,一般都包括笔试和面试。笔试排名在所招聘岗位数量的三倍以内才能入围参加面试。面试过后综合第一的人拟录用对象,如果体检没有问题,那么就正式录用。
正式录用的事业编制人员,要填写机关事业单位用编申请表,申请使用编制,因为招聘单位如果能够拿出岗位来招聘,就证明单位还有编制空缺,招聘人员是可以落编的。用编申请表,经过单位组织人事部门、编制部门同意之后,就等于进行了编制的备案,是单位正式的编制人员。
事业单位人员取得编制之后,就会与单位签订事业单位聘用合同。事业单位聘用合同会约定聘期、所聘用的岗位以及岗位等级等。事业单位聘用合同是特有的,与企业人员签订的劳动合同有所不同。企业人员劳动合同适用于《劳动合同法》,不仅会约定合同期限,还会约定工资标准等,和事业单位聘用合同是不需要约定工资标准的,因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是根据他的岗位和等级,由组织人事部门来核定的,而不是由单位自行确定。事业单位的聘用合同,不仅在约定合同期限到期后需要续签,而且在岗位变动或者职务晋升之后,都需要进行重新签订。比如说,事业单位招聘本科生管理岗位一般都是定为管理岗9级,如果三年之后晋升为管理岗8级,那么要重新签订聘用合同,聘用到相应岗位和等级。
虽然事业单位的聘用合同是由单位和事业编制人员签订的,但如果要给单位事业编制人员调整或者晋升职务,是要按照任免权限进行审批的,如果单位可以审批,那也需要到组织人事部门进行备案。事业单位编制人员虽然签订聘用合同的,如果没有重大的过错是不会解聘的。即使解聘也不是事业单位自己说了算,而是要报组织人事部门批准之后才可以。
综上所述,事业编制人员虽然要签订事业单位聘用合同,但一样要通过事业单位统一招考才可以获得编制。事业编制人员还和以前不用签订聘用合同一样,可以享受事业单位编制人员的所有福利待遇,只不过增加了一项签订聘用合同的过程。
现在是逢进必考,所以无论是什么形式都要通过公开招考才能进去。事业单位签订聘用制合同,首先你要分清楚是带编制的聘用合同还是编外聘用。
早在二十多年前,事业单位就在试行聘用合同,包括06年的事业单位的岗位管理打破身份限制实际上也就是到聘用到不同岗位,所用转岗表也是聘用岗位表。
事业单位带编聘用人员,是指经过正规事业单位人员考试或部队转业人员,首次签订的合同一般为五年,需要经过财政、编办、人社办理相对应的手续,通俗的说编办有你个人的信息,但你的档案中也有一份聘用合同。这样的聘用就是有编制的事业单位人员。
编外聘用人员,就是通过劳务派遣、单位自行招聘的人员。这样的人员不需要通过严格的招考,只需要达到单位用人条件就可以了。现在国家规范编外人员的清理,需要编外人员的用工需要向编办进行报告。
根据你的招考信息,是通过正规的途径招考,一般都是带编制的聘用合同,在合同中肯定是规定了最低服务年限的,享受同等编制人员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