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你去应聘教师一职,第一个感觉是教书育人的,有道德修养,君子圣贤之人。人类赋于教师光荣称号。所以,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就要为往圣教绝学,为民间谋太平。 至于县管校聘,端正了世界观,教师也无须选择,上岗便是! "县管校聘"是近年来在全国有风靡之势的一种所谓的创新型的管理机制,其初衷是为了大力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按照教育部的文件,2020年将在全国全面推行"县管校聘"。可以预计,按照原定的计划,今年暑假,很多地方的教师,将面临人生一个非常艰难的抉择——离开熟悉的学校,来到陌生的环境,重新开始打拼。 当然,由于疫情的影响,暂缓全面实施"县管校聘"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至于推行"县管校聘"之后,教师有没有选择权,根据对多个已经实施"县管校聘"地区的了解,这是不能一概而论的。 由于工作关系,笔者曾经多次实地考察,并与相关的教师做过一些比较深入的交流。 下面,我们就一般意义上的"县管校聘",给老师们做一个基本的普及:一,"县管校聘"是什么? 按照官方的解释,"县管校聘"是指全体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全部都实行县级政府统一管理,特别是统一定期强制流动到县域内的义务教育学校,从而将教师和校长从过去的某学校的"学校人"改变为县义务教育系统的"系统人"的管理机制。 说白了,就是县级教育系统就像是一个人才交流中心或劳务市场,各学校也就是用人单位,到这个人才交流中心按照需要选择人。二,"县管校聘"为什么? 推行"县管校聘",其制度设计的初衷,是为了激活教师队伍的活力,实现县域内的教育均衡发展。比如,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操太圣、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卢乃桂在2018年第2期《教育研究》发表《"县管校聘"模式下的轮岗教师管理审思》一文提出: 教师轮岗交流政策的核心目标是通过教师流动实现区域内的教育均衡。为此,要变人才的单位所有制为区域共享机制,实现教师由"学校人"向"系统人"的转变,以此化解教师"县管校聘"制度创新所带来的与现有制度的矛盾,寻找教师轮岗交流政策之理论基础的合理性。 至于究竟能不"激发活力,实现均衡",笔者有专文谈论,欢迎大家关注查看。三,"县管校聘"怎么做? 根据目前各地推行"县管校聘"的方式来看,基本方法或程序大致一样。概括而言,就是以下几个步骤: 一是教育行政部门设机构。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有的是在教师进修校之类的机构)建立教师管理中心,把县域内所有教师的编制转入到这一机构,这就相当于人力资源市场。 二是各学校报教师需求。各用人单位也就是学校,提出用人需求,比如,每个学科需要多少教师、工勤技术人员之类。 三是教师填报入职志愿。教师根据各学校的岗位需求,结合自身的实际,填报工作意愿,相当于填写求职意向,也类似于填报志愿。 四是评价与考核。各用人单位在上级的监督下,成立考核小组,对符合岗位条件的求职者进行筛选、录取。 五是公示、聘用。用人单位对拟录用的人员,进行公示,公示无异议之后,正式签订聘用合同,确立劳动关系。 六未聘人员的处理。对于没有聘用上岗的教师,由相关机构进行培养培训,然后,经培训合格之后,可以再次申报。 这样的教师管理机制,确实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你不积极,就可能没有工作啊!四,"县管校聘"教师怎么办? 了解清楚了上述三点,我们就可以回答问题了:"县管校聘",教师有选择权,学校也有选择权,这其实就是一个双向选择的结果。 那么,教师的选择权,从哪里体现的呢?细心的朋友就会发现,是通过"填报入职志愿"这一个环节来体现的。 举例来说,某地规定教师可以填报第一、第二、第三等三个志愿,教师的选择权,就体现在这三个志愿的选择上。如果你不愿意调剂,那么,第一轮选聘,一旦落榜,就只有等待第二次选聘。 如果教师想去ABC三个学校,有没有填写服从调剂,那么,这三个学校之外的学校,是不可能选择你的。反之,一旦服从调剂,就有可能被其他学校选聘——这与高考报志愿,是一摸一样的。 客观地说,这种双向选择,对于老教师来说,还是存在一定的挑战性。当然,最关键的,其实是两点: 一是选聘方案的制定,如何更加科学合理,公平公正公开。有些地方的方案,非常模糊,操作空间很大,就给某些人留下了钻空子的机会。 二是选聘小组的人选,如何确保这些人都是基于公平公正。这个选聘小组,是至关重要的,一旦有人有私心,就很容易对一个本来初衷很好的制度,来一个彻底的颠覆。 其实,个人认为,由于教师工作的特殊性,这种量化考核,本身就不能反映出教师工作的数量和质量,所以,考核,最终是很难体现出科学性的。这也就是为什么笔者并不赞同实施"县管校聘"的根本原因。 有问就有答,星空会悟空。 大家好,我是再望星空。 就"县管校聘,教师有选择权吗?"谈谈我的看法: 1、看看题目,结论也基本明了,应该是县里管编制指标与人事关系、工作福利,学校与教师签订聘用合同,形成劳动服务关系; 2、编制指标与人事工资福利没得选,有条条框框规范; 3、劳动服务关系是双向选择,有选择权,但主动权不在你手里,学校看得上你,用得着你,愿意与你签订聘用合同,你的选择才有效,否则是单相思; 4、教育机制改革大家都希望朝着共同的目标迈进,公务员现在是逢进必考,考过就用;而教师推出县管校聘,几乎没有给教师太多展示比试的机会,也没有太多的自主权与选择权。学校有关系、有熟人与选聘结果有很大关联,这留给权力寻租的机会就很大了。 县管校聘,教师的选择权还是有一些的。 不过有点窄。 好比一位家长带着孩子去买铅笔。优秀的家长会给学生一些选择权:孩子,你是要外表是红颜色的铅笔,还是外表是蓝颜色的铅笔呢?孩子只能在红蓝两种外表颜色上做出挑选。以此来满足自己可以自由选择的那点小小的权利。 如果是学生想要在红芯儿的,蓝芯儿的或者黑芯的这些方面做出选择,那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家长没有给他这方面的权利。 同样道理,在县管校聘过程中,老师可以选择教语文教数学还是教英语…… 选择愿不愿意当班主任,愿不愿意当管理员?愿不愿意做后勤工作……老师只能根据选聘表上规定的项目,来行使自己选择的权利并满足自己向往岗位的愿望。 如果老师在县管校聘的过程中。想跨校选择被什么样的校长所领导,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因为选聘的过程不会给老师没定这些选项。况且这些选项如果真的出现的话,县管校聘工作就会变得非常地麻烦,非常的不具有可操作性。老师想要通过县管校聘实现调入其他学校的目的基本上是会落空的。 不过,老师想要离开自己所在的学校,调入其他学校工作,可以有以下的几个办法: 一,工作能力特别强,工作成绩特别优秀。上级主管领导有可能会主动地把你调整到更优秀的或者是上一级学校去工作。 二,在在县管校聘之前可以与上级主管领导进行沟通。谈谈自己的想法和看法以及自己的要求,领导会酌情考虑你的问题。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可以调入其它学校工作。 三,如果你所在的学校教职工人数比较富裕,你在平时的工作中所表现出的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都比较低下,就有可能在本校选聘的过程中落选。你就会被调剂到条件和教学质量都比较差的其他学校去。 一位老师首先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有了较强的工作能力和优秀的业绩表现,才有可能实现自己所期望的异地工作的愿望。 就我国现在的人事制度和财政制度来说,对教师试行县管校聘人事制度改革,从理论上说,没有问题。这项改革值得讨论的有如下几点。一是县管什么 ,不管什么? 教师的编制,工资待遇,职称评定指标,等等涉及教师根本利益的事项,本来就归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管理,现在还管,这没有问题。现在,县不管什么了?是不管教师的聘用,通俗点说,就是不管教师的流动、调动。教师有流动,就有腐败产生,这在教育界内部心照不宣。县不管教师流动了,带来的进步之一就是抑制了县级的腐败;带来的进步之二就是给教师引进了竞争机制,制造了危机感,激发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这表面上也真好。二是校聘谁,谁当家做主? 校长的任免权在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校长必须绝对服从县级的领导,否则,不换脑筋就换人。校聘谁?表面是校长的权限,可你校长的权,都是教育局给的,校长聘谁,教育局当然有建议权和决定权。这样,校聘就成为了一个吓唬教师要听话的幌子、招牌,实际还是县教育局说了算。 最大多数教师是热爱教育事业的,教育行政部门不用绞尽脑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用想法设法管他们,你表扬他们几句,他们就会忘我的工作,就会对领导感激涕零。 县管校聘制度下,不存在校长阻拦教师选择的问题,但教师也不是想去哪个学校就去哪个学校,跨校竞聘只在指定区域学校间进行,一般参与跨校竞聘的都是在校内二轮聘任落聘的老师。县管校聘制度只允许学校内极少比例(5%左右)的教师在一定范围内跨校竞聘。 可能这位老师还不了解县管校聘制度实施的方式,我简要介绍下(各个地方出台的县管校聘制度,少则几千字,多的几万字,有兴趣可以去搜来详细看看)。 县管校聘制度建立的初衷是为了建立教师聘用、管理、流动、退出的新机制。说直白点就是通过县管校聘打破教师的铁饭碗意识,让人人有危机感、紧迫感,给老师们念紧箍咒,从而促进教师的良性发展,优胜劣汰。但私下里,县管校聘则成了校长管理老师的一个有力武器,对于个别刺头、极少数不能胜任教学任务的老师,学校可以通过县管校聘制度使之参加二轮聘任甚至赶出学校。 2020年县管校聘制度在全国不少地方已经开始在试点运行。总结下各地的县管校聘制度,有以下几个特点: 1.明确学校岗位,岗位实行双聘双选制度 学校教职工岗位"按需设岗、因事设岗"的原则分为管理岗位、专任教师岗位、教学教辅岗位和工勤岗位四种。教辅和工勤岗位不得超过一定比例(10%左右)。按照教育局聘任校长,校长聘任中层管理岗位,中层(年级主任)聘任班主任,班主任聘任科任教师,同时科任教师又可以选择班主任和年级主任。2.并不是所有教师都需要参加竞聘 像因病、孕产假、新入职教师、借调教师和自愿申请到农村偏远学校任教的教师等,可以不参加竞聘。3.竞聘进岗有时间和顺序要求 一般以三年为一个周期,三年一次,按照"岗位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待遇能高能低"的原则。按先进行特岗竞聘、校内直聘和校内竞聘,再进行跨校区竞聘,没有参加校内竞聘的不能参加跨校区竞聘。一般特岗竞聘、校内直聘和校内竞聘人数占全校总岗位人数的95%,剩下5%的人才参加跨校区聘任(即二轮聘任),二轮聘任如果落聘了,则参加教育局组织的三轮聘任,再落聘的话,就只能接受由教育局安排的待岗培训、转岗、解聘或辞职等性质的退出机制。4.实行轮岗机制。 城区学校教师每年按一定比例(10%)交流轮岗到农村地区学校任教。城区学校教师工作满五年,必须交流到农村学校任教一年。每年又安排一定量的农村地方学校老师到城区学校任教一年,已到达促进老师成长的目的。 据当地朋友了解,县管校聘这边是这样实施的! 首先给时间你自己去准备,你可以通过入城考试进城,也可以自己找关系进城。再有你可以自己跟缺编的学校沟通,如果学校聘用你,你就不需要参加县管校聘了。通过这几个途径消耗掉一部份教师名额后,剩下的老师再根据本校的学生人数来确定本校老师的编制数,算出本校超编的老师数量。 其次,被超编的老师一种是年轻的老师。因为年轻还没结婚没有家庭去其他地方没有顾虑。一种是没有头衔的,无职位的,不懂逢迎拍马的。这老师虽然上了点年纪,但是苦于只会埋头苦干,见了领导都无动于衷。你不被解聘谁被解聘? 第三,各地解读政策不同。像听说隔壁县的,要实行县管校聘,有个老师不服气跑上教学大楼纵身一跳。当地教育部门马上叫停。 还有些地方是以支教的形式来实现。这种形式就比较人性化。根据学校超编的人数每年派遣老师去边远地区支教一年,一年之后再回到本校教学。再轮到下一批人过去。虽然被派去支教的老师也有失公平,但是比长驻缺编的地区好的多。毕竟很多老师家庭都在本校,生活环境也熟悉,再换个环境又要从头开始,太难了! 县管校聘中央提出是以城中优秀教师去支援边远山区缺编的学校,以县城先进的教学理念带动边远地区教育的发展,实现教育资源的平衡和公正!但是,在地方执行的过程,县管校聘成为了领导打击异己的手段。使弱势教师群体成为牺牲品,也成为部分贪污腐化分子的温床。 县管校聘出发点是好的,中央的想法也不错,就是在地方执行时有失公正。希望能完善相关制度使教育能做到公平公正,打造出人民满意的教育! 县管校聘,理论上是双向选择,但实际操作上,教师有选择权的是少数优秀教师,大多数普通教师的选择权不会很多,比较差的基本上没有选择权。 理论上讲,应该是这样的,但是这样一来可能就涉及到编办、人社等其他部门,牵涉范围较广,所以实际操作起来可能还需要时间过渡吧。不过我听说我们地区已经有些地方在实行了,真正打破了固有的队伍,双向选择。听说效果还不错。 题主,你好。对这个政策就不做评价了,不好说,你懂的。 下面说说流程: 1.征求考核标准,制定评分细则(全地区教师表决通过,你懂的) 2.每个人对照打分。二十几项吧,包括师德师风、专业素养、教学业绩、任教资历等,细分出二十几项,依照细则自己打分,交给评委。(注:评委也一样) 3.个人述职,评委打分。(注:评委一样) 4.求和,各科分别排名。 5.想留下,看名额,看排名,不想留下的或不够分的,领导欢送。(有人文关怀啊) 6.没聘上的,去找其他学校收留,实在没地去,那就回原校待呗,一年后该怎么就怎么办。 小结:每个教师有权离开,没权留下。一个萝卜一个坑。坑多人就不坑,坑少人就挪坑。回答完毕! 喜欢的朋友就不要留言、点赞了,你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