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官员的俸禄以及养廉银制度的由来
清初,官员实行低薪制,官员俸禄具体由两部分组成,即俸银、禄米,发放方式为每年春、秋两季发给。清初官员的俸禄并不高,甚至难以维持其庞大的家族开销。后来,京官又有所谓"恩俸",即照原俸禄另给一份;另外给一点有限的俸米。也就是拿双份工资,但收入仍然不高。
所以,到了雍正时期,"知大臣禄薄不足用,故定中外养廉银两,岁时赏上方珍物无算""因官吏贪赃,时有所闻,特设此名,欲其顾名思义,勉为廉吏也"。于雍正元年(1723年)特设养廉银制度,本意是想借由高薪,来培养鼓励官员廉洁习性,并避免贪污事情发生,因此取名为"养廉",也就是所谓的高薪养廉。而且数额是相当可想借由高薪,来培养鼓励官员廉洁习性观,一般来说,养廉银通常为俸银的10倍到100倍。其中京官的养廉银由国库支出,一般很少,而外官的养廉银则要远远高于其俸银。例如,台湾巡抚刘铭传的年薪为155两银,养廉银则为10,000两银。下表中所列养廉银为上限水平。
清朝文官的俸禄表
文官
年俸
禄米
养廉银水平
一品
180两
180斛
16000两(总督)
二品
155两
155斛
13000两(巡抚)
三品
130两
130斛
6000两(按察史)
四品
105两
105斛
3700两(道员)
五品
80两
80斛
2400两(从四品知府)
六品
60两
60斛
1250两(从五品知州)
七品
45两
45斛
1200两(知县)
八品
40两
40斛
九品
33两
33斛
未入流
31两
31斛
清朝武官的俸禄表
武官
年俸
蔬菜烛炭银
灯红纸张银
养廉银(内地)
一品
609两
180两
200两(提督)
2000两
二品
599两
140两
160两(总兵)
1500两
三品
243两
48两
38两(参将)
500两
四品
141两
18两
24两(都司)
260两
五品
90两
12两
12两(守备)
200两
六品
49两
120两(千总)
七品
36两
90两(把总)
八品
40两
九品
33两
文官和武官俸禄发放有不同,文官是禄米,清代1斛米=5斗,大约为现在200斤。武官蔬菜烛炭银、灯红纸张银代替了文官的禄米。现在米价大约为2.5元/斤,一品文官180斛米,相当于180*200=36000斤,相当于现在的9万元左右。一品武官两项加一起是380两,在清朝1两银子相当于现在180元左右,养廉银相比之下要低很多,同样的品级武官与文官的待遇相比还是有差距的。当然这只是表面上的算法,实际执行过程中会有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