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禹是同村人,他家的事村里人都知道,因为他是帝颛顼的曾孙,所以在村里的关注比其他人大些。他父亲叫鯀,母亲是有莘氏女修己,他是姒(sì)姓,名文命,夏后氏。他性情仁义和善,聪明勤劳,待人谦虚,知识渊博,是我们村的孩子王。 禹 有一年尧帝安排他父亲鯀去治理洪水,他父亲用堵的策略治理,用了九年,没有效果,洪灾还越来越大,后面听说被代政的舜帝在羽山处死了。 后面禹长大了,就又被舜任命去治水,禹不敢不敢有丝毫的懈怠,马上和益及后稷一起商讨,并且召集百姓前来助力自己。通过总结他父亲的经验,他更改了治水的整体思路,改堵截为疏导。此后,堵不如疏这种思想也充斥在他日后生活中。 大禹历经长期艰苦奋斗,十三年期间,走遍天下,了解各处地形地貌,民风习俗,开辟了山脉,疏导了大河,并且还将天下按照河流重新规划为九州,并制定各州的贡物品种。 由于禹在治水期间走遍天下,他用行动感动了天下人,治水成功之后,他的声誉和威望达到顶点,百姓都称颂道, "如果没有禹,我们早就变成鱼和鳖了。" 后帝舜在位三十年,将位置传给了禹。过了十七年,舜在一次南巡的途中逝世。大禹三年治丧,丧服结束之后,禹居在阳城,想将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但天下的诸侯百姓都离开商均,去拥戴禹,随后禹就正式即了天子之位。 禹即天子之位后,以安邑(今山西夏县)为都城,国号夏。分封丹朱(尧之子)于唐,分封商均(舜之子)于虞。还收拢天下铜,铸成九尊宝鼎,象征着九州大同,天下一尊。 禹当天子之后,广纳良贤,曾一沐而三捉发,一食而三起。只要贤才来了还是百姓有事,无论禹是在沐浴,还是在食饭都会起身接见。 禹有个手下叫做仪狄,他造出了酒,禹喝之后,立刻停止仪狄造酒,还说, "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 禹不像尧舜,正式执政时比较年轻。他上位后不久就推举皋(gāo)陶当继承人,并让他全权处理政务,不幸的是皋陶先他一步去世,于是就让他的儿子伯益继位,处理天下事务。 可是不久,禹在位十五年去世,葬在会稽(今浙江绍兴),享年一百岁,这时伯益执政时期短,还没积累威望,各诸侯都弃伯益而去,转而去朝见禹的儿子启(可能是禹威望太高了,诸侯百姓爱屋及乌了),让启来当君主,于是启接了他父亲禹的位置,执政天下。 这些都是听我们村一个从朝退下的老人讲的,我只记得他讲禹的时候,神采飞扬,心向往之,而说到启时,他又缄默不言,神思忧患。因为现在是启执政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