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正在景德镇御窑厂进行青花勾线绘图。 资料图 "这是我第一次来景德镇,很想去一趟三宝国际陶艺村,看看那里的中国新农民是如何揽上‘瓷器活’、‘碰瓷’碰出新生活的。"11月中旬,在参加2022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期间,新加坡驻厦门总领事吴俊明就表达了这样的迫切心情。 随着江西省景德镇延伸陶瓷产业链,景德镇新农民揽起"瓷器活",创富新农村。不仅是吴俊明,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要、客商都慕名来到景德镇陶瓷大村,看看新农民是如何"碰瓷"碰出新业态的。 产业链"链动"新老村民增收 世界瓷都在景德镇,而景德镇产瓷源头在乡村。据文献记载,自宋代以来,景德镇是"村村窑火,户户陶埏"。如今,在推进乡村振兴的新阶段,景德镇473个行政村可以说都因瓷而名,上百个村庄因瓷而兴,陶瓷产业带动了乡村振兴。 珠山区三宝村就是因瓷而兴的新乡村典型。景德镇周边群山环绕,而三宝村就坐落在景德镇市珠山区东南角的山中谷地。三宝村曾是景德镇瓷业生产主要瓷土原料产地,北宋时期,这里的三宝湖田窑,经过历年烧瓷和制釉,创烧出了影青瓷,逐渐演变,奠定了景德镇瓷器产业的基础。 然而,随着近代陶瓷原料配方的改进和制瓷中心的转移,这个古村落经历了一段时期的衰落。在二三十年前,三宝村村民还是依靠传统的瓷土加工和水稻种植来养家糊口,有资源无产业的状况给三宝村带来了"阵痛"。 痛定思痛,三宝村抓住新时代机遇揽瓷再兴。景德镇于2014年确立"复兴千年古镇、重塑世界瓷都、建设生态之城"的发展定位,并在这一年首次将高标准打造三宝村纳入总体布局。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让三宝村找到以"三变改革"激活村庄振兴、村民增收的新引擎。"2018年初,我们抓住被列为全市乡村振兴示范点的契机,先行先试,激发村民内生动力,使村民成为改革的参与者、受益者,实现了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三宝村党支部书记张冬生介绍。 通守"宅改",三宝村结合地方资源禀赋,引入经营主体对村民的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进行盘活,开展"陶瓷+民宿+旅游"发展模式,让村民在"不离土、不离乡、不离业"的前提下,将闲置的住房、院落打造成乡村精品民宿,将有意愿向旅游服务经营转型和目前有剩余劳动力、剩余劳动时间的村民转变为旅游服务者。村民武忠妹将闲置的房屋改造,自己住在侧房里,主楼用于民宿。进入民宿,随处可见令人惊叹的陶瓷艺术品,清晚时期、民国时期、567时期的藏品以及当代艺术家作品、顶级窑口瓷等风格、大小、样式各不相同的瓷器有几百件,仿若身处一个私人陶瓷艺术馆。 "陶瓷+民宿+旅游"让村民尝到了甜头。2015年至2022年,三宝村民宿数量从29家增至百余家,村民月平均收入超过5000元。 改革带来了"陶瓷+",一条全新的陶瓷产业链"链动"三宝村,链接全世界。张冬生介绍,如今,在三宝村,全村有七成以上劳动力在从事陶瓷产业。三宝村村民范白莲一家人都参与进来,父母亲烧窑,她和老公、妹妹从事陶瓷绘画及销售,一家人年纯收入超过20万元。 原村民"碰瓷"碰出新生活,新村民"玩瓷"玩出新文化。"原村民是兴村之源,新村民是活村之力。"张冬生兴奋地向记者介绍,如今全村户籍人口676人,但新村民就有1600人左右,一些"景漂"特别是"洋景漂"慕名来到三宝村,要么扎根三宝村兴办产业,要么当起了"候鸟"旅居于此,成为活跃乡村经济、传播中国陶瓷文化不可忽视的力量。 "陶瓷+"壮大村集体经济 不仅在三宝村,"陶瓷+"已经成为珠山区14个村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主抓手。珠山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副局长钱丽娟用"三主"来概括乡村经济如何呼应历史的荣光和担当时代的使命。她认为:"历史上珠山是千年瓷都的主命脉,而如今珠山是建设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的主阵地,因此,‘陶瓷+’理应成为发展集体经济、助推农民增收的主抓手。"在这种思路的引领下,珠山区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30万元以上的有11个村,并涌现出4个村级集体年收入100万元以上的"明星村"。 "生活环境脏乱差,日子过得紧巴巴。"这句话是珠山区陶阳新村村民们当时的顺口溜。陶阳新村曾经是当地典型的城中村,村民靠从事传统农业、手工业谋取生计,村民不富裕,村级集体经济弱。为了改变陶阳新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村"两委"因地制宜,制定了"党建+电商+陶瓷+秀美乡村旅游"的产业发展模式,党建引领、电商为媒、陶瓷做源、旅游增收,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 如今,村里正在打造融"电商、陶瓷、旅游"为一体的陶阳新村夜市,提供直播场地、供电、停车等多方面服务。"陶瓷+"产业模式符合陶阳新村的发展实际,既推动了电商产业发展,壮大了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又增进了景德镇陶瓷文化在全国的传播,使陶阳新村对外吸引力不断增强。沿街店面租金由原先的每月300-500元增长至1000-2000元,大幅增加了村民收入。 陶瓷产业兴乡、陶瓷文化荣乡。景德镇市委农办副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周三荣认为,陶瓷文化演绎出来的新业态也在向其他乡村进军,创意、文化、艺术等手段赋能乡村振兴,激活了农村历史文化底蕴和生态自然资源。 景德镇市浮梁县臧湾乡寒溪村史子园,以前是一个不为人知的地方。一年多前,一场名为"艺术在浮梁"的展览,把这里变成"没有屋顶的美术馆"。村集体和项目团队合作成立了一家文旅公司,专门售卖各类陶瓷艺术衍生品和红茶、米酒等土特产,村民也开起了餐厅、民宿、小卖部等。寒溪村党支部书记谢恩安介绍,过去一年,村里累计接待旅客20万人次,增收近百万元,带动200余名村民就业。 在浮梁县鹅湖镇的高岭·中国村,过去凋零的村庄,变身为"浮梁茶海""高岭花海""香樟林海""界田小村"……成为一个集生态农业、瓷茶文旅、论坛培训、运动康养、旅居文创等功能业态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并打造了大唐茶市唐风演艺项目,通过沉浸式实景演出,形成内容丰富、品类多样的新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