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893年初,为筹办西太后慈禧六十寿典,光绪皇帝就颁布圣旨,成立专门的"庆典处"并要求各部门筹措相关款项流程。 光绪帝 那么典礼要以何种形式举办?怎么办? 光绪帝事先征求了慈禧的意见。 慈禧只是说清朝已有过为太后庆祝六十大寿的例子,咱遵循旧制办理就好了。 光绪帝愣住了,这不说要求,就是天大的要求。 这里不得不提慈禧口中的先例,正是乾隆年间举行的庆典,而当时整个庆典的花销,就达到了惊人的3600万两白银! 我们从光绪角度看,可以不办吗?答案是不行。 1875年四岁光绪登基,慈禧垂帘听政,18年间费尽心思排除异己,笼络亲信,牢牢掌握朝堂话语权,年幼的光绪只是慈禧手中的傀儡。 彼时22岁的光绪才刚刚亲政不久,手上并没有实际权力,政治地位还并不是十分稳固。 虽然慈禧对于光绪是相对支持的,但光绪依然需要维持和自己姨母之间的关系来逐步巩固地位,并通过举办庆典的方式来证明国家的强盛以及自己的孝心。、 慈禧 于是光绪皇帝苦思冥想,想到一个好法子,类似于今天我们专家想出来的,"付费上班制"。要求全国各地的政要大员们向朝廷缴纳"报效经费",将这笔钱投入到慈禧的寿典准备工作之中。 最终筹得了两百多万两白银。 而且这招用了两次!史无前例! 清朝官员 而李鸿章对北洋海军军费的申请,被慈禧以"时艰款绌"为由驳回, 并敦敦善诱道:咱大清并无意扩张、开拓蛮夷之地,现有的坚船利炮已经能展现大清国的实力,并有恫吓之效,料大清邻国不敢也不能有所作为,就算敢于上国抗衡,实以螳臂当车罢了。 而拿不到钱的李鸿章只能下令暂停了部分对北洋海军的拨款。 当年北洋舰队的多艘船只本来应该大修,舰炮更换射速更高的德国克虏伯火炮,但李鸿章后来决定,改为每年给舰队拨款十五万两慢慢维修,以保障北洋舰队有余款可供朝廷调用。 那么这次庆典用了多少钱呢? 庆典特制金辇、皇帝妃嫔各式乘轿白银18万两,高档丝绸锦缎绣锻龙袍新衣百余件23万两白银,打造首饰器皿金银珠宝1万两黄金,大量宫殿修缮,沿途布置仪仗队戏台240万两白银,赏赐百官、举行盛大筵宴 340万两白银等等,据不完全统计,大寿所耗金银1千万两 而北洋水师购买主力战舰镇远号战列舰花了110万两,最新的经远号装甲巡洋舰也才173万两。 如此金银,足以用来打造一支超级舰队。 而与清朝截然相反的是,自1893年起,明治天皇决定每年从自己的宫廷经费中拨出三十万元,再从文武百官的薪金中抽出十分之一,补充造船费用。 举国上下士气高昂,以赶超中国为奋斗目标,密谋准备进行一场以"国运相赌"的战争。 而恰恰此时,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军节节败退,被迫向宗主国清朝乞援,日本则乘机以保护侨民为由出兵朝鲜,蓄意挑起战争。 慈禧太后不愿意其六十大寿为战争所打扰,而李鸿章为保存自己嫡系的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实力,也企图和解,这些人形成了清廷中的主和派。 未战而屈人之兵?主和派可谓熟读兵法,深知兵法之"奥妙",只不过聪明劲用错了地方。 未战先求和,只会助长敌人的狼子野心。 李鸿章寄希望于美、英、俄等欧美列强调停,让日本撤兵。 美、英、俄只是对日本表示"谴责"而已,并未采取强硬措施,列强最后不出意外的都采取了观望态度 李鸿章这种军事消极,外交积极的想法是很奇怪的,而他却乐此不疲,在交涉中,俄国公使卡西尼应允了他,俄国会尽全力去警告日本退兵朝鲜,若日本不听俄国必然采取压服的方法,但是他却不知道卡西尼愿意给清朝援助,俄国政府却不愿意。 1894年7月23日凌晨,侵朝日军突袭汉城王宫,击溃朝鲜守军,挟持朝鲜国王李熙,解散朝鲜亲华政府,扶植国王生父兴宣大院君李昰应上台摄政。 清朝廷内部形成了以光绪帝载湉、户部尚书翁同龢为首的主战派逐渐占据上风, 中日两国于1984年8月1日正式宣战! 两国海军在高丽西北鸭绿江口相遇。 此战如胜了,高丽可保,东三省不致发生问题。 于是顶着亚洲第一,世界第八名头的北洋水师,在火炮射速低,舰炮陈旧落伍,弹药严重缺乏,缺少维护的情况下同日本开火 日本海军世界排名十一位。我们的两个主力舰定远和镇远各七千吨, 日本最大的战舰不过四千吨。 但日本的海军也有优点,日本的船比我们多,比我们机动性强,船上的炮比我们多, 而且开火快。 我方原定舰队排"人"字阵势迎战,由定远、镇远两铁甲船居先,称战斗之主力。 海军提督丁汝昌以定远为坐舰,舰长是刘步蟾。 丁汝昌本是骑兵的军官,不懂海军。 但他为人忠厚,颇有气节,李鸿章提拔他不过做精神上的领导而已。 刘步蟾是英国海军学校毕业的学生,学科成绩上等, 举止颇有大将风度。 丁汝昌自认不如刘步蟾,所以实际是刘步蟾做总指挥。 等到两军相望的时候,刘步蟾忽下令把"人〞字阵完全倒置, 定远、镇远两铁甲船居后,两翼的弱小船只反居先。 这样不合理的阵型,只能有一个解释。 刘步蟾胆怯,倒置的缘故想图自全。 这样一来阵线乱了, 小船的人员都心慌了。 而且日本抓住战机,先攻我们的弱点了。 当时在定远船上的总炮手英人泰乐尔看见刘步蟾变更阵势,知道形势不好。 他先吩附炮手不要大远就放炮,不要乱放炮,因为船上炮弹不多,必命中而后放。吩咐好了以后,他上望台,站在丁汝昌旁边,帮丁提督指挥。但丁不懂英文,泰乐尔不懂中文, 两人只好比手交流。 海军主官一个不懂海战,一个懂海战不懂中文无法交流,一个空有理论知识,不懂指挥, 在激烈的战场,必然导致悲剧发生。 加之"定远"舰下水12年,竟7年未修,首轮炮击中主炮炮塔起火, 北洋舰队一直冲杀在前的"致远"舰受到"吉野"、"高千穗"等的集中轰击,多处受伤,船身倾斜。 邓世昌见吉野恃其船捷炮利,横行无忌,决意与之冲撞,同归于尽。邓世昌毅然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舰"吉野"号右舷,日本官兵见状大惊失色,集中炮火向致远射击,致远舰右侧鱼雷发射管被击中,引起大爆炸,全舰官兵除七名遇救外,其余自邓世昌以下全部壮烈殉国。 而经远舰遭吉野、浪速、秋津洲、高千穗四舰围攻 经远舰以一敌四,拒战良久。 定远、镇远两舰浴血奋战,中弹甚多,几次起火。 而北洋舰队重创日舰"比睿"、"赤城"。 "赤城"舰长坂元八太郎阵亡。 "西京丸"也受重创。 此役北洋水师虽损失较大,但并未完全战败。 然而李鸿章为保存实力,命令北洋舰队躲入威海港内,不准巡海迎敌。 此役日本夺取了黄海的制海权。 -10月24日,日本第一军进攻鸭绿江清军防线的同一天,日军大将大山岩指挥第二军两万五千人在日舰掩护下,开始在旅顺后路上的花园口登陆。 清军士气不振,将领多无抗敌决心。 日本则士气高昂,野心勃勃, 日方发布由间谍宗方小太郎起草的《开诚忠告十八省之豪杰》檄文,对满清展开政治攻势,扬言要直捣北京,让清朝皇帝"面缚乞降"。 日军乘着夜色在鸭绿江中流架起浮桥,清军未觉察。 10月25日晨6时,日军越过浮桥,向虎山清军阵地发起进攻。清朝重兵近三万驻守的鸭绿江防线全线崩溃。 1894年10月下旬,在日军越过鸭绿江防线,占领九连城、安东县、大东沟、宽甸、岫岩、凤凰城。 1894年11月21日,日军向旅顺口发起总攻,次日,旅顺陷于日军手中。日军攻陷旅顺后,即制造了旅顺大屠杀惨案,4天之内连续屠杀中国居民,死难者最高估计达2万余人。 旅顺大屠杀 当时旅顺失守消息传回悲剧, 慈禧太后表现得不是感到震惊,不是听到子民被屠杀的悲愤,而是害怕。 旅顺失守,京津门户洞开,日军随时可以进犯京津。 便不顾光绪皇帝等人的反对,先指使奕訢秘密向日本疏通, 后于1895年1月14日正式派户部侍郎张荫桓、湖南巡抚邵友濂为全权大臣,并聘美国国务卿科士达为顾问,赴日求和。 当时日本正在猛攻威海卫。由于军事上的胜利,日本觉得使清政府无条件投降的机会还未到来,因此借口"全权不足",将清政府的这两位求和代表侮辱一番,驱逐回国。 1895年2月17日,日军在刘公岛登陆,威海卫海军基地陷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威海陆地悉数被日本占据。 日本虽然在战场上连战连捷,但毕竟国力有限,战争带来的巨大消耗进一步加重了日本普通人民的负担,而其国内资源匮乏、市场狭小必无法打持久战。 自1894年底以来,日本不少地方都爆发了农民暴动,社会动荡不安。 所以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于2月2日向清政府提出了和谈的要求。 但日方指定要李鸿章充当全权代表,并向清政府提出,必须以割地、赔款为 "议和"条件,否则无需派代表前往日本。 清政府十分害怕战争继续下去,为了求得停战,决心不惜任何代价。 充满戏剧的是,开战双方都害怕对方继续打下去。 谈判成了共识。 于是1895年3月,按照日本的旨意,清朝改派李鸿章为头等全权大臣,以美国前任国务卿科士达为顾问,前往日本马关(今下关)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外务大臣陆奥宗光进行谈判。3月20日双方在春帆楼会见,正式开启了和谈。 3月24日在第三轮谈判后,李鸿章回接引寺住所的途中突然遭日本人小山丰太郎枪击, 日本谈判优势锐减,日方担心清庭中止谈判,转而向国际社会控诉,向列强求助, 造成第三国干涉,如此战场上得来的优势将不复存在。 内忧外患,日本将陷入进退两难的危机。 可怜的是,清朝的统治者已经被日本摧枯拉朽的进攻破了胆, 清政府电令李鸿章排除万难,遵旨定约。 日方很明显看出清朝乞和的决心,以胜利者的姿态,不断进行威胁和讹诈。美国顾问科士达则设法怂恿李鸿章赶快接受条件,以便从中渔利。 4月1日,日方提出十分苛刻的议和条款,李鸿章乞求降低条件。 4月10日,伊藤博文提出日方的最后修正案,其条件非常苛刻,李鸿章苦苦哀求减轻勒索,但均遭拒绝。 4月17日,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中国承认高丽独立,割台湾岛,辽东半岛及附属岛屿,赔款2亿两。 从今天角度看这次战争,如果当时清朝稍微有点骨气拒绝和谈,继续打下去并寻求国际援助,也不至于一再割地赔款,不过这样也只是延缓这个封建王朝灭亡的时间,从内到外的腐朽不堪,再来几次战争也不外乎重复议和、割地、赔款罢了。 只是可怜为清朝抛头颅洒热血的大好青年将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