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央企好,为什么辞职的人这么多?
作为央企财务,说几句吧。
央企这个概念太大了,目前央企有97家,涉及石油、电力、军工、能源等行业,而每家央企又有众多分子公司,有些央企各类子公司都有上千家,待遇天差地别。
从级别来看,上到机关,下到销售门市部,都是央企成员,待遇、体面度、稳定性完全没法比,哪怕在同一机关,又有强势部门、边缘部门。而大部分央企人其实都在一线岗位,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比如电网乡镇基层一线人员,铁路客运段运行人员,油田操作人员等,工作环境艰苦,幸福感低,常年不着家,有好机会当然可以辞职跳槽。
最常见的中建,每年一堆985211的高材生加入,军训完后就提桶跑路走一批,能坚持干满一年的都能算老员工了,天天日出而作,日落而归,脑袋里就是干干干,没了生活,没了方向,漂泊异乡,工资待遇虽然还不错,但是远赶不上付出,辞职跳槽或转行恐怕是最好的选择吧。
作为一个在央企工作三年的人来说说央企或者说国企那些事!
我原来是在解放军总后的一家军工企业工作,大学本科,刚毕业一个月到手工资1800元,五险一金,提供住宿和食堂,有职工医院,生活成本很低,但是确实不够花了,最近打听了一下他们2019年的工资,也就是3500元左右。为什么有很多人辞职,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工资待遇低。在央企工作,确实比较稳定,但是工资确实低,福利待遇也只是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比如住房,食堂,职工医院等等,这些只是最基本福利,与社会提供的服务不能比的。除非你干到中层以上领导,福利待遇和工资会有较大的变化。
第二,提升空间小。在央企工作,员工动不动就是几万人,几十万人,可提供的管理岗位是有限的,很多人在一个领导岗位上可能干一辈子,年轻人升职空间很小,只能老一辈退休了,年轻人也已经是中年大叔了。这对于新一代80后90后年轻人来说,他们忍受不了长时间的干一般员工的工作,他们迫切的想成长,但是现实又不给他们机会,如果有更好的发展,他们只能离开。
第三,人际关系复杂。在央企工作,有很多的父子关系,裙带关系,血缘关系,这些人员霸占了领导岗位的一半,工作中有什么失误,领导也不敢说他们,作为一个一清二白来的大学生,很容易被边缘化,长久会导致抑郁。
第四,工作没有激情。大多时候,除了核心部门,央企等国企的工作局面死气沉沉,大部分人都是在混日子,家长里短,创新意识差,没人想着怎么工作,只是按部就班,这也不符合当代青年人的特性,青年人想有一番作为,不喜欢这种老旧的氛围,离开是迟早的选择。
没有离开的,要不就是能力强升职了,有前途,要不就是没能力混日子。
也不是说央企没有优点,优点还是很多的,什么问题都不能一概而论,也不是每一个央企都这样,在这里就不说了。
随着国有企业的改革,以及国企混改的继续,这种局面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相信,未来央企或者国企是青年人成就梦想的乐土。我们对央企充满信心。
都说央企好,那是没在央企工作的人说的。企业好不好,只有自己知道。适合自已,能满足自已某些方面需要,那你可能认为好。同样在央工作的两个人,一个可能认为好,但另一个人可能就认为不好而总想辞职,就是这个道理。
铁路是央企大企业吧,但你如果了解一下企业内部人员,你却会发現许多人对企业工时制度、劳动待遇都很不满意,许多工种工时超长,还没有节假日,铁的纪律又时刻要求你做出超强度奉献,但最终报酬却又不夠付出。
当然,奉献是应该的,没有奉献,铁路如何发展这么快?但人也是需要关怀的,每个都有自己的家庭,都需要养家糊口,如果破了养家糊口这个底线。这是谁也受不了的。
所以央企大企业也并不全是优厚待遇,有些人不愿意干提出辞职也是无可厚非的。
这个是相对来说的,好不好只有自己去了才知道,别人说的听下就可以了。
我也在制造业央企,说真的待遇没有网上说的那么好。
第一个:就是加班问题
一年到头没完没了的加班,没有加班费,周末基本都在上班,一个月也就休息一天,而且年轻人干最累的活,拿最少的钱。节假日不能正常休息,和公务员事业单位一比差距太大。
第二个方面:收入低
现在大学生入职基本4000-5000的工资,相对以前入职的大学生1500-2500已经改善多了,但是现在的房价也翻倍了,房租都在涨,基本没有额外的补贴。
第三:工作环境
新入职大学生基本都要在车间实习3-6个月,所谓的实习,就是当做工人在使用,填补工人缺口,有门路的去做些统计数据的工作,档案室整理资料,基本混下就过去了,没有门路的就在车间每天8+4干活,早八点干到晚上9点,一个月休息一天,要是家里条件还可以的化,基本都走了。
第四:就是上升空间
所谓上升空间,就是职业发展,大学生基本就技术路线和管理路线,还有一个方面就是不公平,这也是最普遍的问题,有门路的都去机关或者其他的好单位,可以双休,相对来说工作环境好;没有门路的只能在基层一线挣扎,收入低,没有前途,上升通道基本堵死,个别干个10年混个科长、车间主任基本到头;有门路的在各个部门跳来跳去,很快提干。
其实大多数企业的技术含量很低,大学生在一线和民工没啥差别(不是说民工不好),靠体力和简单的技能生存,没有学到真的技术;基本接触的也是低级的浅显的东西,感谢打杂活,要学到真的技术也是看机缘。
总的来说,央企国企其实也就那样,劳动法基本没有遵守,现在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学的是四不像,好的没有搞来,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泛滥。要想在技术上有所进步,最终还是要靠自己学习和总结。
说实话,央企辞职率比私企低太多了,私企里面才是天天换人。在央企里面至少你的社保是按最高基数交的,而且有住房公积金。但是在私企里面,目前所知至少一半的私企是连社保都不会给你交的,个别交的单位也是按最低基数上交,公积金就不要提了,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在央企里面你有事歇个三天,发工资的时候你发现工资一分不少,在私企里面你试试?敢迟到个2回,扣你全勤奖你服不服?之所以大家觉得央企辞职率高,是因为参照对象不同而已,那电子厂里面的辞职率一定大的吓死人,私企里面三年能看到老员工都是不易,生活不易且行且珍惜吧!
一:央企的好处:
①:央企的普通职工,工作稳定、下岗失业的机会少,即使下岗、经过再培训,可以转岗、或者重新上岗;
②:20年前央企的大批下岗、买断职工,90%的人员、又重新按排了新工作,或者发放生活补足费、并报销养老保险费;
③:央企普通职工的工资,不算高、但工资、福利稳定、尚可养家糊口,特别适合年龄偏大的人群;
④:央企的五险一金,在所有企业类、还是上等的,企业不会拖欠职工的五险一金的交费;退休以后的生活、是有指望、有保障的;
二:央企、辞职的是什么人?:
①:央企辞职最多的,是企业职工中的高级工、技师(操作工、钳工、电工、铆工、管工、焊工、起重工)类人才;这些有职称的技能人才,有国家承认的技术职称证书、档案上并有记载、而且在专业网上能查到他们的身份与职称,他们大部分、是被沿海地区的企业挖走的,他在新单位的月工资、3万元一5万元之间;
②:分配到企业的大学生,三年之后辞职的、近50%左右,他嫌企业工资低、升职慢,工作单调、苦燥无味,想到市场去创业、闯一闯,从市场返馈的信息、70%的人是成功的;
③:还有少部分有技术职称、在职的中下层干部(付级、科级)辞职的,一是没有被重用、不得志而辞职;二是事先己有预谋,打好底子、有了下家的;他们辞职后的成功率、只有40%左右;因为:在市场中游泳,:一靠能力、能干,二靠关系、亲和力,三要靠拼年龄、年轻是最大的资本与优势;试问?:哪个单位缺领导、缺管理者?你手中的一点资源,一旦用完了、就应该滚蛋!
作为一名在央企工作了20年的老兵,我想实事求是地谈点浅显的看法。
事实上,央企每年辞职的人数比例应该远低于外企、民企。虽然央企的平均收入可能比不上部分外企、民企,但它毕竟能给职工提供一份较为稳定的保障,不要讲稳定不好,其实稳定也是重要的幸福感。至于说工作压力,别扯了,问问在外企、民企的人就知道了。
确实,央企辞职的人也不少,这里面的原因挺复杂,涉及待遇、事业、感情、家庭等多种因素。下面主要从经济角度分析一下:
1.不同的央企肥瘦不均,瘦企容易出现辞职现象。央企所在的业务领域基本上都是关乎国计民生的,但它的运营必须符合市场经济规则,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够肥得流油。相对来说,那些周期性行业,比如钢铁、有色、船舶、运输等企业在某些时候日子会比较难过,因为它们与国际高度接轨,如果行情不好,企业亏损,那职工收入必定会下降,辞职就会发生。再就是艰苦行业,比如矿山开采、偏远项目施工等,职工远离亲人,收入又不高,让人感觉图不到什么。
2.央企内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不是每个岗位都有可观的收入。不少人对央企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不知道那些庞大的经济机器是如何运转的。央企动辄上十万人、甚至上百万人,每个人在企业里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有决策层,有执行层;有管理层,有一线操作层;有院士专家,有搬运工人,等等。这些人都叫央企职工,但收入千差万别。如今早就告别了大锅饭,简单体力劳动者的收入和技术大师相比,可能相差上十倍。而在效益欠佳的企业,普通工人的收入也许会低于市场均值,这容易导致离职出现。
3.在少数机制活力不足的央企,待遇、事业容易碰到"天花板"。能上不能下、能升不能降、能进不能出,这些是困扰央企发展的顽疾,虽然近几年已大有改观,但余威尚在。要说在央企里人才确实不少,但许多人确实一眼就望到了自己的归宿,创造力因此大打折扣。如果个性强,再加点冒险精神,那内心滋生"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想法就在情理之中了。
要降低央企的离职率,从根本上说,还是要不断提高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有了效益,改了机制,职工拿到的钱越来越多、心气越来越顺,自然就不走了。
很多人都想去央企和国企上班,是因为除了考上公务员和去事业单位以外,相比其他工作而言,央企国企作为准体制内单位,不管是工作稳定性方面,还是福利待遇等各个方面,相对来说算是很不错的工作了。
但是请注意,这种不错只是相对而言,并不是绝对的,所以,即便很多人想去或者喜欢去央企和国企上班,但是并不意味着去央企和国企上班就一定是最好的选择,所以即便有人选择辞职离开,其实也很正常。
那么为啥我说央企和国企未必就一定是最好的选择呢?主要原因应该有两个方面,一是收入,二是工作氛围。
1、收入方面。
比如有些人上班工作,主要追求的是高工资高收入,但是央企和国企作为准体制内单位,虽然工资水平整体而言要比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要高一些,毕竟央企国企本身也是企业经济组织,员工薪酬标准还是要兼顾市场水平。
但是相比一些完全市场化的大型私企而言,央企国企的工资标准可能压根就没法跟人家去比,所以很多人为了收入,可能就会选择离开。
2、工作氛围方面。
前面我已经说了,央企国企虽然属于准体制内单位,但其属性又是企业,所以央企国企内部的工作氛围,应该是比较矛盾的。
比如一方面,央企国企作为体制内单位,可能凡事比较注重流程,严格按层级管理办事,套用行政单位的行政级别,"官本位"的现象可能会比较突出。但是另一方面,央企国企作为企业经济组织,需要参与市场竞争,需要赚钱,这又要求央企国企的管理人员要甩开膀子去跑市场。
所以央企国企内部的工作氛围,相对来说是比较矛盾的,所以很多不喜欢条条框框太多,不喜欢处处束缚受拘束的人,考虑到现如今工作机会很多,所以这些人可能会考虑辞职去那些工作氛围更单纯或者更轻松一些的单位去上班。
总之,央企国企固然属于很多求职者比较青睐的理想工作选择,但是央企国企的特性,决定了它未必就是适合所有人的最佳工作选择,因此,很多央企国企每年都会招收大量应届大学毕业生,但是每年又总会有一些人义无反顾地选择离开央企和国企,当然这都属于正常的规律,毕竟: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说央企好的人是确实尝到了央企的甜头,或者是进不了央企而羡慕央企的人;从央企辞职的人是觉得难以施展才华永无出头之日的人,或者有背景有门路挑肥拣瘦的人。
作为央企员工,我从以下几点来回答一下,为啥那么多人从央企辞职。
(1)央企,地级市分公司性价比最高
中国央企一共有97家,涉及铁路,石油,电力,银行,军工,制造、地产等等。很多央企的总部在大城市,如北京,武汉等地,分公司遍布全国各地,如国家电网,铁路,分公司在每个省,每个市每个县都有。一般情况下央企总部的工资待遇,工资环境都是最好的,辞职的人不多。地级市的分公司性价比最高,房价比不过省会,比不过北上广,一个月工资差不多能买1.5平方房子,生活的很滋润。
(2)央企,省会城市分公司辞职的最多
能够进入省会城市央企的,现在大部分都是985、211的研究生,学习能力是毋容置疑的。应届毕业生刚进入公司,一般都有一年的实习期,这段时间干的都是脏活累活,待遇可能只有1000多块钱,能够坚持下来的同学就坚持下来了。很多同学会选择在这个时期辞职:1.干的工作和自己专业无关,感觉自己被埋没。2.央企人际关系太复杂,一些同学不习惯。3.已经看到自己在本单位以后发展的天花板,但是自己能力强,不甘在此一辈子。
(3)身在异乡,也是影响央企员工辞职的因素
很多同学听说央企的待遇好,各方面都好,自己遐想无限。这就造成大量外省的同学通过统一考试进入异地省份的国企,比如,国网新疆省电力公司每年招聘上千人,有60%以上的考生都是外地的。进入单位以后,发现工资待遇,生活环境等并不像人资招聘时说的那样,再加上离家远,部分人就会选择辞职。
(4)互联网、外卖行业兴起,让央企员工有了辞职的欲望
互联网行业工资高,入门要求不算特别高。很多人在一些培训机构培训半年后,就可以胜任公司的岗位,加上自己上班后勤奋好学,提高还是挺快的。很多央企的员工也都是学计算机专业的,自己公司工资待遇一般话,很多人会选择去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去奋斗。毕竟趁着年轻,拼搏个十几年,资产也能达到几百万,这可是在央企一辈子才能拿到的钱。
(5)直播、短视频行业吸引高学历的学生辞职
今日头条,西瓜视频上面的创作者,例如,乡村小乔,三一博士等人,年收入百万。随着最近几年平台对原创类,科技类,知识类的作品的重视,有能力的作者收入还是挺高的。很多在央企的年轻员工经常接触自媒体,很多还干着兼职,当兼职的收入远远超过工作的收入时,很多人会从国企选择辞职。
(6)央企的升值空间有限
央企里面有能力的员工很多,能力一般但是有关系的人也很多。一些普通员工,干了十几年还是在原来的岗位上待着,毕竟领导岗位没有那么多。长期以往,工资待遇低,发展无希望,很多员工就动摇了,选择自己创业,或者另寻他路。
(7)央企加班多,没有加班费,天天讲奉献
现在的央企和之前的央企是完全不一样的,事情多,工作多,各种写材料,各种会议,还有党建工作。领导总是讲年轻人要有奉献精神,把大量的工作压到年轻人身上,长期下来,年轻员工身心疲惫,工资待遇也不见涨,导致一批员工辞职。
总之,现在从央企辞职也是常见的事,社会在进步,人的思想在进步,只要努力,干啥都能挣钱,都可以生活的很好。这些年,国企、央企也一直在改革,希望越来越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