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曾想象,近在眼前、稀松平常之物,可能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德国人 Jakob Moritz Becker 某天帮祖母整理房子时,突然发现一堆宝物:那是他父亲和曾祖父 Horst Köntopp 在 1961 年访问中国时拍摄的大约 300 张照片。其实 Jakob 小时候就知道这些照片的存在,还看过其中一部分,然而儿时的他并不能理解照片背后的价值。直到后来成年后,家人一度思考是否要把这些照片处理时,他才猛然间意识到,曾祖父留下的这些作品,是多么宝贵。 这些胶片摄影拍摄于中国不同省份,记录下不同城市和乡村的生活景象,其中不仅包含景观、建筑,更有生动的人物肖像以及那个年代的着装。中国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各地生活的摄影作品本身就极为罕见;而更值得一提的是,Horst 的这些胶片摄影,乃迄今为止已知最早的大型中国主题彩色摄影作品集之列。Jakob 深深着迷于这些照片,2021 年初,一部名为《你好,中国》(Traces of Change)的摄影集发行于世——书中囊括了 Jakob 曾祖父所拍的几乎全部作品,还收录了半个多世纪后,Jakob 多次前往中国追寻曾祖父足迹时拍摄的影像。 Jakob 是土木工程出身,曾业余在柏林国家歌剧院合唱团演唱。2015 年,他第一次踏上中国,是去上海和南京参加合唱团汇演。那时的他还并没有留意到曾祖父的照片,但这次旅行为他留下了特殊印象。Jakob 回忆道:"中国的气氛很轻松,一切都很开放,每个人都很友好;来自世界各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齐聚一堂,共享艺术之美。那种氛围真是奇妙。" 第一次中国行给 Jakob 留下了极好的印象。回到柏林后,他开始学习中文,并计划再次返往中国。也正是缘于对中国的情愫,当后来他和祖母一起浏览曾祖父的摄影作品时,他产生了一种对照片本身历史价值之外的更深感知,这也促使他开启了进一步研究。 关于相片,Jakob 首先注意到的,是相片近乎完美的保存状态。每幅作品都保存在小型胶片框中,两边都有玻璃保护,大多数照片几乎没有损坏,也没有划痕或斑点。他还发现,照片的摄影水准极高,这可能得益于曾祖父当时的爱克山泰相机(Exakta Varex IIa 35mm),这台相机是当时最好的摄影装备,同时配备数枚东蔡镜头(Carl Zeiss Jena),共同造就了作品的不凡呈现。Jakob 说:"这些照片有一种特有的古早魅力,与今天的照片非常不同,它们在老式镜头和色彩的加持下,呈现出更加自然、亲近的效果。" Jakob 的曾祖父 Horst 出生于 1920 年,曾经历过德国动荡和战乱。成年不久后,他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服役于陆军医疗单位。二战结束后,他被一度监禁。之后,他回到东柏林,完成了医学学业,选择成为一名医生,专业领域是疫苗接种和社会卫生。在从医生涯中,Horst 参与重建了德国战后崩溃的医疗系统。摄影是 Horst 业余的热衷,他拍摄黑白和彩色照片,在自家的暗房里冲洗,他还以自由摄影师身份为几家健康刊物摄影。 1961 年,Horst 和另外两名医生应邀前往中国进行交流,他们会见中国医生,参观医院,观察当地卫生条件。Jakob 说:"虽然曾祖父没有拍过很多医疗场所的照片,但从一些照片中,不难发现与医学的关联。每当他在街上看到与卫生有关的事物,他都会随手拍下。这是唯一的线索,能让我从照片中了解到他所从事的行业。" Horst 的中国访问是在 1961 年 1 月 和 2 月,也就是柏林墙竖起的几个月前。当时,东德人仍然享有出国旅行自由,可以前往西欧国家,但大多数东德人选择东欧集团国家作为旅行目的地。这是因为东德的货币在当时并不坚挺,不能自由兑换,让国外旅行变得举步维艰。而前往中国这样遥远的东方国度,更是难以想象的。也因如此,Horst 的中国行并不轻松,他和另外两名医生先是乘火车到莫斯科,然后又坐飞机去天津,中途还有在外蒙古短暂停留。 Horst 的那次中国行正值大跃进时期。这是一项经济计划政策,旨在加快中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强国的转型。然而,该计划产生了反作用和悲剧性影响,不仅打击了中国经济,更使其不增反降。农村的情况最为糟糕,在人为失误、误导性的农作物报告和自然灾害的共同催化下,一场前所未有的饥荒降临,造成数千万人丧生,酿成 "三年大饥荒" 的悲剧。 这段历史在 Horst 的照片中并没有直接体现,但仔细观察,不难发现痕迹。Jakob 解释说:"当把城市和乡村照片的分开来看——从城市角度,你看不出大饥荒正在发生,这是因为当时城市仍有来自乡村的粮食供给," 据历史记载,农村公社为了能持续获得政府官员们的青睐,虚假上报农作物产量,描绘了一幅粮产丰足的盛景。于是,根据再分配计划,农村的大部分粮食都被征收送往城市。而之后,当农村公社迫不得已只能如实汇报他们无法再提供粮食的状况时,政府却断定农村谎报,并采取强行征粮的措施,最终导致农村人口几乎没有余粮的情况发生。 Jakob 以一张照片为例并解释道,"照片里,一群孩子在田间作业。在没有任何成人看护的情况下,孩子们必须确保收割工作达标。而同时期另一张照片中,三位德国科学家坐在酒店中,正享用丰盛的晚餐," 他强调,这样的晚餐在当时并不常见,农村的艰苦和城市的丰足之间的对比可见一斑。 然而,即使是在城市,也有明显的物资短缺迹象。Jakob 展示了另一张照片,几十人在一家煤炭店门口排成长队。这表明即使是在城里,基本物资和商品也曾出现过供不应求的现象。 尽管条件艰苦,但那次中国行却给 Horst 留下许多积极的印象。祖母曾告诉 Jakob,在曾祖父心中,中国人友好、冷静,而且非常诚实。Jakob 笑着说:"我的曾祖父总会谈起,一次他在中国火车上忘拿领带的经历,他坚信,如果他回去找,领带一定还放在原处,因为没人会拿。" Horst 对中国人民的信任甚至延伸到了医疗领域。访问期间,Horst 某天突发剧烈牙痛,可他在中国不认识牙医,于是果断尝试传统的针灸疗法。而在当时许多西方人眼里,针灸并非正规疗法,其往往被冠以偏见。 Horst 对中国人民的喜爱与好奇心,还体现在他拍摄的人物肖像中。他抓拍了各个年龄段的人群。其中一幅照片中,他捕捉了一群大约七八岁大的男孩,他们围在一张临时搭建的乒乓球桌旁。球桌很低,仿佛是为孩子们量身定做。男孩们机智地把地上的砖头排成一排,当作乒乓球桌上的分割线;另一个镜头中,Horst 捕捉到一群正在跳绳七八岁女孩,她们似乎注意到了镜头,纷纷对着相机投来好奇的目光,露出天真的笑脸。 Jakob 说:"时至今日,这些照片依然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如今,尤其身在异国他乡,当摄影师给陌生人拍照时,总是顾虑重重。但曾祖父当年并没有太过顾虑。诚然,当时的氛围肯定与现在不同,那时候可不是人人都能带着相机到处跑,相机在当时是一种特权般的新事物。" 在 Horst 的照片中,还有一点格外引人注目,那就是人的穿着。照片中没有出现欧洲的时尚痕迹,也没有旗袍之类的中国服装,就连后来数年里大热的中山装,也没有出现。相反,大部分人都穿着朴素,未经剪裁的唐风夹克、军大衣、宽松的裤子和棉质布鞋——无论男女老少,无论城镇还是乡下。 Horst 在拍摄中采用的色调朴素至简,甚至带有某种田园诗意。Jakob 留意到,即便当时的一些建筑被保存至今,但大多数气质已发生了明显的戏剧性变化。他说:"我后来前往过一些照片的拍摄地,那里的建筑和当初比起来没有太大变化,但氛围早已截然两样——很多地方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在一张 Horst 拍摄照片中,北京颐和园长廊里散步的人寥寥无几,而在 Jakob 近年内拍摄的照片中,同一条走廊里排满了导游团。Jakob 说:"曾祖父的照片展示了一个与我们想象中吻合的中国,一处和平的、和谐的精神家园。这是让我着迷的地方。" 在研究曾祖父的照片时,Jakob 想试试看能否找到以前曾祖父拍摄过的一些不太被人知道的地方。由于曾祖父的相册并没有留下像样的旅行日志,Jakob 不得不循着照片本身、和照片上的线索来寻找。许多照片上都有潦草和简洁的笔述,有些是关于城市和地名、有些则语焉不详,只是简单的关键词,比如"在酒店"等等之类的备注。此外,并不是所有的字迹都清晰可辨,当年曾祖父的手写字迹潦草难辨。还有一个因素让 Jakob 的探寻之路难上加难:一些地名依然是当年的德文标注,如今已不再使用。 解码这些线索对 Jakob 来说,是另一次探索。研究之初,Jakob 还在德国,他于谷歌和百度上搜索。令人惊讶的是,仅是简单的搜索,却让他一下子找对了许多地方。对于那些没那么容易搜到的地方,他便向中国友人和熟人寻求帮助。在接下来的几年里,Jakob 因各种缘由到访中国,并借机去曾祖父六十年前去过的地方寻迹。 找到具体的地点并不意味着任务的告终,Jakob 还需要找到曾祖父当年拍摄的确切角度和方位。有些位置找起来很容易,比如纪念馆、公园和花园,这里和从前没有太大变化。"像颐和园就一点都没变",他说,"也许颜色变得更加明亮,但建筑结构没怎么变。" 然而有些位置就很难找得多,比如胡同,和其他老式居民楼。"这些地方往往都位于市中心,变化巨大," Jakob 说,"你看今天的北京市中心,到处都是新建的高楼大厦。人们认为老建筑过时了,所以很多就都被拆除了。" 为了找到发生巨变的地方,以及那些隐蔽于城市的角落, Jakob 采用了一套有趣的方法,那就是去找当地的老人聊聊:"我会把照片给街上老人看,询问他们是否认识这些地方,"他说,"一些老人还记得,他们会立刻为我带路。有时还真一下子就找到了。" 无论 Jakob 走到哪里,他都会习惯性地还原曾祖父的拍摄角度。这个过程并不顺利。即便找对了地方,也不能保证找得到确切位置。有些景观几乎完全变了模样,他不得不用照片里的线索来进行比对,比如一条小溪、一座小桥,以确认位置的准确性有多少。然而,有些地方建了新的景观,或阻碍视线,或阻挡路线,已然不可能走到曾祖父当年的拍摄位置了。 一些地方甚至消失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大型现代建筑或大型基础设施项目。Jakob 说:"一些地方也许会发生变化,但终究可以找到。而变化太大的地方,我无法辨认,无论换作谁去找,可能都不会再找到了。" 相比之下,有些东西则几十年如一日。那里的生活依然如旧,仿佛没有受到任何时代的影响。Jakob 说:"我开车走访了许多地方,去了四川的一些偏远地带。在那里,我找到了旧日影像里的生活。"但他也知道,这样的状态不会持续太久,因为即便在这样的地方,也有现代化的迹象,通常都是被当地旅游业带起来的。他接着说:"大多数人会选择牺牲传统和文化来换取大众旅游带来的收入,这很令人惋惜。" 此外,Jakob 还发现其他一些变化,例如,城里一些老建筑正上方的牌匾,如汉字、龙的造型和带状浮雕之类的装饰,统统不见踪影。少了雕饰的建筑,平添了几分实用和普世性。最明显的,是街头生活的变化,1961 年的照片里,人们常在人行道上嬉耍、阅读,还有的人在公共场所晾衣,在街道、公园里练气功。现如今,尽管这类场景在中国仍然可以看到,但缘于生活方式的巨大转变和社区现代化,这样的景象越来越少见。取而代之的,是跳广场舞的大妈、和整齐化一的街道。 他说:"1961年,街上到处是人,生机勃勃。倘若把这些照片综合起来看,你会感受一个完善的人文社会体系。"他随即翻开一张照片,上面是一条热闹的街,有很多行人,自行车和人力车来来往往,其中一个年轻人拉着一辆装满麻袋的推车,整体传递出一种生机和活力。 在《你好,中国》这部摄影集里,与上述这张照片并列的,是 Jakob 近年在同一条街拍下的作品,一段人行横道、一家全家便利店和一家药店,几辆电瓶车飞驰而过,显得很空旷;曾经的建筑装饰没了踪影,有的栋建筑也许是为了扩宽道路而被彻底拆掉。Jakob 说,"每个人的视角大不一样。今天的我,作为一个德国人,回望另一个国家的过往,感受到的更多是梦幻般美好旧时光;但如果你问当时的人们,他们可能更喜欢如今这里的生活:干净、便利,有足够钱来购买食物和商品。照片里,我们看到了一段被移除的历史,一段再也回不去的旧时岁月。" 《你好,中国》分为两大部分,每一部分细分为多个章节。第一部分,展示的是曾祖父 Horst 当年的摄影;第二部分,则是 Jakob 自己近年的拍摄,在这个部分中,他还将过去和现在的照片并列展示。其中每个章节,都与当年 Horst 在旅程中的每一站相对应。受老照片中怀旧情绪的启发,Jakob 特意给每章开头都配上一首诗,诗的内容恰好引出章节里照片上出现的人物和场景特点。 在摄影集为数不多的文字里,你会看到 Horst 中国之旅的介绍、作品说明以及诗歌。字虽少,但 Jakob 却花很多时间进行斟酌。并在父亲、女友和其他合作者的帮助下,将书中文字翻译成了英文、德文和中文。制作影集的过程相当复杂,主要是因为照片的数量过大,其中除了少数复制品,几乎所有的彩色照片都被收录进册。 不过,Horst 的摄影作品数量远不止这些。据祖母说,Horst 在中国时还用另一台相机,且拍了一系列黑白照片。然而随着时光流逝,这些照片却怎么也找不到了。如果这些照片还在,可能也会收录进现在这部摄影集里,或出版成另一部作品。Jakob 对这些宝贵的视觉影像有着强烈的保护欲,更带着与世人分享的愿望。他说:"我想毫无保留地分享这些作品。尽管有些照片看起来并不十分特别,但兴许它们会和某些特定人群产生共鸣,也许,总有人就能发掘你我关注不到的细节。总之,这些照片将帮助我们构建起对那个时代的理解。" 确实,当我们想深入探索中国那个特殊时期,Horst 的摄影作品能为我们填补一部分罕见的空缺。这些作品的表现方式如此独特,平静、和睦的生活之气,和当时占主导的绝望情绪、激烈的意识形态争辩,形成鲜明对比。作为一位友好的旅行者,Horst 以一种无关政治的姿态,真诚地展示他对这个国家的好奇心,也因此,他的作品更具人文关怀,更有深意。这些老照片,与 Jakob 近年的新作一道,为我们开启了一扇富有诗意的窗,连通着中国的过去与现在。 喜欢我们的故事?欢迎关注我们 Neocha 的微博与微信。 Instagram : @tracesofchange 供稿人: Tomas Pinheiro 英译中: Yang You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