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相较于市面上的产能过剩预警,更应该关注的是:有效可利用产能和高质量的产能数据。当然,行业大洗牌倒是可能在未来两到三年内出现。 作者|王新 编辑|悟能 车企高管,很多次公开喊动力电池贵,如广汽老总曾庆洪和长安老总朱华荣。他们期望的是物美价廉的动力电池。 这里面有两层含义:第一,他们缺电池;第二,他们觉得电池贵。 不过,未来两年,这种趋势可能会改变。 今年前11个月,已有多位行业内人士发出警告:中国动力电池产能即将过剩,早则明年,最晚后年。 问题是:整个行业将迎来什么样的产能过剩?详细分析下来,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情况恰恰相反,到时候真正能用的高质量有效产能,可能并不多。 预警 11月16日,亿纬锂能董事长刘金成在2022年高工锂电年会上发出警告: 预计最晚后年,全产业链都将出现产能过剩。 "电池产能急速膨胀。"早在今年3月,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就预警,2025年中国电池产能将会过剩。 他是基于产业投资信息发出上述预测的。 按照他的预测,中国电池产能2023 年可能达到1500GWh ,2025年可能达到 3000 GWh,按照40%的实际出货量计算,2025年预计达到1200GWh,其中百分之七八十会用于国内市场,百分之二三十出口海外。 "2023年中国本土市场的新能源汽车增速很可能会下降,加上动力电池企业新建产能释放,随之电池供应一定会过剩。"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副秘书长王子冬,再次警告电池产能过剩问题。 管理部门同样发出了产能过剩预警。 11月18日,工信部和国家市监总局联合发布通知称,国内锂电产业链供应链部分环节,产能盲目扩张。 接二连三的预警背后,是一批批企业的官宣产能数据大到不能不警惕的程度。 仅最近半个多月,各大动力电池落地项目多如牛毛。 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内动力电池领域至少公布了75个投资计划,总投资额超过万亿元,其中近半项目投资规模均超过了100亿元。 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的最新统计数据,今年1月至10月,中国动力电池累计产量425.9GWH。而最近半个月,规划新增产能就达到202GWH。 以2025年为时间节点,蜂巢能源产能规划为600GWH,中创新航产能规划为500GWH,国轩高科产能规划为300GWH,宁德时代产能规划为839GWH,比亚迪产能规划超600GWH,亿纬锂能产能也将超200GWH。 以上6家企业产能规划,2025年就将达到3000GWH,是2021年的13.06 倍。需要注意的是,这仅仅是2021年的规划。 今年,各企业的规划和落地项目,远远超过上述数据。 根据国内专业新能源数据研究机构数据NE新时代的数据显示,宁德时代到2025年产能将超过800GWh,弗迪电池到2025年至少达到607GWh,国轩高科2025年将超过300GWh,中创新航2025年将超过500GWh,蜂巢能源将达到600GWh。 这5家动力电池龙头企业2025年的总产能将超过2800GWh。而且,今年的产能项目落地和规划,已经呈现出加速的态势。 以比亚迪为例,2022年至今,已新投产至少12个工厂,年内新增规划产能约为150GWh,全年规划产能312GWh。而比亚迪2023年预计13个新老项目建成投产,预计新增规划产能235GWh,预计到2024年规划产能将超过500GWh。 加上已有产能,2025年,比亚迪的产能可能并不能用600GWh来统计。"按照目前这个势头,估计离1000GWh不远。" 这还只是比亚迪一家企业的产能扩张。 据王子冬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0月,包括海外规划在内的全国动力及储能电池产能规划已超过6480GWh,超过80家电池和多家车企官宣项目已有248个,这还没有计算SKI、LG、三星、松下等外资电池企业的产能。 外资以LG化学为例,目前其动力电池总产能130GWh,2023年的产能将扩至250GWh。 仅按国内6家电池企业3000GWH计算,这意味着什么? 一般而言,一辆电动汽车需要50Kwh电池包,按照这个电池用量计算,1Gwh大约可装配2万辆电动汽车。而3000GWh意味着,能够装配6000万辆汽车上市。 一年产出6000万辆车,如何卖出去? 比对此前中国所有车辆年销售量,2017年年销量最高,为2888万辆,此后连年下降,2019年到2021年均未超出2017年峰值数据。 假如这些车辆全部换成电动汽车,也就是2888万辆全部配备电池,也只能消化掉1444Gwh。 因此,才有众多行业人士发出产能过剩警示。 比如,此前有研究机构的预测为:主要锂电池材料,到2025年产能规划全部过剩。负极材料到2025年规划总产能超出当年预计需求的4倍,磷酸铁锂超出3倍,电解液、铜箔等均将超出至少1倍,隔膜超出约0.5倍。 出货 按照上述的数据看,产能过剩已无悬念。 但因为市场竞争激烈,在风口上的新能源车企,不愿意放弃转型的风口,各家大干快上,不容错失机遇期。 "好在还有一个问题,大家均未关注,那就是实际出货量。"国内一家电池企业技术人员告诉《超源力》。 上述人士指出,最近几年,因为受到新能源汽车增加的影响,各家电池企业和行业外的企业纷纷入场,官宣产能太多,但是年出货量并不像他们口头上承诺的那样巨量。 从2019年到2021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分别为113.4GWh、137GWh和296.8GWh。今年前三季度,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约为325.6GWh,全年装机量预计在450GWH到490GWh之间徘徊。 "其实,如果把这些电池企业当初的规划产能再拉出来,就会发现,即使今年的出货量,也远远低于他们去年甚至前年的规划量。"上述人士指出,嘴上说的,不一定是落地的。这里面有一个可利用产能概念。比如,规划产能100GWh,实际出货仅仅30到40GWh,这种情况很常见。 据其介绍,行业内的可利用产能是指,在各种因素影响下,规划产能真正的落地率,这也是一个企业的真实产能执行力标志。 再以比亚迪为例。据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比亚迪动力电池规划产能140GWh,实际产出(含储能)装机量37.9GWh,即产能实际利用率大约为30%。再比如,2022年,比亚迪动力电池规划产能312GWh,前9个月产能约58GWh,实际全年产出(含储能)预计不会超过100GWh,产能实际利用率约为30%。 上述业内人士指出,这样看,官宣计划产能和实际可利用产能,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头部企业差距相对较小,尾部企业差距巨大,"在一篇产能过程的预警声中,我们要清楚每家企业的可利用产能。" 按照30%产能利用率计算,2025年的2800GWh,保守估计,实际产能约为840GWh。按照装机量计算,也就是1680万辆车上市。 事实上,总产能利用率早在最近年已经显现。 数据显示,2020 年国内动力电池总产能利用率仅为15.66%。龙头企业宁德时代的利用率较高,公司财报数据显示,2019年公司产能利用率89.17%,2020年上半年产能利用率为52.50%。 "这已经是行业第一的产能利用率,其他家肯定比这还少。"上述人士解释说。 另外,他认为,由于锂矿等上游原材料的争夺,抢到手里的矿,才是转化产能的前提条件。 "不是所有的产能都能转化,限制调制太多,没有必要担心产能过剩,反而应该让市场充分竞争后,淘汰掉产能利用率低、没有技术优势的参与者,大洗牌还没有真正开始呢。"他说。 获取储能|换电|电动汽车深度信息 敬请关注"超源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