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瑞东二战后的全球人口共振和中国的相对红利丨书摘
文丨高瑞东(光大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学家)
本文摘自作者新书《框架:中国经济、政策路径与金融市场》。界面新闻获出版社授权刊发。
全球共振与中国人口红利
从中国人口的演绎中可以看出,中国人口结构受到新中国成立后两轮婴儿潮的巨大影响。我们也不禁想到,是否全球都出现了类似的情况?中国的人口红利在全球来看,是否还有优势呢?
(一)二战结束后,多数发达经济体均出现了婴儿潮
与我们的直觉一致,实际上,二战结束后,全球都迎来了一轮婴儿潮,主要以中国和发达国家为主。从1950年到1970年,发达国家新出生人口占全球的20%。
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均在二战结束后出现了婴儿潮。这些新出生人口集中于欧洲各国及北美,普遍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在1970—2000年进入劳动力市场,给全球带来了工程师红利。当然,除了美国和中国之外,绝大多数发达经济体只出现了一轮婴儿潮,这也导致人口红利在大型经济体中逐一出现。我们发现,各个经济体出现的人口红利,其实与全球产业链转移的时间恰好匹配。
举例来说,产业链从欧美迁向日本,以及从日本迁向亚洲四小龙,就恰好对应了日本人口红利涌现和退出的时点。1950—1970年,日本的青壮年劳动力占比快速提升,在1975年达到了顶点。劳动力大军涌现,叠加美国在二战后执行复兴日本政策,向日本输送了大量的技术,日本的经济快速发展,占全球贸易量比重快速上升。
但是,随着日本贸易量开始回升,美国对外贸易的占比也开始下滑。日美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贸易顺差,日美贸易摩擦进入了紧张阶段,这也加速了日本下一步对外转移产业链(见图10-5)。
这也给我们带来了思考,可以说,日本在人口下滑时,通过对外投资的方式,对冲了一部分国内人口下滑的压力。那么中国人口下滑能否通过类似的方式得到缓解呢?
(二)全球人口增速回落,中国依然保有相对红利
实际上,目前中国与日本面临完全不同的全球劳动力格局。二战结束后到20世纪末,由于发达国家和中国均出现了婴儿潮,全球人口红利涌现。然而,向前看,全球劳动力增速将进入缓慢下滑的通道。而且,中国和发达国家的青壮年劳动力人口占比在2020年后快速下滑,新增劳动力主要聚集在最不发达国家(见图10-6)。这些国家分散于非洲、拉丁美洲、中亚和东南亚地区,人口受教育程度较低,新增劳动力群体的劳动生产效率较低,叠加气候炎热,地缘政治动荡,难以形成较大规模的产业集群。
从全球来看,中国依然有相对优势。虽然中国劳动力规模高峰已过,但是庞大的"建国二代"群体仍然支撑劳动力规模处于高位,在2034年之前,中国青壮年劳动力占比依然高于美国、欧洲、日本。从全球来看,中国内地产业链条完备,港口众多,市场开放度持续提升,法律法规日渐完善,虽然人口红利在消退,但是中国的优势依然相对显著。然而,2034年之后,如果从25~49岁青壮年劳动力角度来看,美国则开始占优势。
中美人口力量对比:美国人口红利
(一)二战结束以来,美国出生人口规模并未塌陷
在发达经济体中,美国的人口结构是非常独特的。二战结束后,主要发达国家普遍迎来人口增长,但是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只出现了小幅增长,之后就快速回落、恢复稳定,只有美国持续享受了人口红利。
美国新出生人口下降缓慢,持续享受人口红利。自二战结束至今,美国一共出现了两轮婴儿潮。第一轮婴儿潮在1960年前后出现,生育率(妇女在整个生育期生育的孩子数)达到了3以上的高峰。之后进入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停滞,出生人口持续下滑,这代人也被称为"X一代"。1985年,婴儿潮人口进入生育年龄,带来了新一轮出生高峰"回声潮"。叠加20世纪90年代末期美国出现的移民潮,美国至今仍然维持了相对较高的新生儿出生规模,相对二战后出生数量并未大幅下滑,美国整体的出生率下滑的速度,也慢于全球和中国(见图10-7)。
(二)美国劳动力规模增速在2026年之后继续上行
向前看,美国劳动力人口增速会在2026年触底反弹,在2034年再次达峰。根据联合国预测的数据,虽然2020年美国劳动力增速依旧处于下滑区间,但受到2000年左右出生高峰的支撑,劳动力增速会在2026年触底反弹,再次上行,并且在2034年达到峰值(见图10-8)。
庞大的、持续稳定的出生人口规模,给美国供给端和需求端都带来了长久的内生动力。美国统计局数据显示,美国家庭将会在45岁达到支出高峰,中年人口和劳动力规模是决定美国总需求的关键变量。从长周期来看,美国劳动力(25~64岁人口)增速与通胀的走势基本是趋同的。
2034年之后,美国青壮年劳动力的占比就会超过中国,人口将成为中美博弈的重要变量。人口红利退潮下,中国须紧抓时间窗口,通过多种方式来弥补人口增速的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