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距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场最近的测控站是-------。 正确答案东风站 2.火箭运输到发射场的三种方式——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海上运输,其中------- 的振动环境优于其他运输方式,可以很好地保证火箭内部设备的安全。 A.公路运输 B.铁路运输 C.海上运输 3.人造卫星本身的电磁环境会对其造成电磁干扰,对这类干扰应通过---------,使之消除或减小到无害的程度。 A.卫星的电磁互容性设计和试验 B.改变卫星外部设计 4.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搭载3名航天员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与天和核心舱对接,这是我国载人飞船在太空首次实施--------。 A.径向对接 B.横向对接 2.2016年10月19日,神舟十一号乘组航天员进入天宫二号,开启为期一个月的太空生活,航天员实行---------作息制度。 A.天地同步 B.弹性 3.长征十一号火箭是我国唯一一款---------发射的固体运载火箭,可以使用三种发射模式执行任务,充分体现了火箭灵活机动的优势。 A.陆海通用 B.海用 C.陆用 5.在发射场系统中,-----------主要承担天宫空间站舱段和天舟货运飞船的发射任务。 A.西昌发射场系统 B.文昌发射场系统 C.酒泉发射场系统 3.文昌航天发射场因其----------的特点,火箭射向1000公里范围内均为海域,残骸落区均在海上。 A.射向宽、安全性好 B.射向窄、安全性好 4.玉兔号月球车以---------为主要能源,具备20度爬坡、20厘米越障能力,并配备全景相机等设备。 A.太阳能 B.风能 第4题 所有的卫星都不具备变轨功能。--------- 正确答案错误 第2题 我国载人火箭的飞行控制系统采用了全冗余化设计技术,冗余设计部分具有承受--------的能力。 正确答案单重故障 第1题 2021年12月23日,长征七号A遥三运载火箭点火升空,它是我国当时在飞的------火箭。 正确答案最高 第6题 中国航天史上首次太空授课于20 13年6月20日10时4分至55分进行,女航天员-------- 在指令长聂海胜的配合下做了5个有趣的物理实验,并通过天地对话给中小学生进行了答疑。 正确答案王亚平 第4题 航天员进入太空需通过气闸舱,当气闸舱内压力---------外界空间的压力时才能打开外闸门进入太空。 正确答案等于 第3题 火箭要把卫星送入围绕地球运行的轨道,在发动机熄火、火箭与卫星分离前,飞行高度不能低于--------千米。 正确答案180 第1题 地球形状呈非球形和密度分布非中心对称使卫星轨道产生的摄动被称为---------。 正确答案地球形状摄动 第4题确 中国很注重通过技术手段保护太空环境。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的末级火箭加装了剩余推进剂--------系统,使用完毕后不会发生爆炸产生碎片。 正确答案排放 第5题E 深空探测器通常在着陆、表面巡视和交会对接等阶段使用-------进行自主导航。 正确答案图像信息 第4题答 在--------成功组网观测后,我国海洋卫星重访与覆盖能力将显著提升,可为我国海洋环境预警、陆地地表灾害监测提供有力支撑。 正确答案高分三号系列卫星 第1题 在发射场系统中,---------主要承担天宫空间站舱段和天舟货运飞船的发射任务。 正确答案文昌发射场系统 第5题确 中继卫星的全称是----------,被称为"卫星的卫星",它观测近地空间内运行的航天器,并将获得的数据实时回传到地面。 正确答案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 第3题 中国是第一个让航天员在太空用上-------的国家。 正确答案微波炉 第2题错误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为发射货运飞船而全新研制的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是---------,该火箭也可用于发射人造卫星等其他航天器。 正确答案长征七号 第1题 运载火箭在大气层中飞行,空气阻力比较大,一旦发生故障,需要专门设置救生装置,常用的有--------两种。 正确答案弹射座椅和救生塔 第5题 以下哪一项是大气环境监测卫星的主要特点---------- 正确答案在国际上首次采用了主被动结合、多手段综合的探测体制 第4题 "太空空调系统"除了可以调节空间站温湿度、过滤异味与颗粒物之外,还要能制造-------- 正确答案氧气 第5题 下列火箭中,采用"两级半"构型的火箭是---------。 正确答案长征七号火箭 第4题错误 在卫星食发生时,太阳光被地球遮挡,卫星光电池不能供电,整星温度可能会------。 正确答案降低 第3题 2021年,中国科研团队基于我国第一颗碳卫星————---------的观测数据,发布全球碳通量数据集,标志着我国已具备全球碳收支的空间定量监测能力,可以助力盘点各地碳收支。 正确答案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 第6题 玉兔号月球车以----------为主要能源,具备20度爬坡、20厘米越障能力,并配备全景相机等设备。 正确答案太阳能 第5题 装载于卫星上的、所有服务于地面的仪器、设备和系统,统称为卫星的有效载荷。 正确答案正确 4
火箭的吊装是整个测发系统的第一环,也是火箭在技术区的最后一环。--------- 正确答案正确 第5题雀 2022年北京冬奥会国产雪车的研制采用了航天领域的--------材料。 正确答案碳纤维复合 第1题E 中国的运载火箭最早是由远程战略导弹改进、发展而来的。---------- 正确答案正确 第4题 2012年,----------卫星曾成功飞越探测了4179号小行星,这是我国首次开展小行星飞越探测。 正确答案嫦娥二号 第6题1 大力发展、广泛应用海洋卫星,是推动海洋强国建设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中国首颗海洋卫星是--------,于2002年5月15日发射,中国广袤的"蓝色国土"从此有了"天眼"。 正确答案海洋一号A卫星 第3题 飞天舱外航天服组成用料软硬结合,包括头盔、上肢、躯干、下肢、压力手套、靴子。四肢装有调节带,身高1.6米至1.8米的人都能穿。耐力可支持-------个小时舱外活动,并可重复使用5次。 正确答案4 第5题 人造卫星受到的外力只有地球球形引力。--------- 正确答案错误 第3题H 航天员头盔护目镜镀有特殊涂层,后来这项技术用到了太阳镜-------提高了10倍以上。 正确答案耐刮擦性能 第7题 火箭发射后马上掉回地面的"残骸"是火箭外部的保温泡沫或凝结而成的冰。-------- 正确答案正确 第5题 基于------影像客观、宏观、获取信息快速、周期性强、经济性好的特点开展农村公路核查工作,可让农村公路纤毫毕现。 正确答案高分遥感卫星 第1题 中继卫星可以观测在-----------轨道运行的航天器,为其提供天基测控服务,并将获得的数据实时回传到地面。 正确答案中低 第5题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呈现的"冰雪五环"采用--------结构设计技术。 正确答案火箭 第3题 为了提高航天员对航天飞行环境的耐力与适应能力,以及返回地面后的再适应能力,航天员需进行航天环境适应性训练,其中包括超重耐力适应性训练、----------、失重适应性训练。 正确答案前庭功能训练 第1题 嫦娥五号是中国首个实施---------月面取样返回的航天器,由轨道器、返回器、着陆器、上升器4 个部分组成。 正确答案无人 在出舱活动前,航天员都需要----------,防减压病。 正确答案吸氧排氮 第4题 火箭研制之初,就要做好防水的原因是---------- 正确答案火箭内部的仪器电缆被水打湿后会影响信号传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