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京都有一个知名的地方叫祇园,是日本艺伎出没之地,充满了日本古典风情。那么,祇园这个地名是从哪里来的呢?原来它来自古老的印度,全名是祇树给孤独园,本来是一个佛教的胜地。在这里曾经发生了一件佛教史上的大事,催生了我们所熟悉的《金刚经》。 这件事,就记载在《金刚经》的开篇: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那么,舍卫国在哪里?祇树给孤独园又是个什么地方? 舍卫国是古印度的一个国家。其实早在佛祖所处的那个时代,古印度差不多只是个地理概念,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在这片炎热而广阔的南亚次大陆上,分布着许许多多的国家。佛祖释迦牟尼出生的迦毗罗卫国,以及这个舍卫国都是其中的国家之一。 佛祖前后在舍卫国待了有二十五年之久,因此,这里是佛祖有生之年活动时间最长的地方。这个时期舍卫国的国王叫波斯匿王,后来也成为佛祖的粉丝。 在舍卫国中,有一座豪华的园林,名字叫作祇树给孤独园。而这个名字的来历,也与佛祖有关。 祇树给孤独园的名字牵涉到两个人物。所谓祇树,意思是祇陀太子的树;所谓给孤独园,意思是给孤独长者的园。加在一起,就是祇树给孤独园。 给孤独长者是当时的一个富豪,名字叫须达多,因为总喜欢向孤独贫困的人施舍财物,所以,大家尊称他为给孤独长者。这个人本来是个外道。什么叫外道?外道就是有佛教以外的信仰,对佛教不感兴趣,从佛教徒的眼中看就叫作外道。有一天,为了给儿子求婚,他前往一个叫护弥的长者家做客。当他来到护弥家中,发现护弥家准备了许多香花。他感到很奇怪,就问主人其中的原因。主人告诉他说,明天要请佛祖来家里说法,并盛情邀请他一起听佛祖说法。 须达多开始有所畏惧,最后禁不住主人的一再邀请,就答应了主人第二天来听佛祖说法。当他听完佛祖的说法之后,从此成为佛祖的忠实信徒,也想请佛祖去他那里说法。佛祖很痛快地答应了他,让他回去找地方。 须达多认为佛祖说法的地方马虎不得,所以他就到处去找能和佛祖说法这件隆重的事相匹配的地方。结果找来找去,发现只有舍卫国祇陀太子的园子最合适。祇陀太子见他非常虔诚,就逗他说,你想要这个园子也可以,但要满足我的一个要求。须达多说,太子尽管说,只要我能做到。太子说,说起来也很简单,我这个园子有八十顷,只要你把我的园子铺满了黄金,我就把它卖给你。须达多听说以后,从这一天开始,就不断地从家里往外运黄金,终于有一天把祇陀太子的园子给铺满了。 祇陀太子知道了给孤独长者的诚心之后,并没有要他的黄金,而是和他一起修建精舍。因为园子里的树是祇陀太子所栽,园子是给孤独长者找到并经营的,所以,这个精舍就叫作祇树给孤独园,简称祇园。 祇树给孤独园修成之后,请佛祖来讲什么呢? 原来就是我们今天尽人皆知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那么,来听佛祖说法的都是些什么人呢?原来是些大比丘。由此我们知道,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有佛,还有大比丘。 那么比丘是什么人呢?大比丘又是什么人呢?所谓比丘,也是梵语的音译,翻译成汉语,意思是乞士,也就是乞讨之士。其实就是僧人的一种说法。而大比丘,是有所成就的僧人,据说是能够达到阿罗汉境界的比丘。 那么,这一天来了多少人呢?非常令人震惊,一共是一千二百五十人,可见这个园子有多大。 而正是因为这段因缘,为世间留下了这部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金刚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