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遇到很多的挫折和坎坷,遇到或大或小的拦路石,很多时候你是绕不过去的,你必须直面它,战胜它。 许多的成功人士,在他们成功之前,都或多或少经历了一些困苦时刻,最终才涅槃重生。 《我的苦难,我的大学》的作者赵美萍即如此。 花四个多小时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许多地方让我泪流满面,为作者经历的艰难生活而难过,也为作者坚韧不拔的精神而折服。 《我的苦难,我的大学》,是作者赵美萍的自传体小说,她以自己的亲身经历,阐释了苦难是人生的财富,是人生的大学的真谛,读来使人唏嘘动容,催人奋进。 这本书写得真实、感人,作者经历了太多普通人不曾有过的不幸和磨难,但她始终不曾放弃心中的梦想,最终梦想成真,拥有了不一样的人生。 01
梦想在苦难中萌芽 赵美萍于1970年出生于江苏省如皋县(现为如皋市)。 她所在的家乡十分贫困,但有个知书识礼的爸爸,温柔贤淑的妈妈,日子虽然贫穷,却不失温馨。 但灾难却不期而至。 她的父亲生了一种怪病,先是手指难以伸直,佝偻着像鸡爪一样,接着头发、眉毛和睫毛也全部掉光了。 在奔波多家医院检查后,结果出来了,父亲得了麻风病,需要离家去县城住院治疗。 父亲走后,家里只有母亲苦苦支撑着,不久,母亲也很快病倒了。 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7岁的赵美萍一夜之间长大,无师自通地学会了做饭洗衣、割羊草、煮猪食,帮妹妹梳头扎小辫,甚至缝补衣裳。 在父亲住院的三年时间里,赵美萍艰难而不屈地成长着。 但她没有想到的是,她的苦难人生,这只是个开始。 不久后,父亲被粗心的护士打错了针药而去世了。 父亲的去世,让赵美萍一家彻底跌入了苦难的深渊。 为了谋求生路,母亲改嫁安徽。要不是母亲一年后将她接走,她差一点就成了别人的童养媳。 到了安徽,原以为的好日子并没有如期而至,继父的家境也十分窘迫。 因为交不起学费,赵美萍辍学了,虽然她的成绩很好,是当时全村多少年来唯一考上重点中学的女孩子。 为了贴补家用,她只能成了山上最小的采石女,那年她14岁。 采石的过程是异常艰辛的,但再灰暗的日子也有乐趣,赵美萍的乐趣便是找矿工们借书看。 为了看书,她省吃俭用买了两本书,结果被父母知道了,大吵一架,母亲将书付之一炬,并打了她一个耳光。 自己唯一的爱好也被剥夺了,她想到了死。 她写下了遗书,想以这消极的方式来面对生活的苦痛。 最终,亲情的眷恋和不甘心让她打消了自杀的念头。 虽然她后面又写过不下十封遗书,实施了很多次自杀行为,但最后都因种种原因而没有狠下心来。 她后来很庆幸自己没有自杀成功,最终守到了云开日出的那一天。 生活无论多么阴暗,总会有火星闪亮的地方,而书,无疑就是照亮她灰暗生活的火星。 她利用一切时间和机会如饥似渴地读书,阅读丰富了她的内心,也为她插上了梦想的翅膀。 十九岁那一年,砸了六年石头的赵美萍,终于下定决心要摆脱人生的困境,去看看山外的世界 02
梦想在新世界生根 十九岁的赵美萍,从安徽来到上海打工,她的人生由此开始转变。 繁华的上海为她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 那些璀璨的灯光、令人目眩的高楼和马路上奔驰的汽车,让她感到新奇而兴奋。 这个曾经想靠婚姻摆脱自己苦难命运的女孩,决定要在这个新的世界里,靠自己的力量改变命运! 赵美萍以前就喜欢写日记,她习惯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诉诸笔端。 到了上海后,她一边打工一边坚持写作,写得最多的依然是上海的见闻和自己的感受。 后来,赵美萍进了一家服装厂。 1991年,厂里举行文艺晚会,赵美萍毛遂自荐,报名朗诵了一首自己写的小文章。 这篇文章写的是上海打工人的故事,赢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 后来,这篇文章发表在《宝山报》副刊上,这让赵美萍的写作欲望开始蓬勃起来。 从此以后,她写得越发勤奋,一份心情或一个生活细节,都会成为她的写作素材。 不管下班多晚,都要写上几页纸。 冬天怕冷,她就坐在被窝里,腿上垫着厚书埋头写,久而久之,脖子和腰背都酸痛酸痛,右手还长了冻疮;夏天时,她就穿上长衣长裤对付蚊子,不但捂出了一身痱子,汗珠还常常在写作的稿纸上落下一摊水印。 1994年夏天,《上海故事》和《劳动报》联合举办了一场"打工在上海"的征文比赛,赵美萍的《花娇》获得了一等奖。 花娇是曾与她一起在流水线上奋战的工友,这篇文章讲述了这位打工妹为了生活离乡背井,却不幸遭遇意外,遗憾离世的真实故事。 文章获奖,赵美萍生平第一次接受了电视台的采访。后来,文章刊登在《上海故事》杂志上,打动了许多的读者。 "赵美萍"这个名字开始进入了大众的视野,这让她更加坚定了写作的梦想。 1996年,赵美萍报名参加了复旦大学的成人自考,选择了新闻学专业。 那段时间,赵美萍每天下午5点半下班之后,就风风火火骑车回家,拿着书就往学校赶。 那些《中国通史》、《新闻概述》哪怕看得头昏脑胀,也从没想过放弃。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你自己想去做,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赵美萍的文学之梦,终于在她的坚持和努力下落地生根,文字为她打开了一扇通向未来的大门。 03
梦想在新的起点绽放 机遇,只为准备着的人而准备着。机遇,时刻在人生的拐角处张望着,等待着一双发现它的眼睛。 为了更好地写作,赵美萍辞去了工厂的工作,想专注于文字工作。 1998年,是赵美萍人生中的又一个重大转折。 这一年 ,她不怕别人的嘲笑和质疑,去应聘知名期刊《知音》的编辑招聘。 在众多应聘的竞争者中,只有小学学历的她,以优秀的作品和谦虚坦诚的姿态赢得了《知音》杂志的破格录取。 一个小学毕业生、彩石女、打工妹,摇身一变成了著名期刊的编辑、记者!在中国期刊界,这是前所未有的。 尽管如愿进入了全国知名的期刊,但赵美萍发现她面临的挑战比她想象的要严峻得多。 她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都是一片空白,她得努力学习,从零开始。 为了不被人笑话,为了三个月试用期过后不被辞退,她四处约稿,出差更是家常便饭。 经过赵美萍的努力,她渐渐地打开了工作局面,成了杂志社的骨干编辑,并被晋升为执行编辑。 2002年,赵美萍还被评为第三届武汉市杰出外来务工青年,奖励了一个武汉市户口。 在《知音》杂志社工作期间,她勤奋、努力,用不屈的韧劲克服了工作中的一个又一个难题,最终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媒体人。 人如果不能选择出生的命运,还可以选择生存的命运。总有一种命运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赵美萍的出生可谓是不幸的,她经历了太多普通人不曾有的悲苦、艰辛、磨难……但她始终不曾放弃心中的梦想,始终坚韧不拔地跟命运抗争。 在山上看到石头下压着的小草,只要挪开了石头,它们被压弯了的身体会立即舒展起来,一阵微风月掠过,不一会儿,它们便神采奕奕、生机勃勃地站成一片。风雨无法摧毁,野火无法燃尽,霜雪无法冻残——这就是生命和意志的力量! 赵美萍就如那小草,她用苦难、用执着、用不服输的精神,谱写着不屈不饶的人生,她就像年少时砸碎山石一样砸掉了人生之路上的一个个大石头。 那些杀不死的终将使你强大! 赵美萍最终梦想成真,完美蜕变,赢得了她与众不同的别样人生! 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遇到许多的挫折和坎坷,你必须直面它,战胜它。学会自己拯救自己,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 作者说,经历是一笔财富,苦难是一座金矿,更是一所大学,一所人生的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