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秦始皇原名嬴政,在他当政后,成功除掉权臣吕不韦,重用李斯、王翦等人,并在这些人的辅佐下,他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的君主。 秦始皇 在秦始皇称帝后,对内废分封行郡县,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修长城抗匈奴,是的帝国雄极一时。但是到了晚年,他沉迷长生,苛政暴民,动摇了王朝根基,为秦朝的灭亡埋下了祸端。 那么,我们来聊一下秦始皇到底是不是暴君? 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是这样描述秦始皇,"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我布衣,然见我常身自下我。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这里是说如果秦王得到了天下,那么天下人都成为了奴隶。然后我们所了解的,秦始皇确实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暴君"。 然后,我们了解历史不能以结果来说事, 人们对秦始皇的指责是从秦灭亡开始的,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在那个时代,对于出身,身份,血统的观念是根深蒂固的,在那些所谓的贵族眼中刘邦始终是一个出身低微的小人物,而那些老百姓也会想着皇帝怎么就让这种小人给做了呢?所以啊,司马迁就一边赞美项羽的英勇,一边痛批秦始皇,而刘邦又是项羽分封的汉王,这样刘邦就成为了贵族,然后,司马迁又说,项羽虽然擅长打仗,但太鲁莽了不适合管理国家,所以这国家就到了刘邦手里。所以,汉王朝的正统是建立在批判秦始皇之上的。 另外,就是贾山、贾宜、陆贾、董仲舒、司马迁等这些批评秦始皇的人物,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儒生。这个就要与"焚书坑儒"事件联系起来了。 我们都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被称为"百家争鸣"的时代,这个时代思想领域混乱不堪,很难形成共同的价值观,也就难以实现统一,所以说秦始皇要实现大一统就必须实现思想上的统一。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博士齐人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此即为"焚书"。但是秦始皇保留了医学、农牧等技术实用的书籍。可以这么说,焚书是秦始皇对旧思想的反击,是实现大一统的必要手段。 坑儒不是焚书的直接继续,而是由于一些方士、儒生诽谤秦始皇引起的。 秦始皇在攫取到巨大权力和享受到荣华富贵之后,十分怕死。在统一中国之后,他异想天开地要寻求长生不死药。而方士侯生、卢生等人迎合其需要,答应为秦始皇找到这种药。按照秦律谎言不能兑现,或者所献之药无效验者,要处以死刑。侯生、卢生自知弄不到长生不死药,不但逃之夭夭,而且诽谤秦始皇天性刚戾自用,专任狱吏 ,事情无论大小,都由他一人决断,贪于权势 等等。秦始皇听后,盛怒不可抑止,以妖言以乱黔首的罪名,下令进行追查,并亲自圈定460余人活埋于咸阳。这即是所谓的"坑儒"事件。所以说,"坑儒"并不是针对儒生,而是那些造谣生事的方士。 "焚书坑儒"的实质其实是统一思想的运动。当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在政治结构上,废除了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施行郡县制;在文化上,统一了文字,以小篆为标准的官用文字;在经济领域内,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这些措施都是国家大一统的基本要素,是国家强暴力能够控制的要素。但有些东西是国家强力结构很难驾驭的,特别是在秦朝初年,战国时期刚结束,百家仍然在争鸣中,思想领域内极度混乱,而一个国家能在多大程度上统一,最主要的条件是能在多大程度上形成共同的价值观,而思想混乱是形成共同价值观的大敌。 因此,光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大一统措施还不行,最关键最长远的统一要素是思想的统一,形成统一的核心价值观念,才能让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内的统一措施有效。 所以,对于刚刚统一的秦朝来说,统一思想就是维护大一统的关键措施。因此,秦始皇在找到了儒家的毛病之后,一场统一思想的文化运动就开始了,手段是激烈了点,但客观效果明显的。虽然统一的秦朝只持续了十几年,但秦朝以后的所有统治者,无一不把统一思想看成维护统治的关键手段。 那么我们该怎么评价秦始皇这个人呢? 鲁迅这样评价: 秦始皇实在冤枉得很,他的吃亏是在二世而亡,一班帮闲们都替新主子去讲他的坏话了。不错,秦始皇烧过书,烧书是为了统一思想。但他没有烧掉农书和医书;他收罗许多别国的"客卿",并不专重"秦的思想",倒是博采各种的思想的……但是结果往往和英雄们的预算不同。始皇想皇帝传至万世,而偏偏二世而亡,赦免了农书和医书,而秦以前的这一类书,现却偏偏一部也不剩。 其实我们对人物的评价总是带有较强的主观性,这里我不对秦始皇的功与过做出评价。 话说回来,历史人物的评价是复杂的,我们评价历史人物要注意一下几点: 1.特定的历史背景。背景是历史人物活动的大舞台,人物同样的活动如果处于不同的历史背景,那就可以做出不同的评估。 2.确定评估标准。我们看一个人物的活动或举措,不能感情用事,也不能仅从道义的角度去考虑。而要看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统一等。 3.防止以偏概全。通常说人无完人,就是指对人物的评估要一分为二,全面客观。对历史人物要考虑他的阶级性和时代性。 4.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其实和他所属的历史时代有关,不管什么时期的历史人物,他都有他的历史局限,因此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不能以我们现在的眼光来审视,必须在现代的基础之上,加以当时历史背景,这样才能客观、公正,这样才是对历史人物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