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创作挑战赛#在西晋初期,虽有大量的胡人归附,但是当时国内政治相对稳定,军队也是从战争中走出来的,实力强劲,胡人不足为虑。但是到了后期,八王作乱,给了胡人乘势而起的机会,最终导致神州陆沉,衣冠南渡,然后此次内乱的前因也是齐献王失位而引起的杨、贾之争。这里先说说齐献王失位。 齐献王——司马攸。司马昭次子,司马炎同母弟。在文帝司马昭时期,就对司马攸很看重、喜欢,并且不止一次的表示自己在百年之后,这是司马攸的天下,每次见到司马攸都抚床呼其小名,曰:"此桃符坐也"。 司马攸 但是随着后来,这个位置越做越大,在后继者的选择上,麻烦了。由于司马师没有儿子,司马攸是被过继给了司马师(司马师死的时候,司马攸很小,不能继承司马家族的权利,司马昭继承了司马家族的权利),司马炎虽然是司马昭嫡长子,但司马攸却等于是司马师的儿子,司马昭在一番思考之后最终还是决定选司马炎做接班人(因为司马师是奠定司马氏百年基业的人,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同时朝中的一些大臣也在身旁劝谏司马昭。如贾充称司马炎宽仁待人,而且又是嫡长子,有人君之德,能够很好的带领司马氏,可以继承王位。 又如羊琇秘密地为武帝出谋划策,在很多方面都有补救。比如在观察文帝处理政事的得失,猜测文帝将要询问的事,都让武帝默默地记住。后来文帝与武帝谈论当今世上的事务和社会上的是非,武帝的回答没有一处不得当的,因此太子的地位就确定了。 武帝继位后,虽然是吃了政治遗产的优势,朝中许多大臣都支持司马炎,但是司马攸仍是皇位最大的威胁人(司马炎的儿子司马衷是个白痴,前两个儿子一个早夭,一个身体不咋的,只比司马炎晚死一年),此时的司马炎也没有什么拿的出手功业,所以伐吴成了彰显自己功业的有效手段,是可以加强自身形象和实力的,能更加巩固自己的统治力度。在279年十一月至280年三月,晋武帝司马炎发兵水陆并进,直取建业(今南京),一举灭东吴,实现统一。 虽然司马炎为皇帝并且一统天下后,但司马攸的政治资本还是很雄厚的。在西晋建立后封为齐王,为分封诸王之首,总统军事,安抚内外。历任骠骑将军、司空、开府仪同三司等要职。对待封地百姓,采取轻徭薄赋,深受百姓爱戴。妻族为贾氏大族(贾充属于两边下注,力求在政治斗争中保持平衡,贾充的女儿贾褒是齐王司马攸的妻子,贾南风是太子司马衷的妻子),舅舅为羊绣(前期支持司马炎,但在后面得知要司马攸归国,因而和司马炎决裂)。并且朝中还有张华、刘暾、甄德、王济等重要朝臣的支持。 一个皇帝也是人,是人就有情感,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同时司马攸也并不是想象的那么忠于晋室,也有自己的打算。在司马昭去世后,司马攸做出了守孝三年的政治姿态。司马攸为司马昭守丧时"居丧哀毁,几至灭性"。而司马攸在宗法上是司马昭的侄子,一个侄子做出如此态势,不由得让人浮想联翩。 再如司马攸"时骠骑当罢营兵,兵士数千人恋攸恩德,不肯去,遮京兆主言之,帝乃还攸兵"(这就像清朝时雍正命将士卸甲,可将士纹丝不动,直到年羹尧点头才卸甲,皇帝的兵不忠于皇帝)可知司马攸平日亦颇注意在军中积累影响,争取人心。 在《晋书·司马攸传》中,及帝寝疾,虑攸不安,为武帝叙汉淮南王、魏陈思故事而泣。临崩,执攸手以授帝。先是太后有疾,既瘳,帝与攸奉觞上寿,攸以太后前疾危笃,因歔欷流涕,帝有愧焉。攸尝侍帝疾,恒有忧戚之容,时人以此称叹之。及太后临崩,亦流涕谓帝曰:"桃符性急,而汝为兄不慈,我若遂不起,恐必不能相容。以是属汝,勿忘我言。" 王元姬临终前的这番话,其实也说明了司马炎和司马攸的矛盾,不是一天两天了。而且两个人的矛盾,并未随着司马炎大位已定而结束。 在一次私下,会帝问华:"谁可托寄后事?"对曰,"明德至亲,莫如齐王。闲言遂行,出为持节 督幽州诸军事。从这句话中不难看出,张华的回答不符武帝的本意,便外调张华为持节、都督幽州诸军事。 泰始七年(271年),任恺趁鲜卑秃发树机能侵扰秦州和雍州,向司马炎建议让一个有威望和智谋的重臣前去镇抚边族,首推贾充。在庾纯支持下,司马炎任命贾充加都督秦凉二州诸军事,出镇长安。后荀勖献计,要贾充以其女贾南风为太子司马衷完婚,贾充才得以留居洛阳。 我们从上面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司马炎确实是对贾充不放心的(贾充为三公之一,政治实力强,无论偏向谁,谁都能获得大量的政治资源、力量)。同时也说明在此次事件中,司马攸并没有伸出援手,拉自己的老丈人一把,结果就是贾充将自己的女儿贾南风嫁给司马炎的儿子司马衷,成为亲家。 在咸宁二年,司马炎病重时期,朝廷上下都意让司马攸继位,并且都已经在密谋拥立。河南尹夏侯和说对贾充说:你的两个女婿,亲疏相等,立人当立德(在地方上司马攸也很有强力的支撑者),但贾充此时并未说话,表态。 在司马炎病好之后,听说了这件事,便收了贾充的兵权。罢免了河南尹夏侯和的职务,随后司马炎有把外戚弘农杨氏引入朝政,以钳制司马攸在朝堂上的作为。同时调整封国,在咸宁三年共有司马裕、司马玮、司马允、司马该、司马遐五位皇子先后封王,而这次分封都是围绕着武帝强干弱支的政治目标制定的。 并且在弘训太后百年后,司马攸该以什么身份祭祀成为重点讨论话题。最终采取了贾充的意见。充议以为:"礼,诸侯不得祖天子,公子不得祢先君,皆谓奉统承祀,非谓不得复其父祖也。攸身宜服三年丧事,自如臣制。"将司马攸限制起来,不让其过多的接触权利,证明身份。 这里因为司马师已被追谥为帝,齐王攸若行子礼,便成为了天子的嗣子,无疑加强了其在政治上的正统性,这是一直努力要将齐王攸定位于诸侯角色的武帝所不能容忍的。 到了司马炎晚年的时候,诸子并弱,而太子不令,朝臣内外,皆属意于攸,几个儿子都懦弱,太子又傻。大臣们都想让司马攸继承皇位。但是奸臣荀勖、冯紞是谄媚之徒,司马攸向来讨厌他们。荀勖等人怕司马攸当了皇帝收拾他们,于是向司马炎谄媚进言:"陛下万岁之后,大子不得立也"。帝曰:"何哉?"勖曰:"百僚皆归心于齐王,大子焉能立乎?陛下试诏齐王之国,必举朝以为不可,则臣言有征矣。"紞又言曰:"陛下遣诸侯之国,成五等之制,宜从亲始,亲莫若齐王。"两人借故以正太子名位为由要将齐王调回封国。 并于太康三年(282年),司马炎下诏任命司马攸为大司马、假节、都督青州诸军事,回封齐国。 在听到武帝要将齐王调回封国后,当时尚书左仆射王浑,河南尹向雄。浑子济,尚常山公主。济既谏请,又累使公主与甄德妻长广公主俱人,稽颡泣请。帝怒,谓侍中王戎日:"兄弟至亲。今出齐王,自是朕家事,而甄德、王济,连遣妇来生哭人。"王浑的上疏是对武帝晓之以理的话,那么王济、甄德无疑是在动之以情了。两位驸马加上两位公主一起进宫,用了哭谏的办法,试图借此让武帝收回成命,武帝不但不为所动,更强硬地表示这是其家事,不容外人置喙。可见此时武帝心中越发地想将司马攸赶回封国。 之后旉纯子为博士,与博士大叔广、刘墩、缪蔚、郭颐、秦秀、傅珍等上表谏。大常郑默,祭酒曹志,魏陈思王孙。并讨其事。志又奏议,当如博士等议。帝以博士不答所问,答所不问,大怒,策免默。尚书朱整、褚摺等奏请收旉等八人付廷尉科罪。诏免志官,以公还第。其余皆付廷尉。纯诣廷尉自首:旉以议草见示,愚浅听之。诏免纯罪。廷尉刘颂奏旉等大不敬,弃市论,求平议。尚书奏请报听廷尉行刑。尚书夏侯骏谓朱整日:"国家乃欲诛谏 臣。官立八坐,正为此事。卿可共驳正之。"整不从。骏怒,起日:"非所望也。"乃独为议。左仆射魏 右仆射王晃等从骏议。奏留七日,乃诏秀等并除名。 从上面这些可以看出,此次劝谏包含了外戚、勋贵、朝中大臣清流,但是丝毫没有动摇晋武帝的决心,反而更加强烈了。武帝不得不在太康四年(283年)再次重申了要求齐王攸之国的诏令,并下令以济南郡益齐国,又以齐王攸之子司马寔为北海王,"备物典策,设轩悬之乐、六佾之舞,黄钺朝车乘舆之副从焉",希望通过这些表面上的恩遇来安抚齐王攸,敦促其尽快接受诏命,离开京师,从中可以窥见武帝希望齐王攸逐出权力中枢的愿望强烈到了何种程度。 在得知司马攸病了无法启程的情况下,命御医为司马攸看病,御医们都称司马攸没病,便又不断催促司马攸启程,以致司马攸在病情恶化之下抱病启程,太康四年(283年),司马攸呕血而亡,年仅三十六岁。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里说:西晋之亡,亡于齐王攸之见疑而废以死也。攸而存,杨氏不得以擅国,贾氏不得以逞奸,八王不得以生乱。故举朝争之,争晋存亡之介也。#头条创作挑战赛#